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常幸(为什么虞姬喜欢项羽而不是刘邦?)

常幸(为什么虞姬喜欢项羽而不是刘邦?)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2-13    点击:  450 次

常幸

网上有关“常幸”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为什么虞姬喜欢项羽而不是刘邦?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汉之元年四月,诸侯罢戏下,各就国。项王出之国,使人徙义帝,曰:“古之

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其群臣稍稍背

叛之,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韩王成无军功,项王不使之国,与俱至

彭城,废以为侯,已又杀之。臧荼之国,因逐韩广之辽东,广弗听,荼击杀广无

终,并王其地。

田荣闻项羽徙齐王市胶东,而立齐将田都为齐王,乃大怒,不肯遣齐王之胶

东,因以齐反,迎击田都。田都走楚。齐王市畏项王,乃亡之胶东就国。田荣怒,

追击杀之即墨。荣因自立为齐王,而西杀击济北王田安,并王三齐。荣与彭越将

军印,令反梁地。陈馀阴使张同、夏说说齐王田荣曰:“项羽为天下宰,不平。

今尽王故王於丑地,而王其群臣诸将善地,逐其故主,赵王乃北居代,馀以为不

可。闻大王起兵,且不听不义,愿大王资馀兵,请以击常山,以复赵王,请以国

为扞蔽。”齐王许之,因遣兵之赵。陈馀悉发三县兵,与齐并力击常山,大破之。

张耳走归汉。陈馀迎故赵王歇於代,反之赵。赵王因立陈馀为代王。

是时,汉还定三秦。项羽闻汉王皆已并关中,且东,齐、赵叛之:大怒。乃

以故吴令郑昌为韩王,以距汉。令萧公角等击彭越。彭越败萧公角等。汉使张良

徇韩,乃遗项王书曰:“汉王失职,欲得关中,如约即止,不敢东。”又以齐、

梁反书遗项王曰:“齐欲与赵并灭楚。”楚以此故无西意,而北击齐。徵兵九江

王布。布称疾不往,使将将数千人行。项王由此怨布也。汉之二年冬,项羽遂北

至城阳,田荣亦将兵会战。田荣不胜,走至平原,平原民杀之。遂北烧夷齐城郭

室屋,皆阬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齐人相聚而

叛之。於是田荣弟田横收齐亡卒得数万人,反城阳。项王因留,连战未能下。

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

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

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

随入谷、泗水,杀汉卒十馀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

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馀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围汉王三匝。

於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

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欲过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汉王

家:家皆亡,不与汉王相见。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

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

柰何弃之?”於是遂得脱。求太公、吕后不相遇。审食其从太公、吕后间行,求

汉王,反遇楚军。楚军遂与归,报项王,项王常置军中。

是时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间往从之,稍稍收其士卒。至荥阳,

诸败军皆会,萧何亦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复大振。楚起於彭城,常乘胜逐

北,与汉战荥阳南京、索间,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项王之救彭城,追汉王至荥阳,田横亦得收齐,立田荣子广为齐王。汉王之

败彭城,诸侯皆复与楚而背汉。汉军荥阳,筑甬道属之河,以取敖仓粟。汉之三

年,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

项王欲听之。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项王乃

与范增急围荥阳。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

进之。见使者,详惊愕曰:“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更持去,以恶

食食项王使者。使者归报项王,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范增大怒,

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行未至彭城,

疽发背而死。

汉将纪信说汉王曰:“事已急矣,请为王诳楚为王,王可以间出。”於是汉

王夜出女子荥阳东门被甲二千人,楚兵四面击之。纪信乘黄屋车,傅左纛,曰:

“城中食尽,汉王降。”楚军皆呼万岁。汉王亦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走成皋。

项王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汉王已出矣。”项王烧杀纪信。

汉王使御史大夫周苛、枞公、魏豹守荥阳。周苛、枞公谋曰:“反国之王,

难与守城。”乃共杀魏豹。楚下荥阳城,生得周苛。项王谓周苛曰:“为我将,

我以公为上将军,封三万户。”周苛骂曰:“若不趣降汉,汉今虏若,若非汉敌

也。”项王怒,烹周苛,并杀枞公。

汉王之出荥阳,南走宛、叶,得九江王布,行收兵,复入保成皋。汉之四年,

项王进兵围成皋。汉王逃,独与滕公出成皋北门,渡河走脩武,从张耳、韩信军。

诸将稍稍得出成皋,从汉王。楚遂拔成皋,欲西。汉使兵距之巩,令其不得西。

是时,彭越渡河击楚东阿,杀楚将军薛公。项王乃自东击彭越。汉王得淮阴

侯兵,欲渡河南。郑忠说汉王,乃止壁河内。使刘贾将兵佐彭越,烧楚积聚。项

王东击破之,走彭越。汉王则引兵渡河,复取成皋,军广武,就敖仓食。项王已

定东海来,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相守数月。

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

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

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项王怒,欲杀之。

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祇益祸耳。”项王

从之。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

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

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王令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

