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张佩纶的家庭(晚清名臣李鸿章,为何要把女儿嫁给一个三婚男人?)

张佩纶的家庭(晚清名臣李鸿章,为何要把女儿嫁给一个三婚男人?)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5-30    点击:  256 次

张佩纶的家庭

网上有关“张佩纶的家庭”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晚清名臣李鸿章,为何要把女儿嫁给一个三婚男人?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张佩纶结过三次婚,有三子一女。元配朱芷芗(?-1879年)生有二子:长子张志沧(早夭),二子张志潜。继室边粹玉(?-1886年),在张佩纶被流放期间病殁,无子女。与李菊藕生有一子一女,儿子张志沂(1896——1953)即近代著名女作家张爱玲的父亲,女儿张茂渊(1901-1991)。

晚清名臣李鸿章,为何要把女儿嫁给一个三婚男人?

遭遇弹劾

张佩纶抵达福建后,立即查勘船政局及闽江沿岸各要塞形势,主张沉船堵塞闽江口,使法舰不得入内,但清廷不许先发制人,结果坐视大量法国军舰进入闽江。马江之战中,法军舰队司令孤拔致电张佩纶令其在12小时内投降,否则将进攻福建水师。而张佩纶并未收到此信,使得全军覆没。

战后,给事中方培上奏弹劾张佩纶,朝中一些人物也怀着各种目的群起而攻之。清廷后派与张佩纶平日意见相左的左宗棠等人查办此案,复奏后,朝廷指责左宗棠等人为张佩纶开脱,十一年(1885年),下旨将张佩纶从严发往军台效力赎罪,遣戍察哈尔察罕陀罗海、张家口等地。

三年后,返回北京,投入李鸿章幕下,主管文书,因原妻已死,娶李鸿章小女儿菊藕为妻。张佩纶于危难中得李鸿章施以援手,因此对李鸿章充满感激。甲午战争爆发前,曾建议李鸿章先将驻朝清军撤回,“示弱骄敌,再图大举”,御史端良弹劾他干预公事,于是被驱逐回籍。南下途中侨居南京。

张佩纶的清流党人

李鸿章,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纵观李鸿章的一生也算是传奇了,从曾国藩的幕僚一步步成长为清帝国顶级权力者。可以说,李鸿章绝对算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然而李鸿章这么有才的人在给自己儿女的人生大事上所做的几件事确实颇为耐人寻味。

张佩纶名气虽不及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晚清名臣,在当时朝廷上下也是小有名气。张佩纶的父亲是安徽按察使张印塘,张佩纶博闻强记,才思敏捷,小小年纪就文章了得,妙笔生花。张佩纶23岁便中了进士,后来担任日讲起居注官,负责记录皇帝的日常。

李鸿章一直以来都比较欣赏张佩纶的才华,那时候他正处于非常失意的阶段,比较落魄,所以他便做主将自己的小女儿嫁给了他,那时候的张佩纶40岁,而他的小女儿不过刚21岁,可谓是老夫少妻的一种婚姻。张佩在婚姻这方面是很幸运的,他第一次结婚的时候迎娶的便是大理寺卿的女儿,第二次结婚迎娶的是总督的女儿,等到第三次结婚直接娶了李鸿章最宝贝的小女儿。

李鸿章与他谈论一番之后,非常看中他,于是就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李菊藕和张佩纶见了几次面,他们在一块探讨诗文,治国安邦之策。这样的男人非常有吸引力,结果两人就结婚了,婚后李菊藕给张佩纶生了两个孩子,大儿子叫张志忻。张志忻就是以后张爱玲的父亲。张佩纶后来病逝,他的老婆李菊耦独自将孩子抚养长大。

张志忻长大后,娶妻,生下了一代民国女神张爱玲。对于现如今的人们来说,张爱玲这个名字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了,作为历史上非常优秀的女作家,时至今日我们依然阅读她的作品。

光绪五年至七年(1879-1881年)丁母忧期间,入李鸿章幕,在天津参观海防工事,参议海防事务。守制期满复职后,多次上疏批评朝政,弹劾大臣,将户部尚书王文韶参奏罢免。光绪八年(1882年),署左副都御史,刚刚上任,立即弹劾罢免失职官员数人,上下震悚。由此成为“得名最远,招忌最深”的清流党人。次年五月,晋升侍讲学士。从光绪元年至十年(1875-1884年)间,共上奏折、奏片127件,其中弹劾大臣和直谏的达三分之一。时,中法争执已起,张佩纶上疏请求发展水师,设南北洋水师四镇以防备;招致刘永福黑旗军以增强兵力。清廷讨厌他阻碍和议,命他到陕西办事。回京后,在总理衙门行走,一再在对外交涉中据理力争,与外国政府的无理要求针锋相对。英国公使巴夏礼以“沙面事件”向总署施加压力,不准中国惩办凶手,并拍桌咆哮。张佩纶当即也拍桌质问“你已经引起两国间的一次战争,难道还想再来一次吗?”事后,中国向英国提出正式抗议。

