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北京人》剧情简介(简析曹禺《 北京人》中的北京人形象。)

《北京人》剧情简介(简析曹禺《 北京人》中的北京人形象。)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2-18    点击:  146 次

《北京人》剧情简介

网上有关“《北京人》剧情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简析曹禺《 北京人》中的北京人形象。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综述:话剧表演的是中秋之日,天空湛蓝·鸽哨声断断续续地飘进曾家的花厅。透过养心斋,可望到窗外的枝枝翠竹。这个摇摇欲坠的封建大家,虽看上去显得很衰微,不过满堂的红木家具,古色古香的装饰陈设,却又显示出曾盛极一时的不凡气度。

详细剧情如下:

1952年6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曹禺任院长。剧本作者曹禺谈到写作动机时说道:“当时我有一种愿望,人应当像人一样活着,不能像当时许多人一样活着,必须在黑暗中找出一条路子来。”

《北京人》的故事发生在三十年代初的北平。古老的曾家此时住着三代人,第一代人是已经死去夫人的垂死之人曾皓,第二代人曾皓的儿子曾文清,他的妻子曾思懿,一直在照顾曾老太爷的年近30岁的愫方,寄居在曾家的曾文清的妹妹曾文彩和她的丈夫江泰,第三代人曾文清年仅17岁的儿子曾霆和他18岁的妻子曾瑞贞;

另外还有住在曾家的房客人类学教授袁任敢,他的女儿袁圆,他的同事长相和身材都极像远古时期原始人的”北京人“。

离开曾家多年的老仆人陈奶妈带着自己的孙子小柱子回到北京曾家探望自己的老主子,得到曾家第二代人曾家儿媳妇儿曾思懿假意的热情相待,一番交谈中讨债的人在曾家门外死死讨债,而曾家少奶奶却始终不肯给钱叫管家张顺将其赶走,张顺与陈奶妈一起骂着赶走了讨债人。

一旁小柱子与曾霆,袁圆一起玩耍。八月节晚上曾家人请客所有人在家里吃饭,曾思懿谈到愫方的出嫁问题,主张愫方嫁给袁任敢,曾皓和曾文清则予以反对,此时讨债人又来到门口讨债,袁任敢和“北京人”用武力赶走了讨债人。瑞贞发现自己已经有了身孕,而自身早已厌倦了曾家的生活希望打胎与袁任敢一行一起离开曾家,愫方劝其不要打胎,而瑞贞却心意已决。

一方曾霆并不认可父母包办的婚姻而喜欢上了袁园,无奈袁圆淘气没有表示。江泰责怪曾家人没心没肺喝醉酒无意将曾皓打伤,曾皓昏死住进医院,回来后刚好自己生日当天,邻家杜家向曾家讨债,提出条件要么交钱要么交出曾家房子要么交出曾皓年年上漆的棺材,曾少夫人认为父亲有钱,自己不愿出钱还债,提出交出棺材。

江泰提出自己去找自己的朋友公安局局长,结果在大家的期待中江泰出走,交棺材的时刻已到,江泰却烂醉出现,唯一的希望破灭,杜家人在曾皓无助痛苦的呐喊中抬走了棺材,大少爷曾文清吞下鸦片断气而亡,曾霆写下了和瑞贞的离婚协议,愫方最终决定与瑞贞一起离开曾家,在劝好曾皓休息之后,愫方和瑞贞踏上了离开的汽车。

《北京人》创作评价

《北京人》中的人物形象创作艺术上吸收了大部分其他作品创作的精华,在其中又另外有新的创造。

例如曾思懿的形象与《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有一定的相似性,曾文清与《家》中的高觉新有所相似,而愫方则似乎综合了《家》中梅与觉慧的形象,而三代人各有矛盾又相互交织,使得全剧紧凑而富有张力。《北京人》显示出曹禺的戏剧创作艺术在40年代达到的新的高度。

简析曹禺《 北京人》中的北京人形象。

本世纪初,北京城里一个大户曾家,曾老太太弥留之际,为冲喜迎娶曾孙媳妇瑞贞,在迎新人进门时,老太太撒手归西,全家人乱成一团,办喜事变成了办丧事。 有三进大院子四合院的曾家已经家道败落,但仍挥霍维持着尴尬局面。

长孙文清是个颓废、整天无所事事的大少爷。他不喜欢家里为他娶的妻子思懿,心里爱着寄居在他家的无依无靠的表妹愫方。愫方寄人篱下,忍气吞声,像女仆一样整日劳作,虽然与大表哥有共同的爱好和感情,却又不敢表露出来,就这样还得忍受表嫂的冷言冷语。