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瞋

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汉王使人间问之,

乃项王也。汉王大惊。於是项王乃即汉王相与临广武间而语。汉王数之,项王怒,

欲一战。汉王不听,项王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走入成皋。

项王闻淮阴侯已举河北,破齐、赵,且欲击楚,乃使龙且往击之。淮阴侯与

战,骑将灌婴击之,大破楚军,杀龙且。韩信因自立为齐王。项王闻龙且军破,

则恐,使盱台人武濊涉往说淮阴侯。淮阴侯弗听。是时,彭越复反,下梁地,绝

楚粮。项王乃谓海春侯大司马曹咎等曰:“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

毋令得东而已。我十五日必诛彭越,定梁地,复从将军。”乃东,行击陈留、外

黄。

外黄不下。数日,已降,项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阬之。

外黄令舍人儿年十三,往说项王曰:“彭越彊劫外黄,外黄恐,故且降,待大王。

大王至,又皆阬之,百姓岂有归心?从此以东,梁地十馀城皆恐,莫肯下矣。”

项王然其言,乃赦外黄当阬者。东至睢阳,闻之皆争下项王。

汉果数挑楚军战,楚军不出。使人辱之,五六日,大司马怒,渡兵汜水。士

卒半渡,汉击之,大破楚军,尽得楚国货赂。大司马咎、长史翳、塞王欣皆自刭

汜水上。大司马咎者,故蕲狱掾,长史欣亦故栎阳狱吏,两人尝有德於项梁,是

以项王信任之。当是时,项王在睢阳,闻海春侯军败,则引兵还。汉军方围锺离

眛於荥阳东,项王至,汉军畏楚,尽走险阻。

是时,汉兵盛食多,项王兵罢食绝。汉遣陆贾说项王,请太公,项王弗听。

汉王复使侯公往说项王,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

东者为楚。项王许之,即归汉王父母妻子。军皆呼万岁。汉王乃封侯公为平国君。

匿弗肯复见。曰:“此天下辩士,所居倾国,故号为平国君。”项王已约,乃引

兵解而东归。

汉欲西归,张良、陈平说曰:“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

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

汉王听之。汉五年,汉王乃追项王至阳夏南,止军,与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

期会而击楚军。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会。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入壁,

深堑而自守。谓张子房曰:“诸侯不从约,为之柰何?”对曰:“楚兵且破,信、

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

也。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

则楚易败也。”汉王曰:“善。”於是乃发使者告韩信、彭越曰:“并力击楚。

楚破,自陈以东傅海与齐王,睢阳以北至谷城与彭相国。”使者至,韩信、彭越

皆报曰:“请今进兵。”韩信乃从齐往,刘贾军从寿春并行,屠城父,至垓下。

大司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举九江兵,随刘贾、彭越皆会垓下,诣项王。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

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於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

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数阕,

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於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

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馀人耳。项王至

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

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

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於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

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

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

“如大王言。”

於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

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

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乃谓

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

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

十馀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

“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

而死。王翳取其头,馀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

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示鲁,鲁父兄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

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乃封项伯为射阳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项氏,赐姓刘。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为什么虞姬喜欢项羽而不是刘邦?

有美人名虞尝幸从的幸的意思是为帝王所宠幸。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项羽之死》。

原文节选为: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此选段写垓下之围重点写了“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这两个连续性的事件。 “慷慨悲歌”,慨叹自己时运不利,恋恋不舍的和名骓、虞姬诀别,充满了悲凉和无奈的情绪。

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 “慷慨悲歌”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男儿有泪不轻弹,项羽这时却“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这位盖世英雄歌罢泪水涟涟,以至于左右的人都不忍心目睹这样的场面。

关于虞姬,正史上的记载只有寥寥数语,完全没有后世戏曲文艺作品所勾勒出来的那样一段荡气回肠的美女爱英雄的故事。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提到虞姬的描述,只有这么一段: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於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追不实习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比司马迁早几十年的楚国人陆贾应该是最早提及虞姬的,他在《新语楚汉春秋佚文》中这样记载:

“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这个歌,有人认为是伪作,并不是虞姬所作,应当是后世人所作,在这里我们就不做讨论了。

总的来说,历史留给虞姬的记录就这么多,后世所有的记载,出处基本来自这两段。那么,问题来了,虞姬是哪里人?做什么的?怎么跑到项羽账下的?

