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的由来是什么?(中国古代有哪些凶兽?)
-
饕餮的由来是什么?
网上有关“饕餮的由来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国古代有哪些凶兽?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饕餮的由来:
传说轩辕黄帝大战蚩尤,蚩尤被斩,其首落地化为饕餮。
《山海经.北山经》有云:“钩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根据晋代郭璞对《山海经》的注解,这里说的狍鸮即是指饕餮。《神异经.西荒经》中有云:“饕餮,兽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
另一说法是龙的儿子。而且饕餮是龙的第五个儿子。此说法出自李东阳的言论,在李东阳的《怀麓堂集》有明确记载。
饕餮的特点:
其形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在古代艺术品上,有一种纹饰名叫“饕餮纹”,这个名称是宋代金石学者基于对先秦古董的大量研究而给出的。
饕餮纹几乎贯穿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饕餮纹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的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进入青铜时代后,饕餮纹便主要出现在青铜器,特别是鼎、簋上,夏代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上便有饕餮纹出现,而之后的商、周两代更为盛行。
中国古代有哪些凶兽?
中国四大凶兽:混沌、穷奇、梼杌、饕餮。
1、混沌
混沌,也作混沌,或浑敦,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四大凶兽之一,最原始的混沌形象出自《山海经·西次三经》的“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识歌舞,实为帝江也。”,这里的混沌和传说中魔兽的形象很一致了,后因秦焚书,上古的各路神灵很多一下子都从中国文化史上失踪了,混沌也不能例外。
2、穷奇
穷奇,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四大凶兽之一,主要记载于《山海经》中,据《山海经·海内北经》记载,穷奇外貌像老虎,长有一双翅膀,喜欢吃人,从人的头部开始进食,是一头凶恶的异兽。
3、梼杌
梼杌,别名傲狠,是中国神话中上古时期的四大凶兽之一。据《神异经》记载,梼杌是生活在偏远西方的怪物,它体格像老虎而毛类犬,毛很长,脸有点像人,腿有点像老虎,嘴巴长有像野猪一样的獠牙,尾长丈八尺,在西方称霸,能斗不退。
4、饕餮
饕餮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它最大特点就是能吃。它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这种怪兽没有身体,因为他太能吃,以至于把自己的身体都吃掉了。它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的太多,最后被撑死。它是贪欲的象征,所以常用来形容贪食或贪婪的人。
饕餮传说
传说轩辕黄帝大战蚩尤,蚩尤被斩,其首落地化为饕餮。《山海经·北山经》有云:“钩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根据晋代郭璞对《山海经》的注解,这里说的狍鸮即是指饕餮。
因为面相凶猛恐怖,又行饕餮恶名,此兽在中国文化与艺术演变中的踪迹几乎无从寻觅。西周中期,盛行了几百年的动物纹饰突然退出了青铜器装饰主纹的领域。
山海经十大食人凶兽
中国四大凶兽:混沌、穷奇、梼杌、饕餮。
1、混沌
混沌,也作混沌,或浑敦,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四大凶兽之一,最原始的混沌形象出自《山海经·西次三经》的“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识歌舞,实为帝江也。”,这里的混沌和传说中魔兽的形象很一致了,后因秦焚书,上古的各路神灵很多一下子都从中国文化史上失踪了,混沌也不能例外。
2、穷奇
