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卫星总共有几颗?(北斗卫星赶超GPS,有哪些国家在使用北斗卫星?)
-
北斗卫星总共有几颗?
网上有关“北斗卫星总共有几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北斗卫星赶超GPS,有哪些国家在使用北斗卫星?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截止2020年7月,北斗卫星共有55颗北斗导航卫星。
北斗系统至今发展共有三代,其中第一代也被称为“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属于试验性质,自第二代开始的北斗系统被正式称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1、北斗一号系统(第一代北斗系统)由三颗卫星提供区域定位服务。从2000年开始,该系统主要在中国境内提供导航服务。2012年12月,北斗一号的最后一颗卫星寿命到期,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停止运作。
2、北斗二号系统(第二代北斗系统)是一个包含16颗卫星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分别为6颗静止轨道卫星、6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4颗中地球轨道卫星。2012年11月,第二代北斗系统开始在亚太地区为用户提供区域定位服务。
3、北斗三号系统(第三代北斗系统)由三种不同轨道的卫星组成,包括24颗地球中圆轨道卫星(覆盖全球),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覆盖亚太大部分地区)和3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覆盖中国)。
北斗三号于2018年提前开放了北斗系统的全球定位功能。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北斗三号一马当先,更是走出自主创新的北斗之路:
1、按照传统卫星管理手段,控制使用好绕飞地球的卫星,需要有遍布全球的地面站。在难以全球布站的情况下,必须建立卫星之间的星间链路,实现卫星管卫星,这是世界导航领域的前沿技术,也是北斗三号工程建设必须解决的难题。?
2015年8月,两颗全球系统试验卫星首次建立起星间链路,标志着中国掌握了这一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
2、北斗三号的短报文通信能力显著提升,信息发送能力从一次120个汉字提升到一次1200个汉字,遇到突发情况时无需字斟句酌,足以将情节一次性说清楚,还可发送等信息。
3、为了提高卫星在轨服务的可靠性,北斗三号卫星采取了多项可靠性措施,使卫星的设计寿命达到12年,达到国际导航卫星的先进水平。
4、率先提出国际上首个高中轨道星间链路混合型新体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星间链路网络协议、自主定轨、时间同步等系统方案,填补了国内空白。
5、建立了器部件国产化从研制、验证到应用一体化体系,彻底打破了核心器部件长期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局面,铸造了北斗导航系统的“中国灵魂”。北斗导航卫星单机和关键元器件国产化率达到100%。
百度百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赶超GPS,有哪些国家在使用北斗卫星?
1927年4月8日,在辽宁的复县出生了一个男孩儿,他就是孙家栋先生。孙家栋在航空航天事业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担任高级技术顾问一职,从这可以看出,孙家栋先生在我国航空航天事业上提供了技术支持。
1970年4月24日晚上9点35分,我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这是中国发射的首颗人造卫星,我们能想象出建造这个卫星时我们曾在技术等方面受到的磨难和艰辛,孙家栋先生就是这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负责人。
天气预报离我们息息相关,中央电视台每天晚上7点半的时候都会播天气预报,我们都知道天气预报,但是有多少人知道风云二号这颗气象卫星呢?风云二号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也就是说它是我国天气预报的整个体系的核心,这颗气象卫星的总设计师就是孙家栋先生。
北斗导航现如今已投入使用,通过了解可以看到,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独立开发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这个北斗二号卫星系统定位精度已高于GPS。北斗二号卫星16颗,北斗三号卫星30颗,就凭借这46颗卫星,我国的北斗才能高于美国的GPS。而孙家栋先生,就是北斗二号卫星工程和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高级顾问。
孙家栋先生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他从事航天事业已经六十余年了,在这六十余年里,他一共主持研究了45颗卫星,他还是我国探月工程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担任月球勘测一期工程的总设计师,他为我国航天事业树立了里程碑。
这就是孙家栋先生,一生奉献于中国航空事业,他就是当之无愧的时代楷模,民族英雄。
我国北斗全球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发射成功,意味着什么?
北斗卫星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至目前,在中东,非洲,跟其他地区的30多个国家已经在使用中国的北斗卫星系统,但北斗也正在努力进入日本,美国跟欧洲地区。迄今为止,我国已经拥有46颗北斗导航卫星,卫星群越大定位越准确,在这几年里,我国北斗已经变得与发达经济体的卫星系统一样精确或已经赶超。那么,哪些国家正在融入我们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呢?