到底是钦慕英雄投奔的项羽,还是项羽在征战过程中找的暖床妹子?我们不得而知。但就这只言片语的记载,特别是司马迁“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这个排比句的使用,可以看出来,虞姬的地位不高,跟乌骓马的地位一致啊。

没有任何家世记载,说明虞姬出身不高,且司马迁也没有说虞姬就是项羽的老婆,所以她的身份只可能是一个侍婢,而侍婢在那样的时代里,十分低贱,毫无社会地位可言,这样的人,出生于战乱年代,别说选择爱情,人生都没有任何自由可言。乱世之中,能活下来就算不错的了。

按照一般侍妾得宠的情形来看,虞姬的年纪不大,应该是双十年华,正值人生最美好的时候,所以虞姬的不由自主的前半生,要么在躲避战乱,要么就是早已经到了项羽这里,又或者她直接就是项羽家里的奴婢,所以她的人生轨迹,在以男人为尊的世界里,只可能围绕着项羽转,又怎么可能去谈喜欢谁不喜欢谁呢?

喜欢这个词,在男女不平等的时代里,女性是不存在多少自主权的,或许身份地位高一些,爹妈不太看中利益的女子,会有更多的选择权,但笔者相信,虞姬不属于这样的类型。

爱情很美好,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追求,而对于虞姬而言,她遇到了项羽,因为项羽,她这个本来不会在历史上就下任何记录的人,有幸在史书上留下了痕迹,这不得不说,项羽对她是有感情的,(毕竟司马迁为了突出项羽的英雄气短,还特别交代了她这么一个对历史进程毫无影响力的花瓶的名字。)她已经比当时的很多人幸运地多了。

至于,刘邦,不好意思,刘邦跟项羽有交集,应该是在立了怀王之后的事情了,这个时候,刘邦不过是项梁手下的一个大将,而项羽是人家的亲侄儿,义军可是以他项家为主的。

此后,无论是进军咸阳,还是楚汉争雄,刘邦也只有在战场上才有跟项羽见面的机会,而很遗憾,刘邦真的一次都没有赢过项羽,(起码楚汉战争中,双方决战都是刘邦输,而后就是形成对峙局面,直到韩信攻略完诸侯在潍水之战中歼灭齐楚联军,完成对楚侧翼的战略迂回,这才垓下一战定乾坤。)

所以,刘邦可能都不知道有虞姬这么一好人,而虞姬是人家项羽的侍妾,一个女子,估计连项羽的家门都出不去,怕是见都没见过40几岁的刘邦,谈何去喜欢?

所以,虞姬与项羽的爱情故事,只是后世一种对英雄美女的美好想象而已,起码,从正史来看,虞姬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一个项羽英雄气短的注脚,一个出生,死亡都没有记载的女子。



司马迁《项羽之死》原文及翻译

项羽之死原文: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

项羽之死翻译

 项王的部队驻守在垓下,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的军队把他重重包围。深夜,(项羽)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羽于是大为吃惊,说:「难道汉军把楚人都征服了吗?他们那边楚人为什么这么多呀!」项王于是在夜里起来,在帐中饮酒。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宠跟在项王身边;有骏马名骓(zhuī,追),(项羽)一直骑着。这时候,项羽不禁情绪激昂唱起悲歌,自己作诗(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时骓马不再奔跑!骓马不奔跑可将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我)将怎么安排你才妥善?」项王唱了连唱几遍,美人虞姬应和着一同唱歌。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忍心抬起头来看他。

 在这种情况下,项羽独自一人骑上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当夜突破重围,向南冲出。天刚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命令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去追赶。项王渡过淮河,部下壮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项王到达阴陵,迷了路,去问一个农夫,农夫骗他说:「向左边走。」项王带人向左,陷进了大沼泽地中。因此,汉兵追上了他们。项王于是又带着骑兵向东跑,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汉军骑兵追赶上来的有几千人。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了,对他的骑兵说:「我带兵起义至今已经八年,亲自打了七十多仗,抵挡我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战败,因而能够称霸,据有天下。可是如今最终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今天必死无疑,我愿意给诸位打个痛痛快快的仗,一定胜它三回,给诸位冲破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军旗,让诸位知道的确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