穷奇,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四大凶兽之一,主要记载于《山海经》中,据《山海经·海内北经》记载,穷奇外貌像老虎,长有一双翅膀,喜欢吃人,从人的头部开始进食,是一头凶恶的异兽。
3、梼杌
梼杌,别名傲狠,是中国神话中上古时期的四大凶兽之一。据《神异经》记载,梼杌是生活在偏远西方的怪物,它体格像老虎而毛类犬,毛很长,脸有点像人,腿有点像老虎,嘴巴长有像野猪一样的獠牙,尾长丈八尺,在西方称霸,能斗不退。
4、饕餮
饕餮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它最大特点就是能吃。它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这种怪兽没有身体,因为他太能吃,以至于把自己的身体都吃掉了。它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的太多,最后被撑死。它是贪欲的象征,所以常用来形容贪食或贪婪的人。
饕餮传说
传说轩辕黄帝大战蚩尤,蚩尤被斩,其首落地化为饕餮。《山海经·北山经》有云:“钩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根据晋代郭璞对《山海经》的注解,这里说的狍鸮即是指饕餮。
因为面相凶猛恐怖,又行饕餮恶名,此兽在中国文化与艺术演变中的踪迹几乎无从寻觅。西周中期,盛行了几百年的动物纹饰突然退出了青铜器装饰主纹的领域。
中国古代四大凶兽
1、天狗。
《山海经》记载:“其状如狸而白首,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天狗是种像野猫而头部白色的动物,并是御凶的吉兽,很可能是某种古代食肉的哺乳类动物,是真实存在过的。但后来演变成用来形容彗星和流星,古人将天空奔星视为大不吉,所以天狗也变成了凶星的称谓。由于古代中国的人缺乏天文学知识,便把日食、月食现象说成是“天狗吃太阳”或“天狗吃月亮”。
2、穷奇。
穷奇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古代四凶之一,《山海经·海内北经》记载,指穷奇外貌像老虎,长有一双翅膀,喜欢吃人,更会从人的头部开始进食,是一头凶恶的异兽。可是,同样在《山海经》中的《西山经》一篇中却提到穷奇的另一种形象,该篇中的穷奇,外貌像牛,长着刺猬的毛发,与《海内北经》所述者有很大的差别。不过二者都是喜欢食人的凶兽。古人常会拿穷奇来形容那种不重心意、远君子近小人的人。
3、九尾狐。
《山海经》记载:“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九尾狐的形象可谓是几千年的经典,后传至汉字文化圈日本、朝鲜、越南等东亚国家。九尾狐最基本的特点就是“九尾”,长有九条尾巴。上古时代中的九尾狐象征着祥瑞,其音如婴儿,多会吃人。至先秦时略有巫术性形象。至汉代才转为祥瑞。但到唐代以后再度转回异兽这一形象。
4、蛊雕。
《山海经·南山经》记载:“又东五百里,曰鹿吴之山。泽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水有兽焉,名曰蛊雕,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是食人”。蛊雕又称纂雕,是一种似鸟非鸟的食人怪兽,样子像雕,头上长角,叫声像婴儿的哭啼声。现今考古学家在陕西神木纳林高兔村战国晚期匈奴墓出土的纯金鹰嘴鹿形兽身怪兽,在造型上与《山海经》的蛊雕有相像的地方。这类造型带有典型的北方草原文化的特点。
5、诸怀。
《山海经·北山经》记载:“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四角、人目、彘耳,其名曰诸怀,其音如鸣雁,是食人”。诸怀有二型:一为四角牛,二为二角牛。古籍多将诸怀描绘成一种外形象牛,却长着四只角,并有人一样的眼睛、猪一样的耳朵的怪异之物。实际上,诸怀就是野猪,它的情状似牛一样奔走,四处角戏,一眼望去,就知道是猪,它的叫声如飞雁叫,是可受纳人饲养的动物。
6、蠃鱼。
《山海经·北山经》记载:“_山,蒙水出焉,南流注于洋水,其中多黄贝;蠃鱼,鱼身而鸟翼,音如鸳鸯,见则其邑大水”。蒙水从_山这座山发源,向南流入洋水,水中有很多黄贝,它是一种水生甲虫。此外水中还有一种蠃鱼,蠃鱼长着鱼一样的身体,却又有一对鸟的翅膀,发出的声音像鸳鸯鸟鸣叫,一旦起飞浪花汹涌,在哪个地方出现那里就会有水灾。
7、朱厌。
《山海经·西山经》记载:“又西四百里,曰小次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赤铜。有兽焉,其状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厌,见则大兵。”朱厌身形像猿猴,白头红脚,是和凫篌一样的异兽,都象征着兵燹的发生。只要它出现,天下就会发生大的战争。此外还有朱厌是猿这一说法,它有洁净的毛发,伺机奔跑,通常有二形:一为猴形,二为人面猴身。