一,美国芯片制造商高通公司(高通芯片是世界主流智能芯片,除苹果之外的手机基本上都在使用高通芯片)已经兼容北斗系统。
二,瑞士的意法半导体公司在其汽车产品中使用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该公司数字产品部门主管曾表示,我们需要可以定位全国各地的定位卫星的半导体产品,显然,北斗就是他们所需要的。
三,我国众多科技公司也在使用自己的北斗系统,例如,联想新款智能手机z6,其中一个芯片接收来自北斗卫星的信号,其定位精确度可达到一米之内,而大多数智能手机的定位只能精确到3至5米,还有阿里巴巴,阿里巴巴正在利用北斗系统的2000多个地面站的信号及数据,为自动驾驶汽车打造一项精确在厘米范围之内的定位服务。
未来可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一定可以成为世界上一流的卫星系统,我相信他将会为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做出贡献。
中国发射了哪些卫星?
我国北斗全球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发射成功对于中国人是一件很骄傲的事情,意味着我们国家的科技技术发展水平到达了一个新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人民带动中国***和政府的领导下,正在向世界的科技高峰不断的攀登。中国现在跟美国等其他国家都是在科技上进行大规模的竞赛,更有利于中国在科技水平上超越其他国家,成为世界一流国家。对于中国国防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增加了国防的安全性,也增加了人民的安全感。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
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准极地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
其主要任务是获取国内外大气、云、陆地、海洋资料,进行有关数据收集,用于天气预报、气候预测、自然灾害和全球环境监测等。卫星可以向世界各地云图接收站发送实时的气象云图,还可以对海洋水色进行探测和对海温进行遥感研究;卫星上携带有空间粒子成分监测器,可对空间环境进行研究。
△1988年9月7日 FY-1A 发射成功
△1990年9月3日 FY-1B 发射成功
应用与特点:验证了卫星方案和采用的多项新技术。星载5通道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计的性能和卫星的主要功能,与美国第三代极轨气象卫星相当,接近业务应用水平;卫星可见光通道图像质量良好,信噪比高于设计要求。
△1999年5月10日 FY—1C 发射成功
应用:每天定时两次向世界各地气象台站实时发送10个通道1.1 km甚高分辨率的数字量云图;记录存储全球国外地区4个通道4 km分辨率数字量云图,延时回放给我国地面站。
卫星由遥感(含空间粒子探测器)、图像传输、DCDS、天线、结构、热控制、电源、姿态控制、测控和星载计算机10个分系统组成。前4个分系统是卫星的有效载荷,后6个分系统是卫星平台服务分系统。
特点:①10通道扫描辐射计
卫星的主要探测器是两台互为备份的10通道扫描辐射计,其主要技术性能的在轨实测结果如表1、2所示。其中可见光和近红外通道定标精度达到10%的指标要求;红外辐射定标精度达到1K指标要求;空间分辨率HRPT图像优于1.1km, GDPT图像优于4km。
②空间粒子成分探测器
空间粒子成分探测器探测结果如表3所示。
③图像传输特性
高分辨率图像传输(CHRPT):频率1700MHz,码速率为l.3308Mb/s,全球任意地点可以实时接收。
延时图像传输(DPT):频率为1708 MHz,码速率为1.3308Mb/s,分为GDPT和LDPT两种。GDPT用于星上存储4个通道(通道1,2,4,5)、4 km分辨率均匀化的全球资料,星上可存储时间为300min的观测资料,当卫星过境时回放,每天可以获得一次全球资料。
④卫星姿态控制性能FY-1C星三轴稳定对地定向的姿控系统采用偏置动量轮加磁进动、章动控制和磁平稳卸载方案。三台红外地平仪是主要的姿态测量仪器,两台计算机构成姿控中央控制器。其在轨测试结果见表4。
⑤卫星寿命和云图资料可用率
卫星设计寿命为2年;寿命期内云图资料的可用率大于97.5%。
△2005年5月15日FY-1D 发射成功
特点:
第一,先进的静止轨道观测的技术。静止轨道距离地球有35800公里,在这么远的地方获得高清晰图象,技术上是有相当难度的。所以它的第一个技术特点就是星上的观测仪器,有5个通道,就是可以同时获取5张图。
第二,卫星总体设计技术。风云二号的图象质量是非常好的,为了保证高质量的图象,卫星设计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星上怎么提供能源,怎么样控制好卫星的姿态,怎么样保证星上数据处理和下发等等。
第三,星地一体化实现了高精度的图象定位。一般网友对这个可能不是很了解,遥感卫星要实现对地球的图象精确定位是比较难的事情,尤其是静止轨道卫星,这么远,我们实现了图象定位准确度“像元级”。定位准的好处有:1.对发生灾害位置的估计就会减少误差。2.会使连续动画保持稳定。
第四,风云二号最大的亮点,就是我们做的定量应用比较有特色,有些应用技术也是国际同行公认的。在处理风云二号观测到的数据时形成了各种各样定量的产品,用这样一些观测数据可以反演出各种大气物理参数。比如风场、云参数、降水信息等。
第五,星地系统实现了稳定业务运行。气象卫星要求观测是连续的,卫星一旦停止工作,就会给天气预报、灾害监测造成严重影响。风云二号星地系统实现了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
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
风云二号卫星主要作用是获取白天可见光云图、昼夜红外云图和水气分布图,进行天气图传真广播,供国内外气象资料利用站接收利用,收集气象、水文和海洋等数据收集平台的气象监测数据,监测太阳活动和卫星所处轨道的空间环境,为卫星工程和空间环境科学研究提供监测数据。