 于是把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汉军把他们包围起几层。项王对骑兵们说:「我来给你们拿下一员汉将!」命令四面骑士驱马飞奔而下,约定冲到山的东边,分作三处 。于是项王高声呼喊着冲了下去,汉军像草木随风倒伏一样溃败了,项王杀掉了一名汉将。这时,赤泉侯杨喜为汉军骑将,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瞪大眼睛呵叱他,赤泉侯连人带马都吓坏了,退避了好几里。项王与他的骑兵在三处会合了 。汉军不知项王的去向,就把部队分为三路,再次包围上来。项王驱马冲了上去,又斩了一名汉军都尉,杀死有百八十人,聚拢骑兵,仅仅损失了两个人。项王问骑兵们道:「怎么样?」骑兵们都敬服地说:「正像大王说的那样。」

 这时候,项王想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那里,对项王说:「江东虽然小,但土地纵横各有一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让您称王了。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到了,没法渡过去。」项王笑了笑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又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长者,我骑着这匹马征战了五年,所向无敌,曾经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送给您吧。」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追兵交战。仅凭借项羽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项王回头看见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马童这时才跟项王打了个对脸儿,于是把项羽指给王翳看:「这才是项王。」于是项王说:「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送你个人情吧!」说完便自刎而死。

项羽之死文章思路

 本文记叙了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

 第一段写垓下之围重点写了「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这两个连续性的事件。 「慷慨悲歌」,慨叹自己时运不利,恋恋不舍的和名骓、虞姬诀别,充满了悲凉和无奈的情绪。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 「慷慨悲歌」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男儿有泪不轻弹,项羽这时却「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这位盖世英雄歌罢泪水涟涟,以至于左右的人都不忍心目睹这样的场面。 「莫能仰视」则写尽将士们的不忍之心,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

 小结:第一段:垓下被围的困境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惊—起—饮—歌—泣)

 项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第二段和第三段写东城快战。

 第二段写项羽从垓下突围成功到再次被困东城的过程。这一段前半部分把逃亡路线和军事力量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战争的形势和项羽的处境一目了然。后半部分写项羽在此绝境中说的一番话。项羽认为「今卒困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灭亡就在面前,他仍旧没有客观分析自己用兵的过失,而一味归咎于天命,这表现了项羽的极端自负。项羽又言「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明知必死,没有退缩,愿意痛快的打一场,这反映了他勇猛刚强的大丈夫气概;「愿为诸君快战」表明了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畅快的、尽情的展现他的勇猛无敌,保一世英名。就像一次落幕前的演出,要以完美作为结束。如果把「快战」改为「决战」,就带有了鱼死网破的味道,项羽的快意和满足感将荡然无存。

 小结:第二段:垓下突围、被困东城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

 1、此段中项羽对部下所说的话占了很大一部分,请认真阅读,分析其中表达的意思。(辉煌的过去,失败的今天。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

 第三段写项羽的东城溃围之战。共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第一次通过「项王大呼,驰下,皆披靡」来渲染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遂斩汉一将」的「遂」写出了项羽斩将的轻而易举。第二次行动项羽并没有动手,只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孰是追兵,孰是逃将,难以辨别。项羽摄人魂魄的虎虎生威跃然纸上。第三次行动,项羽斩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亡其两骑耳」,通过对比再次渲染项王的勇猛无敌。难怪他充满自豪的谓其骑曰「何如」,这一问再次表现了他的自负。

 小结:第三段:东城溃围之战

 三次行动:

 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 汉军——皆披靡

 「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

 第三次:项羽——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杀数十百人」展现项羽勇猛少敌,势不可挡的战斗场面,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精彩!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

 文章的最后一段写项羽乌江自刎。这一段写了两个场面。第一个场面是乌江拒渡、赠马亭长。项羽本「欲东渡乌江」但真正来到乌江岸边,他又否定了自己的决定。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在生与义,苟活幸存与维护尊严之间,从容地做出选择。那位曾经「泣数行下」的血性男儿,这时反而笑了。「项王笑曰」的笑,不是强自矜持,不是凄然苦笑,而是壮士蔑视死亡,镇定安详的笑。项羽和随从全都下马步行,冲入重围,同前来追杀的汉军短兵相接。这无疑是一场寡不敌众的战斗,也是一场无济于事的战斗。然而,如果因此就放弃战斗,举手投降,那就不是项羽了。项羽是宁肯站着去死,也不会跪下求生的。第二个场面是赐头故人、自刎而死。看到了背楚归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赠头给他,自刎而死。故人追之、认之,必欲杀之以邀功取赏;项羽却慷慨赐头,「吾为若德」;蝼蚁之微,泰山之高,两两对比,何等鲜明!可以看出项羽的高贵感和英雄气质,这个情节表现了项羽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

