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的王谢世家是指哪几个王哪几个谢啊(王谢两家怎么灭的-)
-
东晋的王谢世家是指哪几个王哪几个谢啊
网上有关“东晋的王谢世家是指哪几个王哪几个谢啊”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王谢两家怎么灭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唐代刘禹锡有名句传世:“旧世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里指的“王谢”就是东晋时期的两大显赫家族,以王导为主的王家和以谢安为主的谢家。
王导(276-339),字茂弘,琅邪临沂人。西晋末年,手握重兵的王导眼见西晋难以挽回的残败格局,于是向当时的琅邪王司马睿献策,劝其移师坐镇江左,渡江至建邺。这一举措使得西晋灭亡后,江左的政权又继续维持了一个世纪的统治。王导以“中兴”功臣于大兴元年(318年)出任丞相,加以其堂兄王敦拥重兵坐镇武昌,使得王氏家族达到了政治权利的顶峰,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王导精通围棋之艺,在家常与儿子王悦、王恬等以下围棋为乐。《晋书-王导传》载:“导子悦,弱冠有高名,事亲色养,导甚爱之。导尝共悦弈棋,争道,导笑曰:“相与有瓜葛,那得为尔邪!!”……恬字敬豫,……多技艺,善弈棋,为中兴第一。
写道王导曾在家里与儿子王悦下棋,为局中之变化而殚精竭虑,王导局后兴致不减,笑着讨论其中的乐趣,:“棋局黑白纠缠如瓜藤缠绕一般,还真是其乐无穷啊。”
王导的另一个儿子王恬字敬豫,多才多艺,尤其善于下围棋,在东晋中兴时期,达到了全国最高的水平。
范汪《棋品》将王导列入第五品,而当时与王恬并称中兴一品的还有江彪等。《世说新语》里记载了王导与江彪对弈的故事:“江仆射年少,王丞相呼与共棋。王手尝不如两道许,而欲敌道戏,试以观之。江不即下。王曰:君何以不行。江曰:恐不得尔。旁有客曰:此年少戏乃不恶。王徐举手曰:“此年少非惟围棋见胜。”
年少的江彪可以让王导2子以上,王导故意要求分先下,遭到江彪拒绝,少年毫不畏惧的说出原因:你下不过的。有人打圆场,说这个小孩的棋还真不错啊。王导意味深长的说,他不仅仅是棋下得好啊。在等级森严的时代里,一个小孩子敢于对当朝的丞相如此,王导也并不在意,反而予以褒奖,江彪后来果然成为有用之材,后来还出任吏部尚书之职。
再来介绍一下谢安。
谢安在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是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晋书-谢安传》对这一战役有着非常精辟的记载:
坚后率众,号百万,次于淮肥,京师震恐。加安征讨大都督。玄入问计,安夷然无惧色,答曰:“已别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请。安遂命驾出山墅,亲朋毕集,方与玄围棋赌别墅。安常棋劣于于玄,是日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顾谓其甥羊昙曰:“以墅乞汝。”安遂游涉,至夜乃还,指授将帅,各当其任。玄等既破坚,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
这里记载了在淝水之战前后,谢安两次对弈的故事。苻坚大兵压境之时,整个东晋京城慌乱惊恐,于是朝廷任命谢安为征讨大都督,总管御敌大任。两军对垒,谢安的侄子谢玄进来问退敌之策,谁知谢安没事一般非常冷淡的回答说“已经有安排了。”不再理会他。谢玄不敢多问,只得恳请张玄帮他再询问询问。谢安却召集亲朋好友去山间别墅聚会,席间与谢玄一道下围棋,以别墅为赌注。谢安的棋力平常不如谢玄,但这天谢玄心思难以集中到棋盘上来,自然输给了谢安。这是战前的一局棋。
淝水之战的过程在这里就不多做描写了,晋军大败苻坚后,战报送至谢安处,此时谢安正与宾客在下围棋,默默看完战报内容,放置一旁,面无喜色,弈棋如故。宾客急迫的问情况如何,谢安仍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小子们将敌军击败了。”但这种刻意的隐忍掩饰不了内心的激动,过门槛的时候,谢安将鞋齿折断了却浑然不知。
