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过草地的故事——七根火柴(王志坚简介)
-
长征过草地的故事——七根火柴
网上有关“长征过草地的故事——七根火柴”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王志坚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编辑本段]作者介绍
王愿坚(1929年—1991年),山东省相州镇相州七村人,当代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解放军艺术学院艺术系(作家班)主任。 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1945年参加解放军。1952年任《解放军文艺》编辑,同年开始发表《党费》《粮食的故事》等短篇小说。1956年至1966年,参加了“解放军30年征文”——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了党和军队的历史,接触到更多老一辈革命者,使他的创作题材更丰富,文笔更洗练。又陆续写出了《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队政委》等十多篇短篇小说。王愿坚一直致力于小说创作,1974年与陈柱国创作了第一个剧本《闪闪的红星》,塑造了身处三十年代,中国***与国民党斗争正激烈的时刻,潘东子等向往参加革命的红孩子形象。对孩子的内心刻画深入,几个孩子的性格鲜明,各具特色,人物语言生动,可爱。形象真实、亲切,令人难忘。剧作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戏剧性强。1976年又继续发表了《路标》、《足迹》等10篇短篇小说。已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有:《粮食的故事》、《后代》、《普通劳动者》、《王愿坚小说选》。1978年任八一**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美术系主任。中国**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他的优秀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向世界发行,传记被收入《中国名人词典》和英国《世界名人录》等。
王愿坚的短篇小说中,《党费》、《粮食的故事》、《支队政委》等描写了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七根火柴》、《三人行》、《赶队》等歌颂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事迹;《普通劳动者》、《妈妈》、《休息》等塑造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其它还有《早晨》、《征途》和改编的**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等。近几年的新作有《足迹》、《标准》、《草》、《歌》等短篇小说,其中《足迹》获人民文学杂志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党费》,多次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影响深远。
[编辑本段]简介
短篇小说。王愿坚作。1958年发表。长征途中,暴雨倾泻在大草原上。一个生命垂危的红军战士把党证和夹在党证里的七根火柴交给战友,请他转交给党组织。言毕,安然地闭上了眼睛。那位战友追上队伍,为战士们点燃了篝火,然后将余下的六根火柴和党证交给了指导员。作品细节描写感人,表现了革命战士的高尚品格。
[编辑本段]原文
七根火柴
天亮的时候,雨停了。
草地的气候就是奇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出来似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
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来,四下里望了望。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影,听不到人声。
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躺倒在烂泥里,连路也给遮没了。天,还是阴沉沉的,偶尔还有几颗冰雹洒落下来,打在那浑浊的绿色水面上,溅起一朵朵浪花。他苦恼地叹了口气。因为小腿伤口发炎,他掉队了。两天来,他日夜赶路,原想在今天赶上大队的,却又碰上了这倒霉的暴雨,耽误了半个晚上。
他咒骂着这鬼天气,从树丛里钻出来,长长地伸了个懒腰。一阵凉风吹得他连打了几个寒颤。他这才发现衣服完全湿透了。
“要是有堆火烤,该多好啊!”他使劲续着衣服,望着那顺着裤脚流下的水滴想道。他也知道这是妄想—一不但是现在,就在他掉队的前一天,他们连里已经因为没有引火的东西而只好吃生干粮了。他下意识地把手插进裤袋里,意外地,手指触到了一点黏黏的东西。他心里一喜,连忙蹲下身,把裤袋翻过来。果然,在裤袋底部粘着一小撮青稞面粉;面粉被雨水一泡,成了稀糊了。他小心地把这些稀糊刮下来,居然有鸡蛋那么大的一团。他吝惜地捏着这块面团,心里不由得暗自庆幸:“幸亏昨天早晨没有发现它们。已经一昼夜没有吃东西了,这会儿看见了可吃的东西,更觉饿得难以忍受。为了不致一口吞下去,他把面团捏成了长条。正要把它送到嘴边,突然听见一声低低的叫声:“同志——”
这声音那么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他略微愣了一下,便一瘸一拐地向着那声音走去。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来到一棵小树底下,才看清楚那个打招呼的人。他倚着树权半躺在那里,身子底下是一汪浑浊的污水,看来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挪动了。他的脸色更是怕人,被雨打湿了的头发粘贴在前额上,雨水沿着头发、脸颊滴滴地流着。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努力地闭着,只有腭下的喉结在一上一下地抖动,干裂的嘴唇一张一翕地发出低低的声音:“同志——同志——”
听见卢进勇的脚步声,那个同志吃力地张开眼睛,挣扎了一下,似乎想坐起来,但动不了。
卢进勇看着这情景,眼睛里像揉进了什么,一阵酸涩。在掉队的两天里,他这已经是第三次看见战友倒下来了。“一定是饿坏了!”他想,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把那点青稞面递到那同志的嘴边说:“同志,快吃点吧!”