十年(1884年),恭亲王奕?等人被西太后清理出军机处和总署,张佩纶企图挽回,由此与清廷意见相左,加上朝内树敌过多,在政治上失势。恰逢中法关系紧张,被派往福建会办海疆事务,后又署船政大臣。



讲述张爱玲的出身及其传奇的一生。

张爱玲的出身和生平:

张爱玲1920年九月三十日出生上海麦根路,取名张瑛原籍河北丰润,她是清末洋务派名臣李鸿章的曾外孙女。

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剧本以及文学论着,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着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1942年夏,张爱玲与炎樱返回上海,与姑姑居住在爱丁顿公寓6楼65室,开始了写作 生涯,在《 泰晤士报》上写影评和剧评。

在英文《 二十世纪》月刊发表《中国人的生活与服装》、《中国人的宗教》、《洋人看戏及其他》等散文和其他五六篇影评。

1943年,张爱玲认识了当时月刊《 紫罗兰》的主编,作家 周瘦鹃。五月,张爱玲在该刊物上发表小说《 沉香屑第一炉香》该篇文章使张爱玲在上海文坛一炮打响,崭露头角。

六月,张爱玲发表续作《 沉香屑·第二炉香》同年, 汪精卫政府宣传部部政务次长胡兰成,因得罪了汪精卫而 入狱,而苏青听说胡兰成入狱后,携张爱玲到周佛海处为胡兰成求情。

年底在日本人干预下胡兰成出狱。除夕那天胡兰成看到苏青寄来的杂志《天地》中张爱玲的小说《封锁》后大为赞赏,胡兰成写信给苏青询问张爱玲情况,张爱玲也从苏青那里知道胡兰成的情况。

后胡兰成亲自拜访张爱玲,两人长谈5个小时,一见倾心。此时胡兰成38岁,张爱玲24岁,并且胡兰成已经结婚。

1944年1月,张爱玲在《 万象》刊出长篇小说《 连环套》,共登六期,7月自动腰斩。2月,在《天地》刊出散文《 烬余录》。

8月,胡兰成与其第二任妻子离婚,后在炎樱的媒证下与张爱玲结婚。9月,张爱玲的小说集《 传奇》由《杂志》出版,四天后即再版。

张爱玲也因此在上海文坛大放异彩,《杂志》编辑部多次举行《传奇》的座谈会,张爱玲也出席了一些作家间的社交活动。

11月,张爱玲在胡兰成创办的朋刊《 苦竹》第一期发表散文《谈音乐》,后继续发表小说散文。同时胡兰成到了武汉,住在江汉医院,认识了一名姓周的护士,很快与周护士开始了同居生活。

12月,大中剧团在卡尔登戏院上演舞台剧《 倾城之恋》,张爱玲在《苦竹》上发表《自己的文章》以回应 傅雷的批评。

1944年张爱玲结识作家胡兰成与之交往,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9月8日,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终年75岁,死因为动脉硬化心血管病。

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原是清末的着名大臣,而她的祖母则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可到了她父母一代,家道已然完全败落。

父亲属于遗少型的少爷,母亲则是一个时髦的新女性。3岁时张爱玲跟随父母生活在天津,有一个短暂的幸福童年。

受父亲风雅能文的影响,张爱玲从小就会背唐诗,给了她一些古典文学的启蒙,鼓励了她的文学嗜好。

同时也受母亲向往西方文化的影响,生活情趣及艺术品味都是西洋化的。然而好景不长,父亲娶姨太太后,母亲不但勇敢地冲出了家庭的牢笼,而且更勇敢地与姑姑一起出洋留学。

而年幼的张爱玲,则在失去了母爱之后,还要承受旧家庭的污浊。因此,张爱玲后来在文学创作中总是以衰落中的文化,乱世中的文明作为文化背景。

张爱玲是一个天才儿童,6岁入私塾,在读诗背经的同时,就开始小说创作。如果说第一篇小说写一个家庭悲剧,可以看出家庭环境对她的影响、

第二篇小说写一个女郎失恋自杀的故事,则充分显示了她的文学创造力。此外,她还写过一篇名为《快乐村》的类似乌托邦式的小说,寄托了她对未来的幻想。

她曾说: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1944年,张爱玲与胡兰成结了婚。

不幸的是,这次婚姻只维持了两年,然而,张爱玲的辉煌转瞬即逝。抗战胜利后,因与汉奸胡兰成的关系而消沉,很少有作品问世。

张爱玲在晚年长期闭门谢客,过着寂寞的隐居生活,1995年9月8日,被人发现孤独地死于洛杉矶家中。

有人评价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而她的身世本身也是一部苍凉而精彩动人的女性传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爱玲

张爱玲的家庭环境

张爱玲系出名门,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父亲属于遗少型的少爷,母亲是新式女性。

原名张煐,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一幢没落贵族府邸,中国现代作家。张爱玲从小就显露出天才的一面,12岁时发表了短篇小说《不幸的她》。1942年,张爱玲开启了写作生涯。1943至1944年,张爱玲创作和发表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小说和散文,包括《沉香屑·第一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等。1955年,张爱玲赴美国定居。1995年,张爱玲去世,终年75岁。张爱玲一生

关于“张佩纶的家庭”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jndzxx.com//zhishi/15604.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