宋朝时的统治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宋朝都统制是几品)
-
宋朝时的统治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
网上有关“宋朝时的统治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宋朝都统制是几品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楼主问的是统制吧
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皇帝直接控制军队,将领不能专兵。凡遇战事,则在各将领中选拔一人给予“都统制”的名义,以节制兵马。南宋建炎六年(公元1127年),设置“御营司都统制”,始成为禁军将官之职衔。南宋禁军高级指挥官都统制下有统制、同统制、副统制等官。此后,边要地区亦设“都统制”,并加“御前”二字,以示属于朝廷直属军队。并非地方军事长官。现在应该没有这样的官职。
宋朝都统制是几品
统制是北宋时期的官名,意指统领制约,级别为二品以上,职权很大,总辖军政大权。
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皇帝直接控制军队,将领不能专兵。凡遇战事,则在各将领中选拔一人给予“都统制”的名义,以节制兵马。亦指统制一方政务的封疆大吏,统制即统辖制约各级文武官员,总揽军政民生。
北宋官制
一、府
(府尹) 开封尹正三品 掌府之事 宋于首都、陪都及特要之地称“府”
(少尹) 开封少尹从六品
(推官)?开封府均从六品
二、州
(刺史) 从五品 掌州之治 宋不设“太守”,“刺史”乃虚衔。
判某州事(权知某州军州事)
知州(简称) 兼指挥军事
三、县
知县(县令) 赤县:正七品
畿县:正八品
赤县:正八品
畿县:从八品
畿县:正九品
尉 赤县:从八品
畿县:正九品
百度百科-统制
九省统制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
不确定,要看阶官。
首先,宋朝武将职务一般分为阶官和职官。阶官,对于武将来说,简单来说就是现在军衔制度,如上校之类,是用于确定你几品;而职官,就是代表你的职务,就是团长营长之类。
都统制,宋朝官名。南宋高宗时期,置御营司,以大臣为都统制管辖诸将,作为常设官名。权任在安抚使之上。都统制下面有副都统制,再下面有统制和统领。宋朝官名。北宋出兵作战时,常于诸将中选拔一人为都统制总管诸军,系临时派遣,并非官名,兵罢即省。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置御营司,以大臣为都统制管辖诸将,方为常设官名。
扩展资料
《宋史.职官七》:“根据诸军都统制、副都统制、统制、统领、旧制,出师征讨,诸将不相统一,则拔一人为都统制以总之,未为官称也”。说明都统制是一个出征时候临时授予的官衔,用于统帅全军,平时并不给予。
参考资料
都统制_百度百科
宋朝是节级官职多大?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跪求。。。
九省统制相当于现在的省长。
在当初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后,对中原地区原本的政治制度也也选择了借鉴发展,因而设立了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的处理。为了方便对辽阔的疆域进行管理,他还采取大臣的建议,在全国设立了10个行省,并由中央政府直接进行管理。
最终,他创造了一种以行省为中心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要目的,辅以地方分权的新体制。这样一来,使得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使得他们之间的矛盾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
这元朝本就是由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因此蒙古族的统治者更加重视对汉人进行控制。而作为自古以来的军事重镇,陕西,四川等地更是成为了元朝防范的主要对象。