 小结:第四段:写自刎乌江

项羽之死鉴赏

 本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题目为后人所拟。

 有人把《史记》誉之为悲剧英雄画廊,西楚霸王项羽则是悲剧群像中的绝代典型,「项羽之死」这个片断便是这部旷世悲剧的最后一幕。「喑叱咤,千人皆废」的英雄死了,留在人间的是历史长河中曾经「卷起千堆雪」的浪花,群山万壑中殷殷不绝的回响,两千年来无数读者掩卷而思、拍案而起的长叹息。

 这最后一幕,由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场组成,其中包含了楚歌夜警、虞兮悲唱、阴陵失道、东城快战、拒渡赠马、赐头故人等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情节和细节。司马迁怀着满腔 ,运用史实、传说和想像,传写了项羽的穷途末路,不断丰富、发展了他的性格,让这位英雄死在歌泣言笑之中,取得了可歌可泣的艺术效果。

 第一场:垓下之围。大幕刚启,夜空中传来若断若续、如泣如诉的四面楚歌之声,先奏起背景音乐;然后唱出变征之音的「虞兮」主调:一起便哀音满耳,感人至深。「时不利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结尾三虚字反复唱叹,曼声苍凉。正如《史记评林》引吴贤齐说的那样:「一腔怨愤,万种低徊,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这支歌由项羽主唱,美人和之,更显得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以至这位从不曾流过泪的西楚霸王也不禁「泣数行下」;他的部属更是「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一片呜咽。这里唱出的不仅是个人在命运面前无可奈何的悲哀,也包含了连所宠爱的美人都无法保护的悲哀;这里流出的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英雄犯了错误之后的悲哀的眼泪,也是一位伟大的英雄面对最终失败的忏悔与惭愧的眼泪。司马迁不愧是伟大的传记文学家,他对音乐的感发作用有着深邃的理解。在《刺客列传》中,他曾用「易水之歌」写荆轲的壮士之别,令「士皆垂泪涕泣」;在《留侯世家》中,他用「鸿鹄之歌」写刘邦晚年不得立如意为太子的痛苦心态,使戚夫人「嘘唏流涕」;而现在(公元前二二年),他又用「虞兮之歌」作为项羽之死这最后一幕的序曲,让悲怆的气氛笼罩全篇,把读者引进苍茫辽远、四顾寂寥的境界,噙着泪水一字一字地往下读,一读则欲罢不能。

 接下来是第二场——东城快战。当项羽「自度不得脱」之后,连连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与后面的「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互相呼应,三复斯言;明知必死,意犹未平。钱钟书说:「认输而不服气,故言之不足,再三言之。」(《管锥编》)「不服气」,正显示了他的平生意气,说明了他自负、自尊而不知自省、自责。快战之前,司马迁设计了阴陵迷道这个极富表现力的细节。田父把他指向绝路,看似偶然,其实必然。这是他过去「所过无不残灭」,丧失人心的结果。「田父绐之曰:『向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人家骗他,指向左边,他便不假思索地驰向左边,表现了他从来不惯骗人,也从来不相信别人敢骗他的直率、粗犷的性格。这里两「左」字独字成句,节奏短促,纸上犹闻其声,显示出当时形势严峻紧张,仿佛那五千骑追兵已从征尘滚滚中风驰雨骤而至,迫促感、速度感、力量感尽蓄笔端。

 写阴陵迷道,目的在揭示这位末路英雄丧失人心;写东城溃围、斩将、刈旗,则着意于进一步展开他拔山盖世的意气和个人英雄主义的性格。此刻,他丝毫不存幸胜突围之心,只图打一个痛快仗给追随他的残部看看,确证他的失败是「天之亡我」。在这位英雄心目中,死,从来就是不可怕的;英名受侮,承认自己失败,那才可怕。要死也死个痛快,死在胜利之中。这种心态,可笑而又可悲。在这场「快战」中,司马迁再一次运用细节描绘,写项羽的拔山之力,不世之威:「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赤泉侯……追项王,项王嗔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这里,仍用虚笔,集中写他的声音。一呼则汉军披靡,一叱则不仅人惊,连马也吓得后退数里,这是何等的声威力量!他像一尊凛然不可犯的天神,一只被猎犬激怒了的猛虎,须眉毕张,咆哮跳踉,谁也不敢靠近他一步。特别是他「复聚其骑」后,「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何如」二字,写得意,写自负,声口毕见,活活画出项羽豪迈的性格。在这一瞬间,他感受到的只是一种不屈服的自我肯定的甜蜜,哪里还曾意识到自己是千枪万箭追杀的目标!

