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志·卷十九》

  地理二

  ○河东道三 河北道四 山南道五

  河东道

  河中府 隋河东郡。武德元年,置蒲州,治桑泉县,领河东、桑泉、猗氏、虞 乡四县。二年,置蒲州总管府,管蒲、虞、泰、绛、邵、浍六州。三年,移蒲治河 东县,依旧总管府。其年,置温泉县。九年,又置都督府,管蒲、虞、芮、邵、泰 五州,仍省温泉县。其年,罢都督府。贞观八年,割虢州之永乐来属。十七年,以 废虞州之安邑解县、废泰州之汾阴来属。开元八年,置中都,改蒲州为河中府。其 年,罢中都,依旧为蒲州,又与陕,郑、汴、怀、魏为“六雄”。十二年,昇为 “四辅”。天宝元年,改为河东郡。乾元元年,复为蒲州,割安邑属陕州。三年四 月,置河中府,析同州之朝邑,于河西盐坊置河西县,来属。元年建卯月,又为中 都。元和三年,复为河中府。旧领县五,户三万六千四百九十九,口十七万三千七 百八十四。天宝领县八,户七万八百,口四十六万九千二百一十三。元和领县十一。 在京师东北三百二十四里,去东都五百五十里。

  河东 隋县。州理所。开元八年,分置河西县。其年,罢中都,乃省,乾元三 年,复置

  河西 旧朝邑县,属同州,管长春宫。乾元元年,置河中府,割朝邑来属,改 为河西县,以盐坊为理所

  临晋 隋分猗氏置桑泉县。武德三年,分置温泉县。九年,省温泉并入桑泉。 天宝十三年,改为临晋县

  解 隋虞乡县。武德元年,改为解县,属虞州。蒲州别置虞乡县。贞观十七年, 省解县并入虞乡。二十二年,复析置解县,属蒲州

  猗氏 汉县,古郇国也

  虞乡 汉解县地,后魏分置虞乡县。贞观十七年,省解县,并入虞乡县。二十 年,复置解县,省虞乡。天授二年,复分解县置虞乡县

  永乐 武德元年,分芮城县置属芮州。九年,废芮州,改属鼎州。贞观八年, 改属蒲州,又割属虢州。神龙元年,复来属

  宝鼎 汉汾阴县。隋属泰州。贞观十七年,废泰州,县来属。开元十一年,玄 宗祀后土,获宝鼎,因改为宝鼎

  龙门 汉皮氏县,后魏改为龙门。武德元年,于县置泰州,领龙门、万泉、汾 阴四县。贞观十七年,废泰州及芮县,以龙门、万泉属绛州,汾阴属蒲州

  闻喜 汉县。隋为桐乡县。武德元年,分置闻喜县

  万泉 武德三年,分稷山界于薛通城置万泉县,属泰州。州废,入绛州,后又 隶河中府。

  绛州 隋绛郡。武德元年,置绛州总管府,管绛、潞、盖、建、泽、沁、韩、 晋、吕、举、泰、蒲、虞、芮、邵十五州。绛州领正平、太平、曲沃、闻喜、稷山 五县。三年,废总管府。其年,以废北浍州之翼城置翼城县。领翼城、绛、小乡三 县。武德元年,改为浍州。二年,改为北浍州。四年,州废,三县并入绛州。置南 绛州,又置绛县。

  曲沃 汉绛县地,后魏置曲沃县

  绛 汉闻喜县,后魏置南绛州,又置绛县

  稷山 后魏高凉县,隋改名稷山

  垣 隋县。义宁元年,置邵原,领垣、王屋,又置清廉、亳城四县。武德元年, 改为邵州。二年,又置长泉县。五年,废亳城。九年,省邵州,省清廉入垣县,王 屋属怀州,垣属绛州

  襄陵 后魏擒盛县。改为襄陵,取汉旧名。属晋州。元和十四年,属绛州。

  晋州 隋临汾郡。义旗初,改为平阳郡,领临汾、襄陵、岳阳、冀氏、杨五县。 其年,改杨县为洪洞。武德元年,改为晋州,分襄陵置浮山县,分洪洞置西河县。 三年,置总管府,管晋、绛、沁、吕四州。移治白马城。改浮山为神山县。贞观六 年,废都督。十二年,移治所于平阳古城。十七年,省西河县,以废吕州之霍邑、 赵城、汾西三县来属。天宝元年,改州为平阳郡。乾元元年,复为晋州。元和十四 年,割襄陵属绛州。大和元年,改属河中府。旧领县七,户二万一千六百一十七, 口九万七千五百五。天宝领县九,户六万四千八百三十六,口四十二万九千二百二 十一。元和领县八。在京师东北七百二十五里,至东都七百三十九里。

   

  临汾 汉平阳县,隋改为临汾。贞观十七年,省西河县,并入临汾

  洪洞 汉杨县,至隋不改。义宁元年,改为洪洞,取县北岭名

  神山 武德二年,分襄陵置浮山县。四年,改为神山,以县东南羊角山神见为 名

  岳阳 后魏安泽县,隋改为岳阳

  霍邑 汉彘县,后汉改为永安。隋于此置汾州,寻改为吕州,领霍邑、赵城、 汾西、灵石四县。贞观十七年,废吕州,以霍邑等三县来属,以灵石属汾州

  赵城 国初,分霍邑县置

  汾西 后汉汾西郡,隋废为县,属吕州。隋末陷贼。武德初,权于今城南五十 里申村堡置。贞观六年,移于今所

  冀氏 汉猗氏县地,后于古猗氏县地南置冀氏。

  隰州下 隋龙泉郡。武德元年,改为隰州,领隰川、温泉、大宁、石楼四县。 二年,置总管府,领隰、中、昌、南汾、东和、西德六州。三年,又置北温州属焉。 贞观元年,省中、昌、西德、北温四州,又以废昌州蒲县来属,仍督隰、南汾、东 和三州。三年,废都督府。又以废东和州永和县来属。天宝元年,改为大宁郡。乾 元元年,复为隰州。旧领县六,户八千二百二十二,口三万八千三百九十五。天宝, 户一万九千四百五十五,口十二万四千四百二十。在京师东北九百六里,至东都八 百八十里。