为了更好地控制这些地方,统治者就直接在此设立了行省,并派遣蒙古贵族阶级前去任职,从而使蒙古人逐渐架空汉人手中的权力,达到巩固蒙古统治的目的。
其实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行省制度就已经有所记载。只不过当时被称为行台制度,且在施行不久之后就被废除,因此只能看作是元朝行省制度的渊源。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始于隋朝五省六曹制,确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的调整和补充。
中书省,古代官署名。魏曹丕始设,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隋初称为“内史省”,后改为“中书省”。宋代中书省与门下省合并为一个机构“中书门下”,掌握行政大权,长官为“同平章事”即宰相,其与掌管军事大权的枢密院合称“二府”。
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地方行政由中书省外派的“行中书省”即“行省”掌握。明初沿用,洪武十三年废丞相、中书省,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
明永乐帝时设内阁,机要之任开始归“内阁”。负责起草诏令,明宣宗后拥有票拟奏章的“票拟权”。
水浒官职品级一览表
宋朝的统制相当于现在的军分区司令。
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皇帝直接控制军队,将领不能专兵。凡遇战事,则在各将领中选拔一人给予“都统制”的名义,以节制兵马。
南宋建炎六年(公元1127年),设置“御营司都统制”,始成为禁军将官之职衔。南宋禁军高级指挥官都统制下有统制、同统制、副统制等官。此后,边要地区亦设“都统制”,并加“御前”二字,以示属于朝廷直属军队。并非地方军事长官。现在应该没有这样的官职。
军事制度的演变:
宋朝军事制度的特点之一是兵权由几个机构分管,各部门权力分散,权力集中于皇帝。宋朝负责管理军事有关事务的有四个部门。枢密院负责军令、调动和高级军官的任免。
“三衙”统率禁军;兵部负责后勤事务和管理地方的厢军;吏部负责武官铨选(武选唐朝归兵部管,宋朝元丰改制前由审官西院管,改制后权归吏部)。
宋朝实行募兵制,士兵的来源有多种。其中一种,就是每逢有饥荒,从饥民中招募士兵,补本城。宋朝政府对从饥民中招募士兵的办法很得意,说是“天下犷悍失职之徒,皆为良民之卫”,也就是说把社会上的可能反抗者变为镇压者,一举两得。
宋朝还有个从后周时代遗留下来的传统,就是从地方厢军中选拔出强壮者充实到中央禁军。这种作法被称作“强干弱枝”,也是宋朝军事制度的一个特点。
百度百科-宋朝政治制度
水浒官职品级一览:教头、都头、知寨、都监、都统制。
1、教头
代表人物林冲,“八十万禁军教头”这个的官职听起来很厉害,其实也就是听起来威风,只不过是小官而已。别看是教头,其实是没有领导权的,仅仅是教将士枪棒武功而已,其实就是武术教练。而禁军里除了枪棒教练,还有其他比如弓箭,刀法等等其他教练,一共几千人呢。《水浒》无疑拔高了宋代教头的实际地位,教头顶多是排级士官。
2、都头
代表人物武松。宋代旧军制厢、军、指挥、都四级编制的末一级,元额一百人。都的领兵官马军为军使、副兵马使,步军为都头、副都头。除禁、厢军外,士兵也采用都的编制。武松、朱仝、雷横之类都是县尉司弓手的都头(警察),与禁、厢军不同,地位也更低。而朱仝、雷横只分别带着几十人,实际职权只相当于科级,而非都头。
3、知寨
代表人物花荣。宋代无此官职,但可能是巡检寨巡检的别称。“寨”无疑是指巡检司寨,不是集镇。所以“知寨”不是镇长,而实为巡检。巡检司为县派驻乡镇关卡要地的公安机关。宋代县级治安分隶县尉、巡检。两者平级,都是从九品。
4、都监
代表人物董平。“都监”乃“都监押”简称,监押之资深者。地位更高,但职事相同。宋代各地军事长官路有总管(部署),路分钤辖、监押,州(府、州、军、监)有州钤辖、监押或兵马巡检、提举兵马、提辖兵甲之类别称。
5、都统制
代表人物宋江(结局时官职)。北宋后期的都统制,乃行营的最高军事指挥官。大军出征常分数军,每军置统制,而总于都统制。《水浒》最后宋江诸人受封,动不动就是某州都统制,也许同样受宋末的影响,并非徽宗时的实情。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北宋官制(北宋时期官职制度)