 第三场:乌江自刎。其中写了拒渡、赠马、赐头三个细节。项羽马到乌江,茫茫江水阻绝了去路。悲剧的大幕即将落下,司马迁偏偏在这最后时刻打了一个回旋,为他笔下的英雄形象补上了最后的浓墨重彩的一笔,设计了「乌江亭长舣船待」这个细节。文如水穷云起,又见峰峦。项羽本来已无路可逃,司马迁却写成他有充分的机会脱逃而偏偏不肯过乌江,好像他不是被追杀得走投无路,不得不死;而是在生与义,苟活幸存与维护尊严之间,从容地作出了选择。江边慷慨陈辞,英雄的形象更加丰满完美。那曾经「泣数行下」的血性男子,临了反而笑了。「项王笑曰」的笑,不是强自矜持,不是凄然苦笑,而是壮士蔑视死亡,镇定安详的笑;显示了他临大难而不苟免的圣者之勇——「知耻近乎勇」。自惭无面见江东父老,正是由于知耻。这个细节,展示出他的纯朴、真挚、重义深情。对自己的死,他毫不在意;却不忍爱马被杀,以赠亭长。因为,「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五年来无数胜利的回忆,猛然兜上心头。今昔如此,情何以堪!文章写到这里,实已神完气足,司马迁颊上添毫,再加上把头颅留赠故人这样一个出人意表、千古未闻的细节。「故人」追之、认之,必欲杀之以邀功取赏;项羽却慷慨赐头,「吾为若德」:蝼蚁之微,泰山之高,两两对比,何等鲜明!

 项羽终于自刎了,他是站着死的。帝王刘、项,将相萧、曹,对于两千年后的我们,本来无所轩轾。但当我们读完《项羽本纪》,特别是读完「项羽之死」这最后一幕的时候,总不免咨嗟叹息,起坐彷徨,这就见出司马迁传写人物的艺术魅力。在这最后一幕中,留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三个场次之间的节奏变化,起伏张弛,抑扬徐疾。第一场重在抒情,节奏纡徐,情如悲笳怨笛,以变征之音形成了呜咽深沉的境界。第二场重在叙事,全用短节奏,进行速度,铁马金戈,声情激越。第三场江畔陈辞,羽声慷慨。「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连用两反诘句,顿挫抑扬,极唱叹之胜。此外,还用了许多形象生动,蕴涵丰富的细节,其中必有不少出于传闻、揣度,但无不使人感到可感可信、人情人理。清刘熙载《艺概》所谓「太史公时有河汉之言,而意理却细入无间」;钱钟书《管锥编》所谓「马(司马迁)善设身处地,代作喉舌」,都是赞扬他设计的细节情理兼胜,妙合无垠。虞姬悲歌,乌江拒渡,赠马赐头,一波三折,全凭细节传神,使全篇文字达到雄奇悲壮的美学境界,读之令人荡气回肠。在传记文学中,不说绝后,至少空前。

诗词作品: 项羽之死 诗词作者: 两汉 司马迁 诗词归类: 高中文言文、历史、故事

形容霸王别姬**的诗句

1 关于霸王别姬**的诗句

关于霸王别姬**的诗句 1**《霸王别姬》中古诗词名句有哪些

1 一笑万古春,一啼万古愁。——李碧华《霸王别姬》

2 红尘孽债皆自惹,何必留伤痕?——李碧华 《霸王别姬》

3 似醉非关酒,闻香不是花。——李碧华《霸王别姬》

4 功名富贵尽空花,玉带乌纱回头了千秋事业。离合悲欢皆幻梦,佳人才子转眼消百岁光阴。——李碧华《霸王别姬》

5 有戏不算戏,无戏才是戏。 ——李碧华《霸王别姬》

6 迟迟钟鼔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李碧华《霸王别姬》

7 暑去寒来春复秋,夕阳西下水东流。将军战马今何在,野草闲花满地愁。——李碧华《霸王别姬》

8 一行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不来也罢。——李碧华《霸王别姬》

9 君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李碧华《霸王别姬》

10 一笑万古春,一啼万古愁,此景非你莫有,此貌非你莫属。——《霸王别姬》

11 言犹在耳,有力难拔。——李碧华《霸王别姬》

12 霸王犹兴叹,虞姬终自刎。——李碧华《霸王别姬》

2霸王别姬的诗句是什么啊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有美人名虞”,但是并没有以后世流传的“虞姬”其名称呼;直到唐《括地志》等书才出现“虞姬”其名。

当然,“姬”只是代称,并非虞姬的本名。虞姬其人有姓无名,名早已漶灭在历史断裂的黑洞里了,五代时期的词牌名则干脆以“虞美人”呼之。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说:“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其中《楚汉春秋》一书乃汉初陆贾所着,至南宋时亡佚。