那同志抬起失神的眼睛,呆滞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吃力地举起手推开他的胳膊,嘴唇翁动了好几下,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不,没……没用了。”
卢进勇一时不知怎么好。他望着那张被寒风冷雨冻得乌青的脸,和那脸上挂着的雨滴,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他抬起头,望望那雾蒙蒙的远处,随即拉住那同志的手腕说:“走,我扶你走吧。”那同志闭着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回答,看来是在积攒着浑身的力量。好大一会儿,他忽然睁开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
卢进勇惶惑地把手插进那湿漉漉的衣服。他觉得那同志的胸口和衣服一样冰冷了,在左腋窝里,他摸出了一个硬硬的纸包,递到那个同志的手里。
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摆着一小堆火柴,干燥的火柴。
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广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二,三,四…”’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数完了,又向户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
“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子可好办了!他仿佛看见了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
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
“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自己的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腋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攀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天黑的时候,他追上了后卫部队。
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黄火烧起来了。在风雨中、在烂泥里跃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起一层雾气,洋瓷碗里的野菜“前南”地响着……
卢进勇悄悄走到后卫连指导员的身边。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剩下的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同时,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一,二,三,四……”
文章分析
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 开头(1~8段):对火柴的渴望。
第二部分 发展、高潮(9~22段):献火柴的感人情景。
第三部分 结尾(23~26段):火柴发挥了作用。
草地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对草地环境的描写,突出了草地变幻莫测的“怪”气候以及沉浸在雨雾中的荒凉景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反映红军草地行军的艰辛。在这样的环境中,有火柴就能得到温暖,吃到粮食,得以生存,这也就暗示了火柴具有特殊的价值。)
作者从哪些方面详写了无名战士的肖像?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看第9段:从无名战士的姿态、脸色、头发、眼睛、嘴唇等方面对无名战士作了细致的描绘。说明无名战士经过风雨冰雹的摧残、饥饿的袭击,再也没有力气前进了,已经到了垂危的地步。。)
小说的情节轮廓是:卢进勇渴望火,无名战士需要火——生命垂危却不用火柴,交出火柴——火柴发挥了巨大作用。可见故事情节是围绕这取火之物——火柴来安排的。它是把小说各部分串联组织起来的,贯穿全篇的一条线;是最能表达中心思想的事物。
分析
一、关于题目的内涵