宋代节级是什么官
在宋朝,节级官职为低级军吏,也有一称为低级武职,在宋元两朝时,节级官职为地方监狱吏。
相比于现代,就相当于部队士官和看守所所长。
宋初旧制,军队编制为厢、军、指挥(营)、都四级,而推行将兵法、结队法后演变为军、将、部、队四级。两者并不对应。禁军改分系将、不系将。
系将禁军两套编制并存,而不系将禁兵、厢兵(杂役)、弓手/土兵(公安)及部分乡兵(民兵)沿袭旧编制。按旧制,都一级副长官以上称“将校”,为军官,以下的军吏称“节级”。
《水浒传》中也有说戴宗的官职为节级,原文如下:
宋江一日与差拨在抄事房吃酒,那差拨说与宋江道:“我日前和你说的那个节级常例人情,如何多日不使人送去与他?……”正恁的说未了。
只看牌头来报道:“新到配军,如何不送常例钱与我!”宋江自来点视厅上,见这节级……那人是谁?便是吴学究所荐的江州两院押牢节级戴院长戴宗。
那时故宋时金陵一路节级,都称呼“家长”,湖南一路节级,都称呼做“院长”。
宋朝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是加强中央集权,在职官制度上,中央集权、百官权力分散、重文(治)抑武(官)。
宋朝官制,以元丰改制为界限,改制前、后各为一阶段,南宋又为一大阶段。宋代设中书、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大务,宰相之权为枢密使、三司使所分取。
宰相、枢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权不相上下,不相统摄。中枢官制是中央集权的轴心,官称和实职的分离,使朝廷内外大批官员无所事事,三省六部多有更迭,握有最高行政权者是“宰执”。
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基本上消除了造成封建割据和威胁皇权的种种因素。
为了防范文臣、武将、女后、外戚、宗室、宦官等六种人的专权独裁,宋朝廷制订出一整套集中政权、兵权、财权、司法权等各种制度。
可以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是从宋代逐步发展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朝官制
宋朝的知府、知州、知县,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什么官职
知县相当于现在的县长(正处级)
知州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副市长(副厅级)
知府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市长(正厅级)
说明:因古代从四品知府到正七品知县相隔四级,所以无法对应现行的行政级别。
宋朝的太尉、太师换在今朝是什么职位
宋朝时的太尉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
宋代“太师”是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之一,正一品,高于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所以相当于宰相。但当初宋太祖唯恐宰相权柄过大,不利于皇帝专制,因而采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军政大权归枢密院掌握,而财政大权则由三司使掌握,宰相所掌仅限于民政了。在军、财、民三权分立中,枢密使与宰相“对掌大政”,“号为二府”。所以,《水浒》中太师蔡京、枢密使童贯职位相当,但蔡京略高半级。
太尉是三公之一,正二品。显然,这个职位比宰相、枢密使要低一级。如果把枢密院比作中央军委的话,那末,不妨先把“太尉”的职权比作今天的国防部长兼总参谋长。但是,他又比现在的“防长”、“总长”的权限大得多:只要皇帝同意,他就有权随意调动全国各地的军队。
宋朝的官职问题
宋朝二十九阶文散官
开府仪同三司