承担为全球天气和气候观测的义务。
△试验星:风云二号A星于1997年6月10日发射成功,
风云二号B星于2000年6月25日发射成功
△业务星:云风二号C星2004年10月19日发射成功
云风二号D星200612月8日年发射成功。
风云二号E星计划于2009年发射
技术特色:
第一,先进的静止轨道观测的技术。静止轨道距离地球有35800公里,在这么远的地方获得高清晰图象,技术上是有相当难度的。所以它的第一个技术特点就是星上的观测仪器,有5个通道,就是可以同时获取5张图。
第二,卫星总体设计技术。风云二号的图象质量是非常好的,为了保证高质量的图象,卫星设计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星上怎么提供能源,怎么样控制好卫星的姿态,怎么样保证星上数据处理和下发等等。
第三,星地一体化实现了高精度的图象定位。一般网友对这个可能不是很了解,遥感卫星要实现对地球的图象精确定位是比较难的事情,尤其是静止轨道卫星,这么远,我们实现了图象定位准确度“像元级”。定位准的好处有:1.对发生灾害位置的估计就会减少误差。2.会使连续动画保持稳定。
第四,风云二号最大的亮点,就是我们做的定量应用比较有特色,有些应用技术也是国际同行公认的。在处理风云二号观测到的数据时形成了各种各样定量的产品,用这样一些观测数据可以反演出各种大气物理参数。比如风场、云参数、降水信息等。
第五,星地系统实现了稳定业务运行。气象卫星要求观测是连续的,卫星一旦停止工作,就会给天气预报、灾害监测造成严重影响。风云二号星地系统实现了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
是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为满足我国天气预报、气候预测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迫切需求。
特点:第一,将实现对大气的三维探测。因为卫星上携带有先进的微波探测仪器和红外垂直探测仪,不光可以了解云和大气的表面特性,而且可以了解大气温度湿度的垂直结构分布,这对天气预报特别是对数值预报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第二,实现全球高分辨率观测。对全球气候和自然灾害监测有重要价值。风云三号卫星有很强的的星上存储能力,可以存储全球观测到的数据。同时,中国气象局已经和瑞典进行合作,在北极地区建立了数据接收业务,可以获取全球观测资料,并传输到北京。
第三,实现了全天候和全天时工作。风云三号卫星不受白天和黑夜的限制,也不受各种天气状况的影响,可以在各种条件下工作,提供24小时的观测服务。这对遥感科技工作而言,是一个福音。
应用:(1)为天气预报,特别是中期数值天气预报,提供全球的温、湿、云辐射等气象参数;
(2)监测大范围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
(3)研究全球环境变化,探索全球气候变化规律,并为气候诊断和预测提供所需的地球物理参数;
(4)为军事气象和航空,航海等专业气象服务,提供全球及地区的气象信息。
目前,我国的极轨气象卫星和静止气象卫星已经进入业务化,在轨运行的卫星分别是风云一号D星(2002年发射)和风云二号C星(2004年发射)。 我国是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自行研制、发射太阳同步轨道(极地轨道)和地球同步轨道(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第一代风云一号极轨气象卫星A、B、C、D卫星,分别于1988年9月、1990年9月、1999年和2002年发射;第二代风云三号(FY-3)极轨气象卫星,将于2008年发射第一颗卫星。第一代风云二号(FY-2)静止轨道气象卫星A、B、C、D卫星,分别于1997年6月、2000年6月、2004年10月和2006年12月发射。风云二号C、D卫星发射后,实现了业务星的在轨备份和双星组网运行。2008年将发射风云二号E星,正在立项研制的风云二号F、G、H星,将与新一代三轴稳定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号实现在轨业务衔接。 东方红二号(DFH-2)[图] <212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05:48> <点数:6988> 东方红二号甲(DFH-2A)[图] <396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06:28> <点数:4515> 东方红三号(DFH-3)[图] <1640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06:57> <点数:3762> 东方红三号(DFH-3) 2[图] <361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07:33> <点数:2701> 东方红三号卫星 3[图] <362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08:03> <点数:2553> 返回式一号(FSW-1)[图] <322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08:44> <点数:2971> 返回式一号甲(FSW-1A)[图] <435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09:12> <点数:2153> 返回式一号乙(FSW-1B)[图] <397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09:34> <点数:1843> 实践一号(SJ-1)[图] <230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10:03> <点数:2147> 