一场事关国家生死存亡的大战,在谢安的演绎下,竟然不过是两局普通的围棋,史册将这一故事传为美谈,这不能不说是围棋赋予历史巨人的某些心理素质。
王谢世家是东晋王朝的中流砥柱,势力通及东晋统治的江南各地。王导官至太傅、丞相,历事元、明、成三帝。兄弟当中,有王敦镇守武昌、王含镇守扬州,另有从弟担任当时的豫章太守、淮南太守、荆州刺史等,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就出自王氏世家,父亲王旷就是王导的从弟。谢安官至太保,都督扬、江、荆、司、豫、徐、兖、青、冀、幽、并、宁、益、雍、凉十五州军备,势力几乎遍布全国,哥哥谢弈、弟弟谢万、谢石、侄儿谢玄等都是中央和地方的大官。文学史上有名的谢灵运、谢眺就出自谢氏世家。
从史籍上看,有着明确对弈记载的人就有王导、王悦、王恬、王廙(王导从弟)、谢安、谢玄、谢弘微(谢安从曾孙)、谢蘥(谢安从玄孙)等。以王谢世家的影响以及对围棋的参与,那时喜好围棋的人数自然不在少数。
除了王谢世家外,见诸历史记载的人物还有很多。如庾翼、王坦之、支遁、虞謇、谢奉、郭伯猷、祖纳、谢弘微等,以下作简单介绍。
庾翼在镇守武昌期间,纪律严明,曾经下令禁止一些游戏活动,“唯许围棋”。武昌为当时江左重镇,庾翼镇守期间做了许多有效的工作来加强统治,包括禁止一些民间的游戏活动,但唯独为围棋开了一扇门,庾翼本人是围棋爱好者,对其辖区的民众也不禁止,与当时士族上层的喜好固然有关,但客观上无疑促进了围棋的发展。
支遁是那时有名的和尚,喜好围棋。支遁25岁出家,却并不守清规戒律,好与社会名士交往,与当时的士族文人一样,喜好清谈,“手谈”一词便是他创造的。支遁亦是借助于清谈而成为名僧,可谓一怪。
谢奉任当时吏部尚书,曾梦到好友郭伯猷坠水而死。次日往郭伯猷处,两人下起了围棋。谢奉于是对郭伯猷说起了梦中情景,孰料郭伯猷告诉他,昨夜所梦尽同,真乃怪事,而梦境很快验证。
还有当时围棋水平有着“独步江东”美誉的王坦之,他称围棋为“坐隐”,与支遁称围棋为“手谈”相映成趣。
“闻鸡起舞”的祖逖,哥哥祖纳也是有名的围棋爱好者,祖逖北伐时因无后援而惨死沙场,祖纳悲痛不已,终日以棋为生。朋友王隐劝他建功立业或者著书立说,以实现理想,祖纳道:“你的想法很好,可我没那本事啊。”隐忍自知可鉴。
谢弘微和朋友下棋时,对手西南角上隐伏袭击手筋而浑然不知,有观棋者吟来:“西南风紧,恐怕要翻船。”如同黑话,友人顿时警觉,补掉了毛病。谢弘微落败后气得将棋子都扔到了地上。
种种故事,不一而足。东晋昌盛的弈风,使得专门记录弈人的作品诞生。其中最负盛誉的品棋专家是前文提到的范汪。《隋书-经籍志》载有范汪《棋九品序录》一卷,《新唐书-艺文志》则录入了范汪《棋品》五卷。可见当时纪录在册的人数何其之多。《棋品》也就成了围棋发展的总结性品艺著作。两晋围棋在三国的基础上,有着十分明显的繁荣趋向,终于在接下来的南北朝时期,将围棋发展推向了围棋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王谢两家怎么灭的?
王谢两大家族是南北朝时期有名的望族,他们历史悠久,子孙时代在朝为官,势力盘根复杂,甚至达到和皇权平齐的地位,然而盛极必衰,随着东晋灭亡,王谢两大家族在朝廷的势力逐渐萎缩,整个家族也必将走向衰败。
王谢是琅琊王氏家族和陈郡谢氏家族的并称,他们的兴起得益于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士族制度,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这两大家族开始崭露头角,在优越的财力基础和良好的家风培育之下,王谢两大家族人才辈出,其中琅琊王氏最先崛起,等到了东晋,王氏家族已成为地位与皇室齐平的第一大士族。
陈郡谢氏家族中的谢万、谢安等人掌握了兵权,淝水之战后,谢氏家族异军突起,而随着谢氏的崛起,王氏一家独大的局面才被打破。
那么,这两个权倾天下的大家族是如何走向衰落的呢?王谢的衰败始于南朝时期,当时朝代更迭频繁,但王谢两大家族凭借数百年经营下的根基始终屹立不倒,而新的朝代统治者也很重视这些百年世家的作用,同时又有所忌惮,所以渐渐地开始架空这些门阀士族的权力。
此外,这些士族自身的腐朽也加快了他们的衰落,到了后期,虽然依然有杰出的人才,但也不乏依靠祖宗基业娇生惯养的庸才,一直流传的家风也渐渐不再,因此,在盛极必衰、优胜劣汰的定律之下,王谢这样的士族大家走向衰败也是必然的。
《乌衣巷》中的“王谢”指什么历史故事?