毫无疑问,司马迁着《史记》时参考过《楚汉春秋》一书:“盖司马迁撰《史记》据《楚汉春秋》,故其言秦、汉事尤详。”(王利器) 可是,《楚汉春秋》中记载的“美人和之”的和歌,注重细节兼好奇的司马迁却没有录入《史记》。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从《楚汉春秋》中引录了这首和歌: 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一直以来,就有人怀疑这首和歌是后世的伪作,理由是秦汉没有如此成熟的五言诗。

但是,《汉书·外戚传》记录的戚夫人哀歌却已是相当成熟的五言诗:“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幕,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郦道元《水经注·河水》记录的秦时民谣也已是相当成熟的五言诗:“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哺。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

因此,《楚汉春秋》所录的这首和歌并非伪作,应无问题。 《楚汉春秋》和《史记·项羽本纪》是“霸王别姬”故事的最早记载。

二书都没有涉及虞姬的结局。以常情度之,虞姬不可能活下来,否则就不会有民间口耳相传的虞姬自刎情事,就不会至唐时尚有“项羽美人冢”的地望方位。

垓下一战,四面楚歌声中,饮剑楚帐只能是虞姬惟一的结局。 通说以为:“霸王别姬”故事,反映的是虞姬和项羽感天动地的爱情;楚霸王英雄末路,虞姬自刎殉情。

这悲情一瞬,已定格在中国文学的字里行间,定格在中国戏曲的舞台上,成为中国古典爱情中最经典、最荡气回肠的灿烂传奇。 对历史事件的追根溯源,揭破真相,只能依赖于对原始文本的读解。

仔细玩味虞姬的和歌,我从中发现了这个爱情故事的疑点。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头两句是客观纪实,同时也是虞姬即将抒发感慨的情境铺排。虞姬对形势的判断和项羽的疑惑是一致的——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可是,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虞姬对形势的判断居然直接导致了对项羽精神状态直至未来命运的否定!大王您继续战斗的意气已经到头了,我也不愿苟活了。虞姬凭什么判断出“大王意气尽”了?仅仅凭项羽闻楚歌而“夜起,饮帐中”吗?如果这是激将之辞,以自己不愿苟活激励项羽继续战斗,那么项羽和诸将的反应就不应该是“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而应该是怒发冲冠,决一死战。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话语的煽动力和传染性,虞姬精心设计的“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这一情境铺排所产生的奇妙效果——它真的让项羽和诸将失去了决战的勇气! 虞姬的态度是非常奇怪的。作为项羽最宠爱的女人,当项羽遭逢末路,但尚未完全失败的时刻,她应该挺身而出,激励项羽,而不是附和项羽“时不利”的藉口,诱惑项羽在恶劣的形势面前低头。

毕竟项羽才三十余岁。她深知项羽一生百战,出生入死,也曾有过“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从而击败秦军,起死回生的经典战例,也曾有过以三万人杀汉卒十余万人,逼迫刘邦数十骑逃跑的经典战例;可是此时,虞姬非但不用以前的类似处境鼓励项羽,恰恰相反,反而哀叹“大王意气尽”!此刻项羽身边尚有八百余骑,俱是精兵良将,无不以一当十,即使打不过刘邦,起码可以保护项羽全身而退,以图东山再起。

事态的发展也验证了这一点。项羽突围而出,到了乌江边,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可见项羽不是没有渡江生息的机会,只是项羽固执地认为“天之亡我”,不愿渡河,“乃自刎而死”。

虞姬为什么不等所有的机会都用尽,再无生路时殉情,就这么匆匆忙忙就判了项羽的死刑呢? 虞姬这首被人赞誉为“坚贞爱情结晶”以及我国最早的五言诗(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的和歌,就这样散发出了可疑的气息。我甚至怀疑她是刘邦效法西施而派往项羽身边的美女间谍。

以刘邦的智力和行事风格,以项羽的“妇人之心”和不听劝谏刚愎自用的性格,这是完全可能的。可是史籍漫漶,不仅刘邦、项羽、虞姬的籍贯之间找不出丝毫的蛛丝马迹,就连虞姬最早追随项羽的时间也无可考了。

3项羽写的《霸王别姬》全诗是什么

项羽写的是《垓下歌》:

原诗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译诗

力量可以拔起大山,豪气世上无人能比。

但时局对我不利啊,乌骓马跑不起来了。

乌骓马不前进啊,我该怎么办?

虞姬啊!虞姬啊!我又该把你怎么办?