官名。开府意为建公府,自选僚属。仪同三司意为非三公官而得亨受三公的竺遇。三公(司徒、司寇、司空)官名都有“司”字,故称三司。东汉延平元年(106),邓骘加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官名“仪同三司”始此。曹魏景初三年(239),任黄权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之官名始此。魏、晋后,将军之开府置官属者称开府仪同三司。南北朝时,渐成官号,不必有开府置官属之实。北齐有开府仪同三司、仪同三司。隋用为散官之名。有上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上仪同三司、仪同三司,官品自从三品至正五品。唐、宋文散官以开府仪同三司为第一阶、从一品。金、元以开府仪同在司为第一阶,仪同三司为第二阶。金武散官一、二阶同文官。金均从一品,元正一品。明、清废。
特进
官名。西汉后期始置,本非正式官名,为引见之称。如成帝时张禹以老病罢,仍以列侯身份朔望朝见,位特进,见礼如丞相。行之既久,渐成加官。以赐列侯中有特殊地位者,朝会时位仅次三公。魏、晋、南北朝沿东汉之制,皆为加官。隋用文散官名号,位于开府仪同三司之上。唐、宋为文散官,第二阶,正二品,位开府仪同三司之下。金、元位于开府仪同三司、仪同三司之下,官品相同,金从一品。元正一品。明以特进光禄大夫为文散官最高官阶,无单称特进之官。清无。
光禄大夫
官名。秦有中大夫,为郎中令属官。汉改郎中令为光禄勋,改中大夫为光禄大夫,秩为比二千石,员额无定,掌论议应对,在诸大夫中地位最尊,及至东汉,因权臣不复寇此衔,渐成宋散之职。魏、晋以后,作为加官与褒赠之官。晋于光禄大夫之外,又添置左右光禄大夫。左右光禄大夫金章紫绶,与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者,品秩第二;光禄大夫银章青绶者品秩第三。自此又有金紫光禄大夫、银天地光禄大夫的名号。隋、唐、宋均用作文散官称号。隋光禄大夫从一品,左右光禄大夫分别为正二品、从三品。金紫正三,,银青从三。唐、宋光禄大夫从二品,金紫正三品,银青从三品。金、元升金紫、银青于光禄大夫之上。明特进光禄大夫正一品,光禄大夫从一品、清光禄大夫正一品。
正奉大夫
文散官名。宋为文官第六阶,正四品上阶,元丰改制后停用。大观二年(1108)再置。为文官第七阶。金为第十二阶,从三品。元、明均从二品。正侍大夫宋阶官名。徽宗政和(1111-1117)中,定武臣官阶五十三阶,第三阶为正侍大夫,以代旧官延福建省宫使。
中奉大夫
文散官名。宋为文散官第七阶,正四品。元丰改制后停用。徽宗大观二年(1108)又置,为文官第十三阶,金为从三品。元升从二品。明亦从二品。
太中大夫
官名。秦官,掌论议,汉以后各代多沿置。唐、宋为文散官第八阶,从四品上。宋元丰属制用以换左右谏议大夫。后定为文官第十一阶,金称大中大夫,从四品。元升为从三品。明亦称大中大夫,为从三品加授之阶。
中大夫
官名。秦光禄勋属官有中大夫,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名光禄大夫,掌论议。东汉于光禄大夫外,另置太中大夫、中散大夫,秩依次递减。《宋书·百官志》叙此,“太中大夫”作“中大夫”,应系误书。北周依《周礼》设六官,有中大夫,秩正五命,位似秦汉后的九卿、尚书等官。北齐始再有在大夫,与上大夫同为王国官。唐置为文散官第九阶,从四品下,宋为从四品,元丰改制后,以换秘书监,后定为第十二阶,金从四品上,元为从三品升授之阶。明为从三品。民国三年(1914)袁世凯定文官分九秩,中大夫为第五秩,简任,五年七月废。
中散大夫
一、官名,简称中散。王莽时置,或作东汉光武置,掌论议政事,员额三十人。历代沿置。唐、宋为文散官,正五品上,为文官第十阶。宋元丰改制后,以换光禄卿至少府监各官。后定为第十四阶。元废。
二、金、元宦官散官名。均宦官最高官阶,金从四品上,元升为正二品。
朝奉大夫
宋文散官名,正五品,文官第十一阶。元丰改制用以代后行郎中。后定为第十九阶。
朝散大夫
文散官名。隋始置。唐为从五品下,文官第十三阶,宋为从五品上,文官第十二阶。元丰改制用以代中行郎中。后定为第十八阶。金仍从五品。元升为从四品。明废。
朝请大夫
文散官名。隋始置。唐为从五品上,文官第十二阶。宋从五品,第十三阶。元丰改制用以代前行郎中。后定为第十七阶。金从五品上,元升为从四品。明从四品初授朝列大夫,升授朝议大夫,加授朝请大夫。清废。
朝奉郎
宋文散官名。正六品上,文官第十四队,相当于唐之朝议郎。元丰改制用以换后行员外郎、左右司谏。后定为第二十二阶。金、元均不常。
承直郎