实践二号(SJ-2)[图] <237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10:30> <点数:1609> 实践四号(SJ-4)[图] <187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12:22> <点数:1492> 实践五号(SJ-5)[图] <818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12:47> <点数:1541> 资源一号(ZY-1)[图] <2830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13:24> <点数:1621> 资源二号(ZY-2)[图] <505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14:44> <点数:1289> 风云一号(FY-1)[图] <507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15:07> <点数:1461> 风云二号(FY-2)[图] <1087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15:38> <点数:1146> 风云二号卫星 2[图] <535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16:07> <点数:1301> 北斗导航试验卫星一号(Beidou-1)[图] <244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16:39> <点数:1851> "北斗导航试验卫星" 2[图] <878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17:21> <点数:1478> "北斗导航试验卫星" 3[图] <0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17:42> <点数:1615> 海洋一号(HY-1)[图] <534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18:07> <点数:1915> 神舟一号(Shenzhou-1)[图] <496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20:18> <点数:2590> 神舟一号 2[图] <0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20:50> <点数:1899> 神舟一号 3[图] <0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21:14> <点数:1136> 神舟一号 4[图] <0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21:33> <点数:1094> 神舟二号[图] <1370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23:27> <点数:1686> 神舟三号(Shenzhou-3) <0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25:07> <点数:433> 神舟三号(Shenzhou-3)[图] <961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26:14> <点数:1597> 神舟四号(Shenzhou-4)[图] <569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27:05> <点数:1560> 神舟四号(Shenzhou-4) 2[图] <0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27:23> <点数:1821> 神州五号飞船[图] <142 字节> 无志无识无恒 <2005-10-10 23:29:37> <点数:3579> 序号 运载火箭名称 发射日期 卫星名称 1长征1号1970.4.24东方红1号科学试验卫星 2长征1号1971.3.3实践1号科学实验卫星3长征2号1974.11.5返回式卫星 4风暴1号1975.7.26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 5长征2号1975.11.26第1颗返回式卫星 6风暴1号1975.12.16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 7风暴1号1976.8.30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 8长征2号1976.12.7第2颗返回式卫星 9长征2号1978.1.26第3颗返回式卫星 10风暴1号1981.9.20空间物理探测卫星 11长征2号丙1982.9.9第4颗返回式卫星 12长征2号丙1983.8.19第5颗返回式卫星 13长征3号1984.1.29试验卫星* 14长征3号1984.4.8东方红2号试验通信卫星 15长征2号丙1984.9.12第6颗返回式卫星 16长征2号丙1985.10.21第7颗返回式卫星 17长征3号1986.2.1东方红2号通信卫星 18长征2号丙1986.10.6第8颗返回式卫星 19长征2号丙1987.8.5第9颗返回式卫星 20长征2号丙1987.9.9第10颗返回式卫星 21长征3号1988.3.7东方红2号甲通信卫星 22长征2号丙1988.8.5第11颗返回式卫星 23长征4号1988.9.7风云1号气象卫星 24长征3号1988.12.22东方红2号甲通信卫星 25长征3号1990.2.4东方红2号甲通信卫星 26长征3号1990.4.7亚洲1号通信卫星 27长征2号捆1990.7.16巴基斯坦科学试验卫星(澳星模拟星) 28长征4号1990.9.3风云1号气象卫星、大气1号甲卫星、大气1号乙卫星 