王谢二门在侯景之乱中惨遭灭门。直接原因是梁武帝萧衍拒绝了侯景求娶王、谢二门之女的想法,激起了侯景的仇恨。根本原因则是当时腐败的士族为人所不满,早已成为众矢之的。
正是由于谢家在政治和文化领域都有着极高的地位,因而诸如南朝刘宋皇室,皇帝在登基时,都希望谢家人能来主持典礼。
在这些皇室看来,亲近陈郡谢氏就是他们融入真正上流社会的一种方式。"王谢",早已成为显赫的世家大族的代名词。然而乌衣巷的繁华已去,只留下了王谢两家一段又一段令人艳羡的美谈,容后人向往。
侯景之乱的影响
侯景之乱后,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加剧南弱北强的形势。士族门阀在侯景之乱中不仅充分暴露腐朽无能,而且受到极其沉重的打击,从而大大加速了南朝士族的衰亡。出身江南寒人的陈霸先趁势崛起,在乱后5年取代梁朝,建立陈朝。
北朝的两国尤其是西魏利用侯景之乱的机会吞并大片南朝土地,国力陡增,为隋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乌衣巷典故中王谢两族指的是谁?
只要指的是王导,谢安当时可以左右朝廷的两姓豪门望族,那个时候还没有科考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做官是讲究出身门第的,像书圣王羲之就是那个时候的,就因为是豪门大族就能做官,其实除了书法几乎嘛也不会了~ 六朝时望族王氏与谢氏的并称。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作者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的意图,作者特地指出,这些飞入百姓家的燕子,过去却是栖息在王谢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往昔。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其
关于王谢的诗句
六朝望族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
琅琊王氏,是长期生活于琅琊这一特定区域内的王姓望族,是中古时期中原最具代表性的名门望族。自这一世族的奠基者王吉,由琅琊皋虞(在今山东青岛市即墨区温泉镇西皋虞村)徙家于琅琊国临沂县都乡南仁里(今山东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孝友村)后,其子孙在郡治临沂繁衍生息长达400余年,遂以郡望为名,称“琅琊王氏”。
琅琊王氏发展于曹魏西晋,确立于东晋初年并达到最盛时期,史称“王与马,共天下”,延续至南朝、唐末五代以后走向衰弱。在七百年的时间里,代表人物有王祥、王导、王羲之、王俭等。
陈郡谢氏起家于魏晋时期,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以谢安为首的谢氏家族为东晋大胜立下至伟的贡献,奠定了陈郡谢氏为东晋以及南朝的当轴士族。陈郡谢氏还出了许多于文学贡献与艺术才能的杰出人物。以至后人将门阀士族鼎盛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比喻为“王谢”并称的年代。南朝四大盛门“王谢袁萧”第二位,兴起于曹魏,衰落于南朝梁,至南朝陈亦有人出任高位,但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代表人物有:谢安、谢玄、谢灵运等。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 与王谢相关的诗词
《乌衣巷》
年代: 唐 作者: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次申屠子迪韵 其二》
年代: 元 作者: 王冕
东南岩壑窅,游子欲何之?
野鸟惊飞疾,溪船逆上迟。
放怀须醉酒,对景漫题诗。
王谢经行处,萧条似旧时。
《西河 金陵》
年代: 宋 作者: 周邦彦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鬓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沈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赏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鹧鸪天·晚岁躬耕不怨贫》
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
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
2. 写“旧时王谢,堂前双燕过谁家台城游·水调歌头全文
作者:贺铸 (宋)
南国本潇洒。六代浸豪奢。台城游冶。襞笺能赋属宫娃。
云观登临清夏。璧月留连长夜。吟醉送年华。回首飞鸳瓦。
却羡井中蛙。访乌衣,成白社。不容车。
旧时王谢。堂前双燕过谁家。楼外河横斗挂。淮上潮平霜下。
樯影落寒沙。商女篷窗罅。犹唱后庭花。
乌衣巷
作者: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3. 写“旧时王谢,堂前双燕过谁家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两句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
刘禹锡: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是刘禹锡《金陵五题》的第二首。乌衣巷地处金陵南门朱雀桥
附近,为东晋王导、谢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处。头二句以此桥名、巷
名为对,实在是妙手天成。妙对更妙在不落痕迹地融入了诗人对世界
的感觉:夕阳斜矣,暮气逼人,在这种冷情调中,野草撒野地开花,
似乎在以鲜丽的颜色和蓬勃的生机,反讽着世事的变迁。又似乎在以
自由的生命,暗示着曾经繁华盖世的这片地方,已是门庭冷落,车马