《七根火柴》这个题目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火柴”前面加上“七根”这样精确数字进行限定,给读者以非同寻常的感觉,因此而造成悬念。标题既揭示了小说的内容,又提供了故事情节设置与展开的线索。同时,它又是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品质展现的依托。读完小说,“七根火柴”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作者说:“它是从我的见闻和感受里来的。在战争中,我多次看见过这样一个战士的手啊。握着枪的,攥着担架杆的,拉着战友的,抚摸在同志额角上的……”如今,我已经不能确切地说出,在我握着笔写《七根火柴》的时候,到底是想起了记忆中的哪一件事、哪一只手。但是,在这短短的两千字里,确实凝结了我在战争中直接获得的生活体验:关于人,关于人的手和心灵,关于战争中人和人的关系,以及战士的忠诚。就连一个细节、一点感受、一星思绪,也得从真切体验里得到。 这段话告诉我们,标题是生活真实的高度概括,是作者切身体验的艺术再现,它所要表现的是“人”,“人的心灵”。因此,标题有着深刻的内涵。
二、段落层次
以“七根火柴”为线索来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开头(1-8段):对火柴的渴望。
第二部分发展、高潮(9-22段):献火柴的感人情景。
第三部分结尾(23-26段):火柴发挥了作用。
三、课文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
用自然环境的描写来烘托人物、展开情节,是这篇小说的一个特色。小说一开始就叙述了草地上忽雨忽晴,雨中夹杂着冰雹的坏天气,紧接着又用卢进勇的眼光来观察暴雨后的草地:“看不见人影,听不见人声”“荒草躺倒在烂泥里”“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这些描写不仅展示出人物活动动的背景——艰苦的长征途中,而且烘托出“火”对于长征、对于革命的重要作用,暗示“七根火柴”的重大意义。另一方面,卢进勇活动的环境也是无名战士活动的环境,所以这段自然环境的描他是为无名战士的出场和他的英雄行为做铺垫。
四、以“火”为线索组织材料
这篇小说有关“火”的文字多次出现且贯穿始终。第一次出现是描写卢进勇暴雨下追赶部队,又冻又饿,渴望有火的情形。第二次出现则强调部队断火三天,卢进勇希望落空。两次描写,火的重要性已经显而易见。这时,卢进勇遇到无名战士,面对饥寒交加,生命危在旦夕的战友,卢进勇自然而然又生出对火的渴望。“火”的重要性再一次被强调。而这一次他居然见到了火柴——无名战士不惜用生命来保存的火柴。文章至此之后,“火”的字眼接二连三地出现,并随着主题的升华、情节的发展而变为簇簇火焰,熊熊篝火。“火”在实质上已经成为无名战士的精神的形象写照。小说最后描写“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篝火烧起来了”,“在闪闪跳动的火光下”,卢进勇转交无名战士保存下的六根火柴。这个场面进一步揭示了火柴的作用、无名战士的崇高品德。小说就是这样以“火”为线索安排情节,环环相扣集中笔力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
五、小说的人物刻画
这篇小说用最经济的笔墨神形毕肖地塑造了一个宁愿牺牲生命为革命保存火种,不愿为保全自己生命而耗用火柴的无名战士的形象,其独到之处在于运用了映衬手法。 小说的主人公是无名战士,但作者在他身上却是惜墨如金;相反,对于另一位次要人物卢进勇的描写却是浓墨重彩,不惜笔力。小说从一开始介绍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用的就是卢进勇的眼光、卢进勇的感受;进而主人公的出场是由卢进勇的听觉引出,主人公的神貌是通过卢进勇的观察感觉到。与此同时,作者还用卢进勇的心理活动来衬托主人公的精神品格。卢进勇发现生命垂危的无名战士,凭直觉感到“他一定饿坏了”“要是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而这时他却推开卢进勇给他送到唇边的青稞面,拒绝卢进勇扶他前行,用尽力气掏出珍藏的党证和七根火柴,郑重嘱托卢进勇转交给部队。寥寥几笔,无名战士的形象赫然而立,其精神品格突现出灿烂的光彩。在描写无名战士的过程中,作者舍弃了许多次要场面(无名战士如何掉队,如何得到并保存火柴,如何度过这几天的草地生活……),紧紧抓住他向战友转交火柴的一瞬,抓住人物震撼人心的一连串语言和动作,抓住无名战士如何对待火柴的态度,烘托出人物整个内心世界的崇高与美。而小说最后,又以卢进勇郑重地转交无名战士保存下的火柴,“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篝火烧起来了”结束,更是衬托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火柴的非凡意义。所以说,小说作者虽寥寥数笔描写主人公形象,但主人公的英雄性格却得到了最充分地展现。