8、饕餮。
《山海经·北次经》记载:“钩吾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_,是食人”。文中狍_即是饕餮。饕餮形状如羊身人面,眼睛在腋下,虎齿,人手,十分怪异。
饕餮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吃,甚至连自己也会吃掉,所以也常拿饕餮形容过于贪婪的人。饕餮虽是凶残的异兽,连人都吞食,但却又与人类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商周青铜器的兽面纹饰多运用的是饕餮纹。
9、毕方。
《山海经·西山经》记载:“有鸟焉,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名曰毕方,其鸣自叫也,见则其邑有讹火”。毕方的外形象丹顶鹤,但是只有一条腿(一说为只有一只翅膀),身体为蓝色、有红色的斑点,喙为白色。据说毕方的出现预示着大火。而传说黄帝在泰山聚集鬼神之时,乘坐着蛟龙牵引的战车,而毕方则伺候在战车旁。后来,毕方被称为火神的侍宠。
10、修蛇。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又有朱卷之国,有黑蛇,青首,食象”;“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黄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修蛇又称巴蛇。修蛇主要以吞吃过往的动物为生,可生吞大象,也袭击人类。黄帝曾派遣大羿前往斩杀,大羿将其斩为两段。修蛇的尸体变成了一座山丘,现在称为巴陵。
中国古代四大凶兽为:浑沌、饕餮、穷奇、梼杌。
1、浑沌
浑沌,也作混沌,或浑敦。传说它有着肥圆的形状、火一样的通红,长有四只翅膀、六条腿,虽然没有五官,但是却能够通晓歌舞曲乐。
还有一种说法称浑沌是象狗或熊一样的动物,人类无法看见它、也无法听见它,它经常咬自己的尾巴并且傻笑,如果遇到了高尚的人,浑沌便会大肆施暴,若是遇到了恶人,浑沌便会听从他的指挥。
2、饕餮
传说轩辕黄帝大战蚩尤,蚩尤被斩,其首落地化为饕餮。《山海经·北山经》有云:“钩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
根据晋代郭璞对《山海经》的注解,这里说的狍鸮即是指饕餮。《神异经·西荒经》中有云:“饕餮,兽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
3、穷奇
《山海经·北山经》有云:“又西二百六十里,曰邽山。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猬毛,名曰穷奇,音如獆狗,是食人。
”另外一种说法说穷奇是神名,《淮南子·墬形训》:”穷奇,广莫风之所生也。”高诱注曰:“穷奇,天神也。在北方道,足乘两龙,其形如虎也。”在天之痕中,仙山岛上全身火红,状如牛的怪兽就是穷奇。
4、梼杌
《神异经·西荒经》中有云:“西方荒中有兽焉,其状如虎而大,毛长两尺,人面虎足,口牙,尾长一丈八尺,扰乱荒中,名梼杌。”另有一说是神名,《国语·周语上》:“商之兴也,梼杌次於丕山。”另外有一本战国时的书名叫《梼杌》是专门记载楚史的史书。
有关饕餮的故事,以及来源
饕餮汉语拼音:tāo tiè
饕餮(拼音:Tāotiè),传说中的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古代青铜器上面常用它的头部形状做装饰,叫做饕餮纹。
传说是龙生九子之一。
“饕餮”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它最大特点就是能吃。
饕餮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
这种怪兽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的太多,最后被撑死。
它是贪欲的象征。
《辞海》中记载:饕餮是“传说中的贪食的恶兽。
古代钟鼎彝器上多刻其头部形状作为装饰。”
《辞海》在解释饕字说:饕即“贪,《汉书·礼乐志》:‘贪饕险’颜师古注:‘贪甚曰饕。
’特指贪食。”
《吕氏春秋·先识》:‘周鼎着饕餮,有首无身。
’
上面几段话里有三个问题需要注意:
一是,饕餮是一种“恶兽”,而不是鱼蛇蟒鳄,不属于鱼类或爬行类。
《辞海》中还有附有商周鼎上的饕餮纹。