文散官名。宋徽宗崇宁初置,以换留守、节度使、观察使的判官,正六品,金正七品下,元正六品,明为正六品初授之阶。
奉直郎
宋文散官名。从六品上,为文官第十六阶,相当于唐的奉议郎。元丰改制后不用。
通直郎
文散官名。隋始置。唐、宋为文官第十七阶,唐从六品下,宋从六品。元丰改制用以代太子中允、赞善大夫、太子洗马。后定为第二十五阶。金元均不置。
朝请郎
文散官名。隋始置,在八郎(见“朝议郎”)中位第三,炀帝时罢。唐、宋无均文官第十八阶,正七品上。元丰改制用以代前行员外郎、侍郎史,后定为第二十阶。金、元均不置。
宣德郎
文散官名。唐始置,为文官第十九阶,正七品下。宋沿置,亦为第十九阶,正七品。政和六年(1116)改名宣教郎,并定为第二十六阶。明宣德郎为从六品吏员出身升授之阶。清吏员出身者从六品授宣德郎。
朝散郎
文散官名。隋文帝置,在八郎(见“朝议郎”)中位第四,炀帝时罢。唐为文官第二十阶,从七品上,宋同。元丰改制后以代中行员行郎、侍御史。后定为第二十一阶。金以后废。
宣奉郎
宋文散官名,从七品。为文官第二十一阶,相当于唐之宣义郎。元丰改制后不用。
给事郎
文散官名。隋文帝置,在八郎(见“朝议郎”)中位第五。炀帝时罢。唐为文官第二十二阶,正八品上。宋同唐。元丰改制后废。
承事郎
文散官名。宋始置,为文官第二十三阶,正八品,相当于唐的征事郎。元丰改制用以代大理评事,为状元及第、宰相任子之初官,后定为第二十九阶。金正八品下。明升为正七品初授之阶。清废。
承奉郎
文散官名。隋文帝置,在八郎(见“朝议郎”)中位第六。炀帝时置。唐为文官第二十四阶,从八品上。宋同唐,元丰改制用以代太祝、奉礼郎,并为执政任子初官,后定为第二十九阶。金、元均不置。
承务郎
官名。隋文帝时,尚书各司,在侍郎外,各置员外郎一人,管理本司籍帐,侍郎出缺,代其职务。炀帝改侍郎为郎,废员外郎,每司增设一郎。既而又裁去所增之郎,改设承务郎,实即原员外郎。唐复(620)改为员外郎。另置承务郎为文散官第二十五阶,从八品下。宋同唐。元丰改制用以代校书郎、正字、将作监主簿。金从七品上。元升为从六品。明为从六吕初授之阶。清废。亦以“承务”为地主富人通称,与“员外”相似。
儒林郎
文散官名。隋文帝置,在八郎(见“朝议郎”)中位第七。炀帝时罢。唐为文官第二十六阶,正九品上。宋正九品上。元丰改制用以代节度、观察掌书记,支使,防御判官、团练判官。后定为第三十二阶。金正七品下。元从六品。明从六品初授承务郎,儒生出身者升授儒林郎,吏员出身者升授宣德郎。清从六品授儒林郎,吏员出身者授宣德郎。
登仕郎
文散官名。唐始置,为文官第二十七阶,正九品下,宋正九品。徽宗崇宁二年(1103)用以代知录事参军、知县令,政和六年(1116)改为修职郎,为文官第三十六阶。金正九品上。元升为正八品,明正九品初授将仕郎,升授登仕郎。清正九品概授登仕郎。
文林郎
文散官名。隋文帝置,在八郎(见“朝议郎”)中位第八。炀帝时置,唐为文官第二十八阶,从九品上。宋从九品上。元丰改制用以代留守、节察推官、军监判官。后定为第三十三阶,金正八品上,元升为正七品。明正七品初授承事郎,升授文林郎。清正七品授文林郎,吏员出身者授宣义郎。
将仕郎
文散官名。隋始置,唐为文官第二十九阶,即最低一阶,从九品下,宋同。微宗崇宁二年(1103)用以代军巡判官。司理、司法、司户参军,主簿,县尉。政和六年(1116)改迪功郎。改定为第三十七阶,仍为最低阶。南宋于迪功郎下,再增置通仕、登仕、将仕三郎,以奏补未出身官人。金正九品下。元升为正八品。明正九品下。元升为正八品。明为正九品初授之阶。金、元、明将仕郎下,尚有登仕佐郎、将仕佐郎两阶。清废。
关于“宋朝时的统治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jndzxx.com//zhishi/8304.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鸟啼官路静,花发毁垣空
-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 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 寒眼乱空阔,客意不胜秋
- 北客翩然,壮心偏感,年华将暮
-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冬夜兮陶陶,雨雪兮冥冥
-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