孙媳妇思懿,明知丈夫另有心上人,可长房长孙媳妇的地位,使她掌管着家中的财权,她内外操持,拆东墙补西墙,硬撑着这个摇摇欲坠的家。

女婿江泰住在丈人家,他空有许多新思想,但一事无成,与曾家格格不入。 曾

家的朋友、人类学家袁任敢带着女儿袁圆从国外归来,暂借住在曾家,为曾家带进了新的空气。

曾霆还是个孩子,被迫娶了瑞贞,他与袁圆玩得很开心,根本不懂夫妻之道。

最后,这个封建大家庭终于崩溃了,文清死了;愫方终于离开了这个家;曾霆与瑞贞离了婚,老太爷曾皓面对这一切,只有痛哭,他挽救不了封建家庭和封建社会灭亡的命运。

如何评价曹禺的话剧《北京人》?

“这是人类的祖先,这也是人类的希望,那时候的人要爱就爱,要恨就恨,要哭就哭,要喊就喊,不怕死,也不怕生。他们整年尽自己的性情,自由地活着,没有礼教的拘束,没有文明来捆绑,没有虚伪,没有欺诈,没有阴险,没有矛盾,也没有苦恼;吃生肉,喝鲜血,太阳晒着,风吹着,雨淋着,没有现在这么多吃人的文明,而他们是非常快乐的。”这显然不是对历史的真实描绘,而是创作者理想的寄寓,是他冲决牢笼的力量之源、希望所在,曹禺正是在他的人物诸如蘩漪、鲁大海、仇虎、金子、北京人等身上注入了这种蛮性。其理想人物都做了勇猛的挣脱,并因此与强大的文明发生剧烈的冲突,两强相遇、相交锋,迸发出了耀眼的火花。尽管他们只是在作困兽的斗,还以失败告终,但已使这些形象及整个作品都具有了摄人心魂的悲壮美。

在《北京人》里,你会发现作家克制了许多,绝少直抒胸臆式的表达,而是冷静的只从人物本身塑造上着手,让作品自己说话。这一点,从曹禺的几篇序和后记中也可以看到。曹禺自己在经历了前几部剧作的练习后,开始厌倦了常规的强烈戏剧冲突的作法,转而追求更为平淡但更加真实、贴近一般人生活的创作,这也是他对话剧的追求——契诃夫式的平淡隽永,《北京人》就是这种自觉追求下的产物。另外一点,从题材上说,也是一个突破。《雷雨》《日出》《原野》所写的,都是一些传奇故事,这里的传奇指的是相对一般的人们来说,他们很难碰到这些事。而《北京人》则回归到普通人的家长里短,所写的事,也是常见的家庭矛盾。

?



孙茜演过的电视剧

孙茜演过的电视剧有:《爱在战火中》、《金婚风雨情》、《后宫甄嬛传》、《长白山下我的家》、《功勋》、《中流击水》、《在一起》、《枫叶红了》、《一碗沧桑》、《天下无诈》、《唐砖》、《灵与肉》、《红星照耀中国》等。

孙茜曾经是武警部队的一名女兵。离开部队后孙茜考取了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表演系,毕业后进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工作。在北京人艺,孙茜先后参演了《骆驼祥子》《日出》《北京人》《小井胡同》等经典剧目。

2013年,孙茜在院庆大戏《甲子园》中饰演女主角陈爱林,并获得了当年的话剧表演学院奖最佳主角。

《爱在战火中》剧情简介:

兰花花心地善良,能歌善舞,且出落得貌若天仙,闻名遐迩,并与冯三虎渐生情愫,终身相许。三十里铺的大财主周若怀对兰花花早已垂涎三尺,虽四房妻妾却仅有一弱智多病的儿子,于是千方百计将兰花花娶为儿媳,指望其传宗接代。

迎亲时冯三虎等几位伙伴率众抢亲失利,悲痛欲绝。孰料周若怀之子在洞房花烛之际猝死。周若怀再施奸计,将兰花花送与山西富户蔺士殿为妾,自己则趁机纳蔺士殿的干女儿为妾。暗恋兰花花的张忠汉此时已从军升官,结合绿林好汉于送亲途中劫出兰花花。

残酷的现实使冯三虎感悟到,乱世之中没有公道,要想保住自己心爱的女人,要想过上幸福的日子,就得有钱有权有势,于是他决定去吃粮当兵,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去换取改变命运的主动权。兰花花憧憬民主、自由、平等、博爱、衣丰食足的未来生活,全力支持三虎另寻出路。

百度百科-孙茜

如何分析曹禺的《北京人》?