六、课文的叙述视角
叙事作品具有两个基本要素,即故事和叙述者。故事与叙述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叙述视角。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则叙述者存在于虚构的小说世界中,成为其中的一个人物,人物的世界与叙述者世界完全统一。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则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作者叙述视角,即叙述者外在于人物的世界,叙述者的世界成为与小说人物世界不同的世界。另一种是人物叙述视角,叙述者由一个反映者所取代,此反映者为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他感受、观察、思考,但却不像一个叙述者那样对读者讲话。读者是通过反映者个性的眼光来看待小说中其他人物、事件的。 从表面上看,这篇小说采用的是一个第三者的全知视角而非第一人称视角。然而作为故事发展见证人的卢进勇,实际上是起到了第一人称“我”的作用。作品时时刻刻用卢进勇的眼光来观察一切、感受一切,并从卢进勇的角度来描写发生的一切,如此一来,卢进勇便如同第一人称的“我”一样可直接描绘一切,且令人觉得真实可信。另一方面,卢进勇这一角色又具有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的“全知性”与“自由性”,这又使得小说在创作时伸缩性更大,情节结构更加完整。同时,作为主人公的映衬,有了卢进勇,无名战士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编辑本段]原文改编剧本
第一幕
时间:红军长征时,一个雨初停的早晨
地点:草地
人物:卢进勇,受伤同志
(幕启)
(一阵风雨声响过,雨渐停)
卢:(从一片草丛里探出头来,四下里望了望,皱了皱眉头,咬牙切齿地)这该死的鬼天气,碰上这倒霉的暴雨,又耽误了半个晚上,不知道又要什么时候才能赶上大队了。(说着,踉踉跄跄地从树丛里钻出来,,揉了揉受伤的小腿,长长地伸了个懒腰)
(一阵凉风吹过)
卢:(连打了几个寒颤,连忙低头,惊了一下,拽住衣角,又皱起了眉头,喃喃自语)糟糕,全湿了。(卷起衣服,使劲的拧着,然后开始拧裤脚,看着顺着裤脚流下的水滴喃喃)要是有堆火烤,该多好啊。(说完连忙摇了摇头)哎,还是妄想啊(自嘲地笑了笑),连营里都只能吃干粮……(想起什么似的下意识把手插进裤袋里,一下子像是摸到了什么,表情惊喜地一愣,连忙蹲下身,把裤袋翻过来,发现裤袋底部粘着一小撮青稞面粉被雨水泡成的稀糊,小心翼翼地把稀糊刮了下来,吝惜地捏着面团,庆幸地自语)幸亏昨天早晨没有发现它们。(眉头一皱,苦笑一声,又微微绽开笑容)都一昼夜没吃东西了,这会儿,终于找到了点可以吃的东西啊,可真的是……饿死我了。
(卢进勇把面团捏成长条,珍惜地正准备吃)
伤画外音:(微弱,有气无力地)同志……同志——
(卢听到声音,放下了面团,一瘸一拐地向着声音走去,绕了几圈,在角落发现奄奄一息的受伤同志)
(受伤同志无力地倚着一棵树,半躺着,面色苍白,双目紧闭,浑身湿透了,嘴唇张合不断艰难地发出“同志”的呼喊)
(卢进勇走进,受伤同志吃力地张开眼睛,挣扎着想坐起来,但动不了,眉头紧皱,卢进勇看到了,神情悲痛,举手揉了下眼睛,眼眶红红的)
卢:你一定是饿坏了,(说着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把面团递到了那同志的嘴边,焦急关切地)同志,快吃点吧
伤:(眼睛失神,眼神呆滞地看了卢一眼,吃力地举起手推开他的胳膊,嘴唇扇动了好几下,有气无力地说)不,没……没用了
卢:(一愣,垂下手,愣愣地看着他,表情痛苦)
卢画外音:(带着憧憬与酸涩)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想到这里,又抬头望望远处,随即拉住那同志的手腕说)走,我扶你走吧
伤:(闭着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回答,皱着眉头过了好久,忽然睁开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
(卢惶惑地把手伸进受伤同志的衣服里,左右摸着,终于在左腋窝里,摸出了一个硬硬的纸包,递到那个同志的手里,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是一个党证,里面并排摆着一小堆干燥的火柴。)
伤:(向卢招招手,等卢凑近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二,三,四……七(数完过了很久,又向卢询问似的望了一眼)
卢:(高兴地点点头)是,看明白了!这下可好办了,我就能救你了!