《垓下歌》是西楚霸王项羽败亡之前吟唱的一首诗,是足以惊神泣鬼的一首壮歌。抒发了项羽在汉军的重重包围之中那种充士怨愤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此外还有虞姬和诗,此诗《史记》、《汉书》都未见收载。最早见于汉初陆贾所撰《楚汉春秋》,是否真为虞姬所作尚无定论。

虞姬和的是《和项王歌》:

原诗

汉兵已略地,

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

贱妾何聊生。

译诗

汉军侵略楚地,

四面都是楚人俘虏的歌声。

大王意志消沉,

我也不能苟活于世。

4关于“霸王别姬”典故的古诗

1、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两汉:项羽

译文:力量可以拔起大山,豪气世上无人能比。可时运不济宝马也再难奔驰。乌骓马不前进了我又能怎样呢?虞姬啊!虞姬啊!我又该把你怎么办?

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宋代:李清照

译文:活着就要当人中的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3、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和项王歌》两汉:虞姬

译文:汉军已经占领我楚军阵地,汉军军营传来的楚歌歌声四面缭绕。大王(项羽)您的霸王气概都已不复存在(准备血战而死),我还有什么理由抛弃你而独自苟且偷生呢。

4、八千子弟同归汉,不负军恩是楚腰项羽。——清·何浦《虞美人》

译文:千万士兵都归降于刘邦,没有辜负项羽的人却只有虞姬一个弱女子。

5、又闻垓下虞姬泣,斗帐初惊楚歌毕。——元·贯云石《别离情》

译文:又听到了垓下虞姬在哭泣,军帐里项羽第一次听到四面楚歌时的惶恐。

5霸王别姬的诗

《乌江》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是楚霸王项羽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词。)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与君王卷土来? 附: 鸿鹄 刘邦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羽翼以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又可奈何。

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垓下之战原文及翻译

原文: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译文

项羽的军队驻守在垓下,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又层层包围上来。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不然,为什么汉军中楚人这么多呢?”项羽连夜起来,到军帐中喝酒。回想过去,有美丽的虞姬,受宠爱,常陪在身边,有宝马骓,常骑在胯下。而今……于是项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马不驰啊怎么办,虞姬啊虞姬你怎么办!”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项羽泪流数行,身边侍卫也都哭了,谁也不能抬头看项羽了。

于是项羽跨上战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当晚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逃。天亮的时候,汉军才察觉,就命令骑兵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项羽渡过淮河,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羽走到阴陵时,迷路了,向一农夫问路,老农骗他说:“往左拐。”项羽往左走,就陷入了一片低洼地里,所以又被汉军追上了。项羽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项羽自己估计这回不能逃脱了,对手下骑兵说:“我从起兵打仗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亲身经历七十余次战斗,所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所攻击的敌人都被降服,从没有失败过,所以才称霸天下。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我今天当然是要决一死战,愿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胜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帅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于是就把他的随从分为四队,朝着四个方向。汉军层层包围他们,项羽对他的骑兵说:“我再为你们斩他一将。”命令四队骑兵一起向下冲击,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于是项羽大声呼喝向下直冲,汉军都溃败逃散,果然斩杀了汉军一员大将。这时赤泉侯杨喜担任骑兵将领,负责追击项羽,项羽瞪眼对他大喝,赤泉侯杨喜连人带马惊慌失措,倒退了好几里。项羽同他的骑兵在约定的三处会合。汉军不知道项羽在哪一处,便把军队分成三部分,重新包围上来。项羽就冲出来,又斩了汉军的一个都尉,杀死百余人。再一次集合他的骑兵,发现只不过损失了两个人,便问他的随骑道:“怎么样?”骑兵们都佩服地说:“真像您说的那样!”

于是项羽就想东渡乌江。乌江的亭长撑船靠岸等待项羽,他对项羽说:“江东虽小,也还有方圆千里的土地,几十万的民众,也足够称王的了,请大王急速过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即使追到这,也没有船只可渡。”项羽笑道:“上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况且我项羽当初带领江东的子弟八千人渡过乌江向西挺进,现在无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见他们呢?或者即使他们不说,我项羽难道不感到内心有愧吗?”接着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忠厚的长者,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向无敌,曾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赏给你吧!”于是命令骑马的都下马步行,手拿短小轻便的刀剑交战。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忽然回头看见了汉军骑兵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对面细看项羽,指项羽给王翳看,说道:“这个人就是项羽。”项羽便说道:“我听说汉王悬赏千两黄金征求我的脑袋,并封为万户侯,我就送你这点好处吧!”说完就自杀身亡了。

关于“常幸”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jndzxx.com//zhishi/4288.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