29长征2号丙1990.10.5第12颗返回式卫星 30长征3号1991.12.28东方红2号甲通信卫星 31长征2号丁1992.8.9第13颗返回式卫星 32长征2号捆1992.8.14澳普图斯B1通信卫星 33长征2号丙1992.10.6第14颗返回式卫星、瑞典弗利亚科学试验卫星 34长征2号捆1992.12.21澳普图斯B2通信卫星 35长征2号丙1993.10.8第15颗返回式卫星 36长征3号甲1994.2.8实践4号科学实验卫星(模拟星) 37长征2号丁1994.7.3第16颗返回式卫星 38长征3号1994.7.21亚太1号通信卫星 39长征2号捆1994.8.28澳普图斯B3通信卫星 40长征2号甲1994.11.30东方红3号通信卫星 41长征2号捆1995.1.26亚太2号通信卫星 42长征2号捆1995.11.28亚洲2号通信卫星 43长征2号捆1995.12.28艾科斯达1号通信卫星 44长征2号乙1996.2.15国际708通信卫星 45长征3号1996.7.3亚太1号A通信卫星 46长征3号1996.8.18中星7号通信卫星 47长征2号丁1996.10.20第17颗返回式卫星 48长征3号甲1997.5.12东方红3号通信卫星 49长征3号1997.6.10风云2号气象卫星 50长征3号乙1997.8.20马部海通信卫星 51长征2号丙(改)1997.9.1铱星模拟星(双星) 52长征3号乙1997.10.17亚太2号R通信卫星 53长征2号丙(改)1997.12.8铱星(双星) 54长征2号丙(改)1998.3.26铱星(双星) 55长征2号丙(改) 1998.5.2铱星(双星) 56长征3号乙1998.5.30中卫--1号通迅卫星 57长征3号乙1998.7.18鑫诺1号通迅卫星(欧) 58长征2号丙(改)1998.8.20铱星(双星) 59长征2号丙(改) 1998.12.19铱星(双星) 60长征4号乙1999.5.10风云1号气象卫星、实践5号科学实验卫星 61长征求号乙(改) 1999.6.12铱星(双星)
中国的北斗卫星有几颗?
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是由中国建立的区域导航定位系统。该系统由三颗(两颗工作卫星、一颗备用卫星)北斗定位卫星(北斗一号)、地面控制中心为主的地面部份、北斗用户终端三部分组成。北斗定位系统可向用户提供全天候、二十四小时的即时定位服务,授时精度可达数十纳秒(ns)的同步精度,其定位精度与GPS相当。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制造。三颗导航定位卫星的发射时间分别为:2000年10月31日;2000年12月21日;2003年5月25日,第三颗是备用卫星。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它将在交通、场馆安全的定位监控方面,和已有的GPS卫星定位系统一起,发挥“双保险”作用。
北斗一号卫星定位系统的英文简称为BD,在ITU(国际电信联合会)登记的无线电频段为L波段(发射)和S波段(接收)。 北斗二代卫星定位系统的英文为Compass(即指南针),在ITU登记的无线电频段为L波段。
北斗一号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定位、通信(短消息)和授时。
北斗二代系统的功能与GPS相同,即定位与授时。
北斗卫星共有多少颗
截止2020年7月,北斗卫星共有55颗北斗导航卫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短报文通信能力。
已经初步具备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定位精度为分米、厘米级别,测速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10纳秒,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
北斗卫星的发展目标和建设原则:
建设世界一流的卫星导航系统,满足国家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全球用户提供连续、稳定、可靠的服务;发展北斗产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深化国际合作,共享卫星导航发展成果,提高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综合应用效益。
自主。坚持自主建设、发展和运行北斗系统,具备向全球用户独立提供卫星导航服务的能力。开放。免费提供公开的卫星导航服务,鼓励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兼容。提倡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开展兼容与互操作,鼓励国际交流与合作,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好地服务。渐进。分步骤推进北斗系统建设,持续提升北斗系统服务性能,不断推动卫星导航产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关于“北斗卫星总共有几颗?”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jndzxx.com//zhishi/24557.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 试问梅花何处好,与君藉草携壶
- 关河无限清愁,不堪临鉴
- 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
- 绿叶兮素华,芳菲菲兮袭予;
- 雨雪雰雰,益之以霡霂
- 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
- 日落谢家池馆,柳丝金缕断
- 近寒食人家,相思未忘苹藻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