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跋山涉水两万五千里,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故事有哪些?(红军长征的故事)

跋山涉水两万五千里,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故事有哪些?(红军长征的故事)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8-03    点击:  484 次

跋山涉水两万五千里,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故事有哪些?

网上有关“跋山涉水两万五千里,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故事有哪些?”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红军长征的故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长征途中出生的孩子

长征途中,红五军团参谋长周子昆的妻子曾玉是一名在战火中生下孩子的女红军。曾玉本不在长征的名单中,但她实在舍不得离开红军、离开自己的丈夫。挺着7个月大的肚子,悄悄跟在队伍后面一路走了下来,成了编外人员。因为是“编外”,曾玉没有口粮和装备,凭着坚韧的毅力和战友们的接济苦苦支撑。

部队在翻越老山界时,遇追兵追赶,那时曾玉肚子疼得厉害,马上要生了。董必武找来担架抬着她没走多远,抬担架的人在遭到敌人袭击时放下担架跑了。曾玉只好骑上钱希均找来的马,颠簸中,鲜红的血顺着她的腿流下来,把马鞍上垫着的被子都湿透了。

追兵越来越近,女红军们只好把她从马上扶下来,搀着她走。大家架着曾玉一步一个血印朝前走,想找一个稍微安静和安全点儿的地方把孩子生下来。莽莽山林中,不见一户人家,几位女红军只好找来一把枯草,把曾玉围起来,孩子就出生在这把枯草上。

这个红军长征途中出生的婴儿还没睁开眼睛,她的命运就已注定。她的母亲只能把她留在出生的地方,期待有人能收养。孩子的哭声在继续,母亲的心更痛,女红军们只能架起曾玉继续赶路。

1936年,红四方面军第三次过草地时,妇女干部李金莲就要生了。草地一望无际,妇女工作人员只好在距离大部队行军道旁不远的地方围成一个圈,李金莲就在这个圈中生下了孩子。孩子生下后,大家你扯一块衣襟、他凑一块布,勉强把孩子包裹起来,走出了草地。后来,她含泪把孩子送给了当地的老乡。

二、七根火柴

王愿坚在1985年发表的《七根火柴》的小说中,生动记述了这一曾经真实存在着的故事——一名红军战士在即将陷入沼泽地的战友身上找到了一本党章和宝贵的七根火柴。

“那同志一只手缓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摆着一小堆火柴,并且是干燥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战士用生命守护的火柴和党章留了下来,然而他却永远地牺牲了。

看似普通的火柴对于在草地上行军的战士们来说,就像是救命的药品一样。草地里的天气,一日三变,温差极大。夜间气温降至零摄氏度以下,经常冻得战士们瑟瑟发抖。所以,火柴是草地上最珍贵的物品之一。这位战士留下的火柴,不知可以带给多少战士温暖,挽救多少战友的生命。

红军长征给我们留下来取之不尽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重温红军长征的历史,不仅是为了表达长眠于长征路上的无数革命先烈的深切怀恋,更是为了继承和发扬红军战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长征精神,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更好地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三、主席借书故事

在长征途中,因为毛泽东爱读《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还曾闹出过笑话。有一天,红军队伍经过一个村庄,毛泽东命令队伍在村外扎好营地,然后派警卫员去村里借书。毛泽东对身边的警卫员说:“小王,你去村里看看有没有读书人,想办法帮我弄‘水浒’和‘三国’来。”

警卫员找了几个读书人,其中有一个私塾先生,他知道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好兵,对老百姓秋毫无犯,听说红军首长需要“水壶”和“三锅”用。私塾先生二话不说,拿出家里的水壶就给了警卫员,可是,他家里实在没有“三锅”,只有“一锅”,但他也毫不犹豫地把自己家里仅有的一口烧饭铁锅交给了警卫员。

警卫员谢过私塾先生,喜洋洋地把水壶和铁锅带回了驻地。警卫员说:“主席,水壶拿来了,村里人没有一家有‘三锅’,我就借来了‘一锅’。”毛泽东抬头一看,禁不住笑了。他把警卫员叫到身边,语重心长地说:“小王呀,你有空要抓紧学习文化知识才行啊。我要你去借的是中国四大名著的《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而不是烧水的水壶和做饭的铁锅。