伤:(神色轻松了不少,带着喜悦合拢了党证,双手捧起,小心地放到卢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的脸)记住,这,这是,大家的!(突然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
(卢顺着伤员的手望向正北方,手上依旧托着党证)
伤:(气喘吁吁地说)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无力地合上眼,头一歪,手笔直的垂下来,掉在了卢的臂弯里)
(卢愣愣地依旧望着北方,一动不动,渐渐地,眼眶红了,热泪盈眶)
(幕闭)
第二幕
时间:几天后
地点,后卫部队阵营
人物:卢进勇,后卫连指导员
(幕启)
旁白:几天后,卢进勇赶上了后卫部队,在风雨中、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也终于有了一簇簇熊熊的野火取暖。
卢:(越过几个正谈笑的战友,悄悄走到了指导员身边,轻轻喊了声)指导员……
(指导员转过身来,看着他,脸色一下子变得严肃而凝重)
卢:(深深地望了他一眼,颤抖着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剩下的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声音颤抖而小心地数着)一,二,三,四……
(声音渐轻,灯光渐暗)
(幕闭)
王志坚简介
问题一:王愿坚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王愿坚(1929―1991.1.25),山东诸城人。1944年参加革命,曾历任文工团员、报社编辑、新华社记者。建国后,任兵团文艺干事、《 *** 文艺》编辑、革命回忆录《星火燎原》丛书编辑、八一**厂编剧。 他从1954年开始,陆续发表了十多篇短篇小说,其中有《党费》、《粮食的故事》、《支队政委》等反映苏区人民斗争生活的;也有《七根火柴》、《三人行》、《赶队》等反映长征路上战斗生活片断的;还有《普通劳动者》、阀妈妈》、《休息》等表现革命前辈在新中国建设时期精神风貌的。此外,王愿坚还与他人合写了《闪闪的红星》、《映山红》等**剧本;新时期又连续创作了《足迹》、《路标》、《标准》等短篇小说。
问题二:“王愿坚”的作品有什么 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队政委》《普通劳动者》《王愿坚小说选》。
问题三:王愿坚的代表作品是什么 ◆王愿坚
年 代:当代
主要作品:
《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队政委》等。
生平/评价:
王愿坚(1929―1991),山东省诸城县人。当代作家。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1952年任《 *** 文艺》编辑。1954年开始写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等短篇小说受到舆论赞扬。1956年至1966年,参加了“ *** 30年征文”――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了党和军队的历史,接触到更多老一辈革命者,使他的创作题材更丰富,文笔更洗练。又陆续写出了《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队政委》等十多篇短篇。1976年又继续发表了《路标》《足迹》等10篇短篇小说。1974年与陆柱国合作改编《闪闪的红星》为**文学剧本。已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有《粮食的故事》《后代》《普通劳动者》《王愿坚小说选》。
◆王愿坚,中国**编剧、小说家。1929年生,山东诸城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曾任报社编辑,记者。1978年任八一**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 *** 艺术学院文学美术系主任。中国**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他的优秀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向世界发行,传记被收入《中国名人词典》和英国《世界名人录》等。 王愿坚一直致力于小说创作,1974年创作了第一个剧本《闪闪的红星》,塑造了身处三十年代,中国 *** 与 *** 斗争正激烈的时刻,潘东子等向往参加革命的红孩子形象。对孩子的内心刻画深入,几个孩子的性格鲜明,各具特色,人物语言生动,可爱。形象真实、亲切,令人难忘。剧作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戏剧性强...全文
王愿坚(1929-1991),诸城市相州镇相州七村人。王愿坚自1952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其中《党费》、《粮食的故事》、《支队政委》等描写了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七根火柴》、《三人行》、《赶队》等歌颂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事迹;《普通劳动者》、《妈妈》、《休息》等塑造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其它还有《早晨》、《征途》和改编的**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等。近几年的新作有《足迹》、《标准》、《草》、《歌》等短篇小说,其中《足迹》获人民文学杂志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王愿坚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党费》,多次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影响深远。
王愿坚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 艺术学院艺术系(作家班)主任。
王愿坚(1929―1991),山东省诸城县人。当代作家。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1952年任《 *** 文艺》编辑。1954年开始写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等短篇小说受到舆论赞扬。1956年至1966年,参加了“ *** 30年征文”――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了党和军队的历史,接触到更多老一辈革命者,使他的创作题材更丰富,文笔更洗练。又陆续写出了《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队政委》等十多篇短篇。1976年又继续发表了《路标》《足迹》等10篇短篇小说。1974年与陆柱国合作改编《闪闪的红星》为**文学剧本。已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有《粮食的故事》《后代》《普通劳动者》《王愿坚小说选》。