你只要看一看就可以认出那个凶恶的猛兽像谁,非常像狼的正面像,也是圆眼吊睛,凶狠无比。
二是,饕餮甚贪食。
这个特征鲜明地指出了狼的特性。
“极贪食”是草原狼的最突出的特性之一,咱俩养过狼,太知道狼的这个天性了,咱俩可以举出无数个狼贪食的例子。
天下再没有比狼更贪食的动物了。
不信可以让人去问老牧民,天下最“贪食的恶兽”是谁?回答肯定是狼。
人所共知,“贪”就是狼性的代名词。
董仲舒说秦“以贪狼为俗”,也把贪与狼相并列。
中国人形容贪食总是用“狼吞虎咽”,而且还把狼排在虎之前,狼比虎更贪食。
形容贪心都说“狼子野心”,不会说“虎子野心”。
由于饕餮具有“恶兽”和“甚贪食”这两个狼的特征,而且饕餮纹又像狼。
因此,传说中的饕餮很可能就是狼,或是从狼演变而来的神兽。
三是,饕餮成为商周鼎的主要纹饰,这就涉及到一系列的问题。
宝鼎是华夏民族在青铜时代的立国之重器。
在周朝,“一言九鼎”的“鼎”,是象征至高无上王权的神器和礼器,也是祭天祭祖的祭器,鼎在华夏先民心目中处于民族“图腾柱”的地位。
因此,只有属于民族的图腾才有资格登上如此崇高的地位,而被镌刻铸造在宝鼎重器之上。
这一现象又反映出两个问题:其一,到商周时,华夏族可能还仍然崇拜狼图腾,至少是猛兽图腾,炎帝黄帝族祖先的图腾崇拜遗风可能还继续存在,而周朝时期的华夏族受狼图腾的影响更深,因为,周起源于西戎,而西戎大多是崇拜狼图腾的游牧族。
其二,当时的“龙”可能还没有被普遍接受,尚未真正成为华夏族的民族图腾,否则,象征王权的宝鼎就一定会以龙作为主要纹饰。
而且,当时周天子也还没有坐龙座,那时还延续着炎黄游牧遗风,席地而坐。
周鼎上的纹饰主要由饕餮纹和云纹所组成,以饕餮为中心,云纹环绕其周围。
显然,饕餮神兽在天上,从云层里探出头,俯看人间。
它的身体则藏在云里,不知是否有蛇身或龙身,但是如果在饕餮脑袋后面续上龙身,那就与后来的标准龙相差不远了。
所以,我认为,在狼图腾和龙图腾之间可能还有一个饕餮图腾的过渡阶段。
饕餮既有狼的性格,又有后来龙的狰狞面目。
兽面纹所指称的神兽的真正名称与原型早已沉埋在不可复现的年代之中,后人因其面相凶恶、神秘、恐怖,有些又口含人首,故赐名为饕餮。
饕餮原是《左传》中用来形容贪财贪食之不仁不义者。
近世学者已指出把兽面纹命名为吃人的饕餮纯是牵强附会,有悖于商周的社会文化状况。
因为面相凶猛恐怖,又行饕餮恶名,此兽在中国文化与艺术演变中的踪迹几乎无从寻觅。
西周中期,盛行了几百年的动物纹饰突然退出了青铜器装饰主纹的领域。
但是,与饕餮纹同时出现在青铜器上的几种动物纹样,如龙、虎、凤、龟等,在以后的文化演变中,都大量出现在官方与民间,成为中国文化中最具盛名的吉祥物、艺术表现源源不绝的主题。
特别是龙,在青铜器时代,多数也都拥有与饕餮纹相同的凶恶面孔。
若论神秘、威武和地位,龙在青铜时代远逊于饕餮。
然而,龙后来却登上了中国文化与政治象征的最高宝座,“饕餮”这一青铜时代的至尊,踪影难寻了。
饕餮纹到底指称什么?历来争论纷纭,迄今尚无定论。
有说是牛、羊、虎、鹿、山魈……。
在这诸说中,饕餮为虎说声音最响。
许多从事原始文化与艺术研究的学者认为,饕餮纹是虎纹的夸张、变形。
在古代,虎亦为很重要的通天神兽,巫师乘虎的造型在后世文物中多有出现。
而在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在“龙凤”崇拜之前,曾有过一个相当长的龙虎崇拜的阶段,龙虎斗图案造型在东周至西汉时代大为盛行,其中尤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龙虎相斗图最为精美,气势不凡。
古人认为虎为阳兽,“云从龙,风从虎。”龙虎相斗表示阴阳交合。
在汉代,苍龙、白虎、朱雀、玄武表示天文中东、西、南、北四官。
至少,在中国历史早期,虎的地位不在龙之下。
然而,古籍中对虎的神通的描绘显然难与饕餮在青铜器上的显赫地位相比。
《神异经·西南荒经》:“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头上戴豕。
贪如狠恶,积财而不用,善夺人谷物(上二句原作“好自积财,而不食人谷”,据《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改)。
强者夺老弱者,畏强而击单,名曰饕餮。
《春秋》饕餮者,缙云氏之不才子也。”
《左传·文公十八年》云:“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
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神异经》所谓“《春秋》言”,即此。
《吕氏春秋·先识》云:“周期着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宋罗泌《路史·蚩尤传》注云:“蚩尤天符之神,状类不常,三代彝器,多者蚩尤之像,为贪虐者之戒。