四、运动会烧牛粪

红军在炉霍期间,为了活跃长征途中的部队生活,鼓舞士气,朱德总司令倡议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运动会。这次运动会内容十分丰富,有球赛、赛跑、跳高、跳远、跨越障碍,有刺杀、投弹、骑兵表演,也有识图、测距、识别和利用地形地物。在这次运动会上,最别出心裁的项目,要数朱总司令提议增设的烧牛粪比赛了。

比赛规则是,看谁先点着升起火苗。比赛开始了,随着点火的信号声响起,数千名红军战士几乎在同一时间划着了火柴。一会儿,宽阔的平地上到处冒起了青烟。青烟越拉越长,越滚越大。数千条烟龙汇合在一起,翻动飞腾,直上青天。

五、吃冰激凌

爬雪山时,周士第在黄埔一期的老同学———干部团团长陈庚,提议周士第用广东话给大伙唱支歌。周士第大大方方地放开嗓门,唱了两句,自己就开怀大笑起来。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有人吃干粮,有人一把一把地吞雪解渴。干部团参谋长毕士梯把珍藏在笔记本中的一小包糖精拿出来,往每个人的口杯里放了一点点。

肖劲光大声喊道:“来来来,吃冰淇淋了!”周士第尝了一口拌糖精的雪粉,故作陶醉状说:“我这杯,比南京路冠生园的还美哩!”陈庚也啧啧赞道:“我的更美,是安乐园的哩!”他们把干粮当饼干,把雪粉当冰淇淋,又说又笑,浑身的疲乏一冲而散。吃罢“冰淇淋”又向着雪山顶上爬去。

六、吃牛皮

郭林祥在回忆录中记载:“走出草地的前一天,我带的干粮就吃完了,肚子饿急了。好不容易找到前面部队杀牦牛吃后丢下的一块皮,我捡起来,把毛烧掉再烤,半生不熟的,洗一洗就吃,一边咀嚼还一边吱吱地响,靠这块牛皮维持了一天。

“其实,能吃到皮带,那对战士们来说,可是一顿大餐。”黄忠学将军的儿子黄宏波说,“父亲常说,吃皮带时,先把皮带烤一烤,烤软了以后,再放到水里煮。这一根皮带,就是战士们的美味佳肴了。”

黄忠学的回忆录中也写到:“一天,一个同志笑着对我伸出一双手,‘给一块油炸饼干你吃吧。’我惊喜地接过来瞧着:‘你从哪儿捞到的饼干呀?’焦黄的颜色,缀着粟米大的泡泡儿,很像是油炸的。我放到嘴里嚼了嚼,觉得滋味不错,就问道:‘这究竟是什么东西呀?’‘牛皮!’他哈哈地笑了。

我们十来个人每人都有一条牛皮带,往后,我们除了挖野菜充饥外,还烤牛皮带吃。”

红军长征的故事

1、一袋干粮的故事。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桥时为照顾伤员不慎把自己的干粮掉入河中。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大家知道事情的真相,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家的温暖。

2、 “红军草鞋”作坊的故事。1934年10月,红军从于都开始了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在于都结集的10天时间里,于都人民赶制出10万多双草鞋。夜渡于都河走上长征路的时候,每个红军战士的行囊中都有两双草鞋。

3、长征途中,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才13岁的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一九三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红军过雪山的故事

1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长征时期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感人的故事我较为了解的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第一个:

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

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有哪些?

长征时期,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感人的故事,我较为了解的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

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

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

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的感人故事

长征中的感人故事——年龄最小的11岁女红军

在红军女战士队伍中,有一位年仅11岁的小姑娘,只见她身背一条线毯、腰别一把横笛,手拄一根木棍,一路歌唱、吹奏为大家鼓劲,她就是长征中年龄最小的女红军——王新兰。

长征路上,王新兰和战友一起穿山越岭,爬冰卧雪,无论吃多少苦,受多大罪,从不叫苦叫累,也从不掉队。

不过,王新兰确实太小了,爬雪山,她是靠拉着马尾巴才攀上去的;过草地,她有些时候也不得不趴在红军大哥哥的肩膀上。尽管这样,王新兰只要有机会,就会立在风口、站在路边。

为战友们送歌献舞,加油鼓劲。小红军王新兰愣是用稚嫩的双脚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随同大部队胜利到达陕北。

扩展资料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

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长征基本路线: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宣告长征的胜利结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征

关于“跋山涉水两万五千里,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故事有哪些?”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jndzxx.com//zhishi/21398.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