◆王愿坚简介
王愿坚骇1929年生)当代作家。山东省诸城人。幼年在家乡读书。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在部队当宣传员。
解放战争时先在部队文工团担任分队长,后担任报社编辑和记者。这期间,写过一些小戏、演唱材......>>
问题四:王愿坚的主要作品 《灯光》、《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三人行》、《普通劳动者》、《支队政委》、《后代》、《妈妈》、《赶队》、《珍贵的纪念品》、《小游击队员》、《草》、**剧本《闪闪的红星》等。其中他的《七根火柴》,被选入上海两期课改新教材七年级下学期语文课本第三单元:人贵有精神,第10课。《草》,被选入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本第一单元第4课。《七根火柴》,被选入上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1课 。《三人行》,被选入冀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8课。《灯光》,被选入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1课和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2课。参与影片草地 RUTHLESS MARSHLAND(1986)四渡赤水(上下集) CROSSING THE CHISHUI RIVER FOUR TIMES(1983)闪闪的红星 (1974)星火燎原 (1961年7月)
问题五:王愿坚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以及**文学剧本什么什么 《闪闪的红星》、《映山红》、《草地》等,是王愿坚的**文学剧本
问题六:王愿坚的资料 ◆王愿坚
年 代:当代
主要作品:
《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队政委》等。
生平/评价:
王愿坚(1929年―1991年),山东省诸城市相州镇人。当代作家。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1952年任《 *** 文艺》编辑。1954年开始写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等短篇小说受到舆论赞扬。1956年至1966年,参加了“ *** 30年征文”――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了党和军队的历史,接触到更多老一辈革命者,使他的创作题材更丰富,文笔更洗练。又陆续写出了《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队政委》等十多篇短篇。1976年又继续发表了《路标》《足迹》等10篇短篇小说。1974年与陆柱国合作改编《闪闪的红星》为**文学剧本。已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有《粮食的故事》《后代》《普通劳动者》《王愿坚小说选》。
◆王愿坚,中国**编剧、小说家。1929年生,山东诸城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曾任报社编辑,记者。1978年任八一**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 *** 艺术学院文学美术系主任。中国**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他的优秀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向世界发行,传记被收入《中国名人词典》和英国《世界名人录》等。 王愿坚一直致力于小说创作,1974年创作了第一个剧本《闪闪的红星》,塑造了身处三十年代,中国 *** 与 *** 斗争正激烈的时刻,潘东子等向往参加革命的红孩子形象。对孩子的内心刻画深入,几个孩子的性格鲜明,各具特色,人物语言生动,可爱。形象真实、亲切,令人难忘。剧作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戏剧性强...全文
王愿坚(1929年―1991年),诸城市相州镇相州七村人。王愿坚自1952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其中《党费》、《粮食的故事》、《支队政委》等描写了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七根火柴》、《三人行》、《赶队》等歌颂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事迹;《普通劳动者》、《妈妈》、《休息》等塑造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其它还有《早晨》、《征途》和改编的**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等。近几年的新作有《足迹》、《标准》、《草》、《歌》等短篇小说,其中《足迹》获人民文学杂志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王愿坚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党费》,多次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影响深远。
王愿坚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 艺术学院艺术系(作家班)主任。
王愿坚(1929―1991),山东省诸城县人。当代作家。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1952年任《 *** 文艺》编辑。1954年开始写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等短篇小说受到舆论赞扬。1956年至1966年,参加了“ *** 30年征文”――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了党和军队的历史,接触到更多老一辈革命者,使他的创作题材更丰富,文笔更洗练。又陆续写出了《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队政委》等十多篇短篇。1976年又继续发表了《路标》《足迹》等10篇短篇小说。1974年与陆柱国合作改编《闪闪的红星》为**文学剧本。已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有《粮食的故事》《后代》《普通劳动者》《王愿坚小说选》。
◆王愿坚简介
王愿坚(1929年生)当代作家。山东省诸城人。幼年在家乡读书。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在部队当宣传员。
解放战争时先在部队文工团担任分队长,后担任报社编辑和记者。这......>>