其像率为兽形,傅以肉翅。”揆其所说,殆亦饕餮。
《左传》谓饕餮是“缙云氏不才子”,而《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贾玄曰:“缙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当黄帝时在缙云之官也。”蚩尤姜姓,亦为炎帝之苗裔(《路史·蚩尤传》),故蚩尤很可能即此缙云氏之“不才子”饕餮。
又《山海经·北次二经》所记“狍(号鸟)”,郭璞注以为即《左传》之饕餮。
饕餮的来历
饕餮,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秘怪物,名叫狍鸮,古书《山海经·北次二经》介绍其特点是:其状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齿人手。 其名可比喻贪婪之徒,人们一般称这种人为“老饕”。《左传》中记载,缙云氏之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被比作饕餮。 人们常说的饕餮纹是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被认为描绘的是饕餮的兽面。这种纹饰出现于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但饕餮纹更常见于青铜器上,尤其是鼎上,早在二里头夏文化的青铜器上便有。饕餮在以中国传说或玄幻武侠为题材的网络游戏、网络小说、以及影视作品中均有相关形象。
请问“饕餮”这个名字是谁取的?为什么要取这个名字?
龙生九子,为:囚牛、睚眦、嘲风、蒲牢、狻猊、赑屃、狴犴、螭吻、饕餮、椒图、蚣蝮等
所以他是龙子
饕餮性好食,故立于鼎盖。又说,贪食曰饕,故美食家俗称“老饕”;贪财曰餮。在世上代表人性中的贪欲
所以分开就没意义了。。单独就是个生僻字
名字来源于。吕氏春秋·先识 山海经。 等古书。谁先就不知道了
所以你要取这个名犯忌讳。。明白?你又不是龙子龙孙。所以没人敢起这名字。你要傻大胆。那也没招
谁知道饕餮的来历
饕餮(拼音:Tāotiè),传说中的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古代青铜器上面常用它的头部形状做装饰,叫做饕餮纹。传说是龙生九子之一。形似狼,好饮食。钟鼎彝器上多雕刻其头部形状作为装饰。由于饕餮是传说中特别贪食的恶兽,人们便将贪于饮食甚至贪婪财物的人称为饕餮之徒。饕餮还作为一种图案化的兽面纹饰出现在商周青铜器上,称作饕餮纹。
左传·文公十八年》上有这么一段:「缙云氏有不才之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 对于饕餮,人们一般只知道它是一种贪食的怪兽,以及贪吃者的代名词,而饕餮的来源与流变如今已很少有人了解。2000年版的《辞海》中“饕餮”一条引用《左传/文公十八年》文“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之民……谓之饕餮”,杜预注:“贪财为饕,贪食为餮”。可见饕餮一词指“贪财、贪吃”。另,《辞海》中更引用了苏轼《老饕赋》“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来证明饕餮一词特指贪食。 这样就演化成了现在的意思了。。
又一说是苗族先民的一项伟大创造,是其先祖蚩尤、驩兜、盘瓠的综合象征,饕餮是龙生九子之一哦!是第五个龙子饕餮本性好食,故常饰于鼎盖。装饰在桥梁上的饕餮是取其能饮之意,免得桥被水淹了。
《春秋左传·文公十八年》中有这样的记载:“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舜臣尧,宾于四门,流四凶族浑敦、穷奇、梼杌、饕餮,投诸四裔,以御魑魅。”
长相的话羊身人面、虎齿人爪、腋下生目、奇胖无比,大概就这样了。
关于“饕餮的由来是什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jndzxx.com//zhishi/23060.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竹边荷外再相逢,又还是、浮云飞去
-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 日边消息空沈沈画眉楼上愁登临
- 雁声吹过黄昏雨篱边月圆萋紧
- 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
- 记得旧时,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