《北京人》在描述中出现了三个隐喻:远古北京人、现在北京人和未来北京人。其中现在的北京人是最受批判的一群,他们是没落封建大家族的一份子,是旧时代的残渣,在这里面,各个人物都有其特点,作者对这一类人明显是持批判态度的。

北京人的主演介绍

王斑,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国家二级演员。

主要作品:

话剧: 1990年话剧《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中饰葛路莫夫

1991年话剧《哈姆莱特》中饰哈姆莱特

1996年话剧《红河谷》中饰周小旺

2000年话剧《日出》中饰胡四

2001年话剧《第一次亲密接触》中饰阿泰

2004年话剧《情人》中饰理查德

2004年话剧《雷雨》中饰周萍等

仇晓光,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国家二级演员。

主要作品:

话剧: 1983年话剧《家庭大事》中饰何新民(中戏)

《司卡班的诡计》中饰司卡班

1984年话剧《饥饿海峡》中饰田岛

1985年话剧《夜店》中饰杨七

1986年话剧《槐花曲》中饰岳飞

1988年话剧《背碑人》中饰运生

1991年话剧《芭巴拉少校》

《沃伊采克》中饰沃伊采克(外)

《整理过去》中饰崔大军(外)

1999年话剧《茶馆》中饰老林,卖耳挖勺的老人

薛山

1984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本科

主要作品:

话剧《原野》饰演仇虎

话剧《饥饿海霞》饰演樽见京一郎

话剧《一个死者对生者的反问》饰演叶潇潇

1990年获得巴黎第七大学**传播学硕士学位并在法国出演话剧《卡门》饰演唐诃赛

电视剧:《危险旅程》、《军人机密》

白荟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

主要作品:

话剧: 2002年话剧《第一次亲密接触》中饰小雯

2003年话剧《我爱桃花》中饰张婴妻

2003年话剧《北街南院》中饰乐乐

《男人的自白》中饰袁

2004年话剧《北街南院》中饰乐乐

《天下第一楼》中饰六姑娘,女宾客

《油漆未干》中饰苏珊 等

张培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

主要作品:

话剧:《性情男女》中饰盖玲等

傅瑶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

主要作品:

话剧: 2002年话剧《朱丽**》中饰朱丽

2004年话剧《油漆未干》中饰阿达

2005年话剧《家有娇妻》中饰罗秀秀等

高倩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

主要作品:

话剧:

1985年话剧《野人》中饰新娘

《夜店》中饰石小妹

1988年话剧《太平湖》中饰姐姐,小福子

1990年话剧《田野》中饰丹霞

1999年话剧《茶馆》中饰周秀花

《全家福》中饰大妞等

北京人是最早的人吗读后感

《北京人》是曹禺的忧伤艺术的高峰之作,关于此书的读后感整理如下:

《北京人》以旧社会没落的官宦之家为舞台,展示了作者对旧生活的批判和新生活的向往。剧情安排精巧,节奏适中,实为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然而,人物塑造却是本篇败笔之一。

居中是男女主角,愫方与文清,感情纠葛作为线索贯穿全剧。重中之重就是对他们的刻画,但曹先生却让他们的性格迷失在了复杂的剧情结构中。在后几幕又想令人物性格闪耀,于是又夹杂大量将是音、场景,显得颇为不自然,只是人的纠葛,为何要与不相干的物产生过多相连?

更失败的,是令演员进行过多面部变化。

试问,曹先生视力并不好,偌大一个剧院,曹先生想必是未曾坐在角落里看过话剧吧?人能获得信息最快的途径,在剧院中,除了语言就是肢体动作。而本剧人物动作变化,尤其是主要人物,似乎过于单薄、小气------仅仅是绊嘴,没有过于轰动的效果。

人物的挣扎没有超脱自己,只是骂,只是论,愫方文清也都只沉浸在二人世界,多少冲突与怨恨甚至不能推动两人的愤怒前进。人物纠结,观众一起纠结,一场戏以如此方法将人带入,令人哭笑不得。

这一切都指向作者的出身。

他出生在家道中落的官僚家庭,仅此已很难让他融入社会底层,他自己也被囚在封建礼教的铁笼中。学生生活令他接触新思维,而他却更坠入自我世界之中,既然出不去,那不如沉于幻想。

冠在他头上的知识分子名号,令他妄图将自己与大千人民区别开来,这只是知识分子的温婉,那些年知识分子特有的温婉:不敢踏出一步,而又害怕着死在象牙塔中,进是黑暗,退亦是黑暗,于是想要停在玄关。

然而这又有什么错呢?只因他是一个人,渴望未来,希望活着的人。

某种意义上来说,《北京人》一剧的纠葛,其实已是他迈出的勇敢一步,将自己的痛苦抽出来给大家看。

确实是懦弱,但哪里有不懦弱的人?