问题七:王愿坚的简介 王愿坚(1929年-1991年1月25日)男,中国**编剧、作家。山东诸城市相州镇七村人。1944年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参加八路军。解放战争时,在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的报社任编辑和记者。1952年调到新的单位,《 *** 文艺》的制作。1956年至1966年,参加回忆录《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 1978年任八一**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 *** 艺术学院文学美术系主任。中国**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中国作协理事; *** 艺术学院艺术系(作家班)主任。王愿坚也是部队的指导员。主要作品有《党费》《粮食的故事》《普通劳动者》《足迹》《路标》《妈妈》等;1974年与陆柱国创作了第一个**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
问题八:王愿坚的作品 《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队政委》等十多篇短篇。1976年又继续发表了《路标》《足迹》等10篇短篇小说。1974年与陆柱国合作改编《闪闪的红星》为**文学剧本。已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有《粮食的故事》《后代》《普通劳动者》《王愿坚小说选》
六年级下册语文10课11课12课13课作者简介
王愿坚(1929年—1991年),山东省相州镇相州七村人,当代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解放军艺术学院艺术系(作家班)主任。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1945年,
参加解放军。1952年任《解放军文艺》编辑,同年开始发表《党费》《粮食的故事》等短篇小说1956年至1966年,参加了“解放军30年征文”——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了党和军队的历史,接触到更多老一辈革命者,使他的创作题材更丰富,文笔更洗练。又陆续写出了《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队政委》等十多篇短篇小说。王愿坚一直致力于小说创作,1974年与陈柱国创作了第一个剧本《闪闪的红星》,塑造了身处三十年代,中国***与国民党斗争正激烈的时刻,潘东子等向往参加革命的红孩子形象。对孩子的内心刻画深入,几个孩子的性格鲜明,各具特色,人物语言生动,可爱。形象真实、亲切,令人难忘。剧作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戏剧性强。1976年又继续发表了《路标》、《足迹》等10篇短篇小说。已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有:《粮食的故事》、《后代》、《普通劳动者》、《王愿坚小说选》。1978年任八一**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美术系主任。中国**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他的优秀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向世界发行,传记被收入《中国名人词典》和英国《世界名人录》等。王愿坚(1929--1991.1.25)男,中国**编剧、小说家。山东诸城市相州镇七村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曾任报社编辑、记者。1978年任八一**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美术系主任。中国**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其妻是茹志鹃,其女是王安忆。三人均为中国知名作家。
第十课: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中国***的创始人之一。
第十一课:王愿坚(1929—1991)当代作家,山东诸城人。解放战争期间,在华东野战军一个纵队的报社编辑和记者。
第十三课:何其芳(1912—1977),四川省万县人(今属重庆万州区),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研究家。
七根火柴的三要素
《七根火柴》的三要素是:人物——主要人物:无名战士、卢进勇,情节——以“火柴”为线索:盼火、献火、用火,环境——红军过草地及草地环境。
《七根火柴》:
是现在作家王愿坚所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最初发表于1958年6月号《人民文学》。
描述了长征途中,暴雨倾泻在大草原上。一个生命垂危的红军战士把党证和夹在党证里的七根焦干的火柴交给战友,请他转交给党组织。言毕,安然地闭上了眼睛。那位战友追上队伍,为战士们点燃了篝火,然后将余下的六根火柴和党证交给了指导员。作品细节描写感人,表现了革命战士的高尚品格。文章主角不是大量笔墨所写的卢进勇,而是有高尚品格的无名战士。
《红军长征小故事之三根火柴》的全文是什么?
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懋功会师后,由于张国焘坚持南下,致使红军坐失发动松潘战役的大好机会,中央红军北上只有过草地一条路了。
1935年8月,红一军团从四川松潘县毛儿盖出发,向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进发,17岁的小红军郑家意就在这只红军队伍中。
小红军郑家意是江西石城县小松镇蜀口村人,个子不高,但长得十分秀气,人也挺机灵,冲锋打仗更是不含糊,非常惹人喜欢。因为工作积极,作战勇敢,16 岁就人了党,进入草地时是团部党支部的青年委员。
刚开始草地行军时,郑家意精神抖擞,不知疲劳,柴禾拣重的背,工作拣难的做,不但行军走在前头,还抽空搞宣传,他不仅能唱几支好听的歌,而且还会讲故事,讲得有声有色。
前两天还兴致勃勃的郑家意不知怎么突然生病了,他烧得厉害,但还是让人搀扶着自己走。过了 1天,郑家意的病况恶化,已经不能走了。因为地势高,严重缺氧,引起呼吸困难,身体瘫软,但他很坚强。对同志们说:“我的腿不管用,我要掉队了,你们先往前走吧”。政治委员把自己的马给郑家意骑,并且把干粮匀给他吃。
后来,郑家意衰弱得连腰也直不起来,马也不能骑了。他坚决不让别人管他,他说“别因为我耽误了你们的行军,我先在这里休息休息,然后跟后面的赶上来的部队一起走”。
天亮的时候,雨停了。
草地的气候就是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冒出来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就有一场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
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四下里望了望。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影,听不到人声;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光滑地躺倒在烂泥里,连路也看不清了。天,还是阴沉沉的,偶尔有几粒冰雹洒落下来,打在那浑浊的绿色水面上,溅起一撮撮浪花。他苦恼地叹了口气。因为小腿伤口发炎,他掉队了。两天来,他日夜赶路,原想在今天赶上大队的,却又碰上这倒霉的暴雨,耽误了半个晚上。