稀疏,荒草没径了。妙处是没有尽头的,因为妙处可以改变方向和方
式,甚至把原先的妙处变作新的妙处的背景。诗人一点灵感,借一只
燕子阅尽世事沧桑。晋朝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此,明
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诗中正是抓住燕子
有辨认和复归旧巢的本能,从有理中写出无理,从无理中隐含深理。
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旧燕,不可能那么长寿、也不可能代代相续地飞
回原地方。但诗可以凝缩时间,使不可能成为可能。它奇思独具地以
一只燕子的飞翔,把王谢巨族聚居之处,及唐朝已变成平常百姓杂居
之处,进行了双时空的叠印,从而对如此名门望族的烟消云散发出了
充满命运感和废墟感的深长叹息。由此写成的诗句是千古名句,由此
写出的燕子也是极有历史深度的千古名燕。这就难怪如《江南通志》
所说,人们在乌衣巷上指认为王谢故居的厅堂匾额,题上“来燕”二
字了。
4. 除了《满江红·金陵怀古》和《乌衣巷》还有什么诗词是提到了旧时王刘禹锡《金陵五题并序》: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萨都刺《金陵怀古》: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
周邦彦《西河》: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辛弃疾《鹧鸪天》: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
王士祯《秦淮杂诗》:青溪水木最清华,王谢乌衣六代夸。
陈亮《念奴娇》: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
段成式《和周繇见嘲》:王谢初飞盖,姬姜尽下山。
旧时王谢是指哪位
旧时王谢是指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这两族权势极大,在六朝被视为士族门阀领袖,无论朝代如何变化都不影响两族的社会地位,隋朝被认为是胡人政权,谢家选择完全归隐,王氏只有少数投靠北朝。
代表人物有王导、王羲之、王献之、王华、王融、王坦之、谢鲲、谢尚、谢奕、谢安、谢玄、谢混、谢道韫、谢晦、谢惠连、谢灵运、谢朓、谢庄、谢瀹、谢胐、谢举、谢览。出自《乌衣巷》,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抚今吊古的诗篇是怀古组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此诗凭吊昔日东晋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乌衣巷典故中王谢两族指的是谁?
六朝望族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
琅琊王氏,是长期生活于琅琊这一特定区域内的王姓望族,是中古时期中原最具代表性的名门望族。自这一世族的奠基者王吉,由琅琊皋虞(在今山东青岛市即墨区温泉镇西皋虞村)徙家于琅琊国临沂县都乡南仁里(今山东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孝友村)后,其子孙在郡治临沂繁衍生息长达400余年,遂以郡望为名,称“琅琊王氏”。
琅琊王氏发展于曹魏西晋,确立于东晋初年并达到最盛时期,史称“王与马,共天下”,延续至南朝、唐末五代以后走向衰弱。在七百年的时间里,代表人物有王祥、王导、王羲之、王俭等。
陈郡谢氏起家于魏晋时期,在着名的“淝水之战”中,以谢安为首的谢氏家族为东晋大胜立下至伟的贡献,奠定了陈郡谢氏为东晋以及南朝的当轴士族。陈郡谢氏还出了许多于文学贡献与艺术才能的杰出人物。以至后人将门阀士族鼎盛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比喻为“王谢”并称的年代。南朝四大盛门“王谢袁萧”第二位,兴起于曹魏,衰落于南朝梁,至南朝陈亦有人出任高位,但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代表人物有:谢安、谢玄、谢灵运等。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王谢世家?
王谢是东晋南朝时期的两个大家。王家的代表是王导王敦,谢家的代表是谢安、谢石。由于当时门第制度极严,所以想和王谢结亲难度极大。两家的权利也很大,连皇帝的废立有时候都由他们决定。南朝梁的时候,有一个大闹南北朝的人物候景,把梁武帝萧衍都弄死了。他来南朝的时候,就想和王谢结亲,虽然萧衍很看重他,可以给他兵权,给他官位,但是这个要求萧衍答应不了,可见当时王谢在南方的影响力。
如果上面的人物比较陌生。王家更出名的是王羲之、王献之。谢家最出名的是谢灵运,谢灵运是大诗人,也是李白的偶像。
关于“东晋的王谢世家是指哪几个王哪几个谢啊”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jndzxx.com//zhishi/5594.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云鬟绿鬓罢梳结,愁如回飙乱白雪
- 借得山东烟水寨,来买凤城春色
-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 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 若问相思甚了期,除非相见时
-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 静夜沉沉,浮光霭霭,冷浸溶溶月
- 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
- 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
- 晓鸡惊树雪,寒鹜守冰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