只要踏出一步,我们就应鼓掌。

掌声或许能驱散前路黑暗。

北京人读后感篇二:

醒着是一种多么必要的状态。曾家俨然是一个旧社会的缩影,袁家父女没来之前那里的人都睡着,有的人压根没想过醒;有的人醒过,发现天还黑着,于是又睡了;有的人甚至已经坐起了身子,无论是对爱情,还是对命运。

我其实喜欢文清的诗人气质,他是个在诗人也难得有的这般清俊飘逸的骨相:瘦长个儿穿着宽大的袍子,服色淡雅大方,举止谈话带着几分懒散模样。然而这是他的自然本色,一望而知淳厚,聪颖,眉宇间蕴藏着灵气。他面色苍白,宽前额,高颧骨,无色的嘴唇,看来异常敏感,凹下去的眼眸流露出失望的神色,悲哀而沉郁。时常凝视出神,青筋微微在额前边凸起。

他生长在北平的书香门第,下棋,赋诗,作画,很自然的在他的生活里占了很多的时间。北平的岁月是悠闲的,春天放风争,夏夜游北海,秋天逛西山看红叶,冬天早晨在霁雪时的窗下作画。寂寞时徘徊赋诗,心境恬淡时,独坐品茗,半生都在空洞的悠忽中度过。然而他显然是脆弱的,甚至是懦弱的,玻璃一般的没有内涵。

他的所谓气质是那个时代贵族们特有的,孤芳自赏似的。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不愿出去,是没有这个创业的能力?是轻视金钱交易一类的工作?还是二者皆有之。我对他有可怜,娶了自己不爱的人,还不能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家道中落,担子压在自己身上,更无从做自己爱做的事。但更多的是厌恶,厌恶他走不出自己内心的魔障,一次一次的堕落,一次一次放弃机会。

他这样的“懒于动作,懒于思想,懒于用心,懒于说话,懒于举步,懒于起床,懒于见人,懒于做任何严重费力的事情”的人或许只有他的与他同样爱好诗词歌赋的比他更可怜的表妹才能让他有生活的兴趣。而他的生活也只是有一具行尸走肉演绎。他是全然配不上愫方的。

愫方这个女子,像一朵玉兰,不与世争,宁静的用自己的方式在爱着自己的爱人。她因为曾文清的存在默默地守着这个死气沉沉的家,期待着有一天会因为某些不确定的因素而让自己的生命焕发出新的生机。愫方的爱是深沉的,是博大而包容的,是欲说还休愁绪满头的爱,她是个在旧礼教里默默承受的孤独者。她像一块海绵,吸尽了生活的苦和累,却不挤出一滴眼泪。

从某个程度上说,她是坚强并有韧性的,她无私包容的爱着一个也许并不值得她去爱的男人,但她的内心似乎并不是痛苦的,她甘愿为曾文清伺候他的父亲,照料他的孩子;保管他的字画,喂养他的鸽子,她甚至“连曾文清不喜欢的人我都觉得该体贴,该喜欢,该爱……为着他所不爱的也都还是亲近过他的!”这是何其深刻的爱啊!

她觉得他(曾文清)是个孩子,应该去呵护照顾的孩子;与其说这是一种极致的感情,不如说这是一种宠,一种失去理智和希望的强烈的依赖。她离不开这种爱,这段感情也许对于她来说是她生活和生命中不可磨灭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她放不下,放不下在那中抑郁的环境中唯一能舒展自己心事的短暂快慰,哪怕仅仅是几幅字画;放不下对曾文清未来的幻想。

她希望他走,走出这个小小的天空,去实现她想他去实现的梦想,她会说:“看见人家快乐,你不也快乐么?”她所有的希望、所有不离开曾家的理由,都搁置在曾文清这个懦弱男人的身上了;所以在当她看到曾文清回来的那一刻,她受的打击是旁人所无法理解的,那是希望的消失,那是梦想的破灭,那是对她所有美好的彻底摧毁。

也要感谢这一次伟大的摧毁,才让这个女人真正醒了,也就此开始了自己全新的生活。

关于“《北京人》剧情简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jndzxx.com//zhishi/5053.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