他咒骂着这鬼天气,从树丛里钻出来,长长地伸了个懒腰,一阵凉风吹得他冷不丁地连打了几个寒颤。他这才发现衣服已经完全湿透了。
“要是有堆火烤,该多好啊!”。他也知道这是妄想。不但是现在,就在他掉队的前一天,连里已经因为没有引火的东西而只好吃生干粮了。他下意识地把手插进裤袋里,意外地,在裤袋底部粘着一小撮青稞面粉;面粉被雨水一泡,成了稀糊了。他小心地把这些稀糊刮下来,居然有鸡蛋那么大的一团。“幸亏昨天早晨没有发现它们”他暗自庆幸。已经一昼夜没有吃东西了,这会儿看见了可吃的东西,更觉饿得难以忍受。为了不致一口吞下去,他把面团捏成了长条。正要把它送到嘴边,突然听见一声低低的叫声:“同志——”
这声音那么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他略微愣了一下,便一瘸一拐地向着那声音走去。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来到一棵小树底下,才看清楚那个打招呼的人。他倚着树半躺在那里,身子底下是一汪浑浊的污水,看来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挪动了。他的脸色更是怕人,被雨打湿了的头发粘贴在前额上,雨水沿着头发、脸颊滴滴地流着。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努力地闭着,只有腭下的喉结在一上一下地抖动,干裂的嘴唇一张一翕地发出低低的声音:“同志——同志——,我是——3团的——郑家 意……”
卢进勇看着这情景,眼睛里像揉进了什么,一阵酸涩。在掉队的两天里,他这已经是第三次看见战友倒下来了。“一定是饿坏了!”他想,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把那点青稞面递到那同志的嘴边说:“同志,快吃点吧!”
只见郑家意吃力地举起手推开他的胳膊,从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不,没……没用了。”
卢进勇一时不知怎么好。他望着那张被寒风冷雨冻得乌青的脸,和那脸上挂着的雨滴,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他抬起头,望望那雾蒙蒙的远处,随即拉住郑家意的手腕说:“走,我扶你走吧。”郑家意闭着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回答。好大一会儿,他忽然睁开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
卢进勇惶惑地把手插进那湿漉漉的衣服。他觉得郑家意的胸口和衣服一样冰冷了,在左腋窝里,他摸出了一个硬硬的纸包递给了郑家意。
郑家意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摆着一小堆火柴,干燥的火柴。
“同志,你看着……”郑家意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广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二,三,四…??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数完了,又向户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
“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子可好办了!
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郑家意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郑家意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
“记住,这,这是,大家的!”郑家意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自己的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但郑家意那双手却直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天黑的时候,他追上了后卫部队。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在风雨、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着一层雾气,洋瓷碗里的野菜“咝——咝”地响着……卢进勇悄悄走到后卫连指导员的身边。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其余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同时,又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
“一,二,三,四……”
说明:《七根火柴》原为作家王愿坚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这个故事是根据党史考证史料写成的。
红军过草地的背景: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后,出现了长征以来比较好的局面。但是由于张国焘坚持南下分裂,致使红军坐失松潘战役的机会。红军北上只有过草地一条道路了。
关于草地:红军长征时过的草地,当时实际上是高原沼泽,主要是指若尔盖湿地。千里草地就像一块大“魔毯”,一时乌云翻滚,一时又大雨倾盆,好像随时要把红军吞没似的。草地的水像生了一层红锈一样,散发着腐臭气味,有毒。沼泽水面上生长着许多漂浮植物,它们的根系缠绕在一起,仿佛一张编织的地毯,沼泽学称之为“浮毯”。“浮毯”这个词听起来很浪漫,却是杀人的诱饵。“浮毯”看起来与旁边的草地没什么差别,但下面是水和漂浮植物的残落物混合而成的稀泥,有时深达十几米。人一踏上,就会陷下去,越挣扎陷得越深,最后被吞没。
草地平均海拔3600米,天气寒冷。红军战士没有御寒的衣物,没有充饥的食品,加上草地泥潭的吞没,1万多人没有走出草地。
关于“长征过草地的故事——七根火柴”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jndzxx.com//zhishi/22266.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
-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 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
-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 垂柳覆金堤,蘼芜叶复齐
- 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
- 宫中彩女颜如花,飘然挥手凌紫霞,从风纵体登鸾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