  隰川 州所理。汉蒲子县地,隋为隰川县。

  蒲 汉县。武德二年,置昌州,领蒲、仵城、常武、昌原四县。贞观元年,省 昌州及昌原、仵城、常武三县,以蒲属隰州。

  大宁 汉北屈县地,隋为仵城。武德二年,置中州于隋大宁故城,因改名大宁。 贞观元年,废中州及大义、白龙二县,以大宁隶隰州。

  永和 汉狐氵聂县,隋为永和。武德二年,移治于仙芝谷西,属东和州,又分 置楼山县。贞观元年,废东和州及楼山县,以永和隶隰州。

  石楼 汉土军县,隋改为石楼。武德二年,于县置西德州,领长寿、临河、石 楼三县。贞观元年,废西德州,省长寿、临河二县,以石楼属东和州。二年,又省 东和州,以石楼来属。

  温泉 隋新城县。武德二年,分置温泉县,仍置北温州,领温泉、新城、高堂 三县,属隰州总管府。贞观元年,省北温州及新城、高堂二县,以温泉来属。

  汾州上 隋西河郡。义旗初,依旧领隰城、介休、孝义、平遥四县。其年,割 介休、平遥二县属介休郡。武德元年,以介休郡为介州,西河郡为浩州。三年,改 浩州为汾州,仍割并州之文水来属。贞观元年,省介州,以介休、平遥二县来属。 文水还并州。十七年,以废吕州之灵石来属。天宝元年,改为西河郡。乾元元年, 复为汾州。旧领县四,户三万四千九,口十万六千三百八十四。天宝领县五,户五 万九千四百五十,口三十二万二百三十三。去京师一千二百六里,东都九百三十七 里。

  西河 汉美稷县,隋为隰城县。上元元年九月,改为西河县。

  孝义 汉中阳县,后魏曰永安。贞观元年,改为孝义。

  介休 汉县。武德元年,于县置介州。贞观元年,州废,以介休、平遥属汾州。

  平遥 汉平陶县。后魏庙讳,改“陶”为“遥”。武德属介州。州废来属

  灵石 隋分介休县置,属吕州。州废来属。

  慈州下 元魏曰南汾州,隋改为耿州,又为文成郡。武德元年,改为汾州。五 年,改为南汾州。八年,改为慈州,以郡近慈乌戍故也。旧领县五,户五千二百四 十五,口二万二千六百五十一。天宝,户一万一千六百一十六,口六万二千四百八 十六。在京师东北六百八十三里,去东都七百二十七里。

  吉昌 隋县

  文城 元魏曰斤城县,隋改为文城。显庆三年,移斤城县东北文城村置。

  昌宁 汉临汾县地,后魏分置太平县,又分太平置昌宁县。

  吕香 义宁元年,分仵城县置平昌县。贞观元年,改为吕香,因旧镇为名。上 元三年,移治所于故平昌府南置,今县是也。

  仵城 后魏置县,取镇戍名也。

  潞州大都督府 隋上党郡。武德元年,改为潞州,领上党、长子、屯留、潞城 四县。二年,置总管府,管潞、泽、沁、韩、盖五州。四年,分上党置壶关县。贞 观元年,废都督府。八年,置大都督府。十年,又改为都督府。贞观十七年,废韩 州,以所管襄垣等五县属潞州。开元十七年,以玄宗历职此州,置大都督府,管慈、 仪、石、沁四州。天宝元年,改为上党郡。乾元元年,依旧为潞州大都督府。旧领 县五,户一万八千六百九十,口八万三千四百五十五。旧于襄垣置韩州,领县五, 户七千一十七,口三万二千九百三十六。天宝领县十,户六万八千三百九十一,口 三十八万八千六百六十。在京师东北一千一百里,至东都四百八十七里。

  上党 汉壶关县。隋分置上党,州所治。

  壶关 武德四年,分上党置,治于高望堡。贞观十七年,移治进流川。

  长子 汉县

   屯留 隋旧。武德五年,自霍壁移于今所。

  潞城 古邑。隋特置潞城县。

  襄垣 隋县。武德元年,于县置韩州,领襄垣、黎城、涉、铜鞮、武乡五县, 又割并州之榆社来属。三年,置甲水县,仍以榆社属榆州。六年,割沁州之铜鞮来 属。九年,省甲水县。贞观十七年,废韩州,以襄垣等五县隶潞州。

  黎城 旧刈陵县,隋改曰黎城州。

  涉 汉县。隋属韩州。州废来属。

  铜鞮 隋属韩州。武德元年,属沁州。三年,分置甲水县。五年,移治水堡。 六年,移于今所,属韩州。省甲水县。韩州废,属潞州。

  武乡 汉垣县,后魏曰沮城,移治于南亭川。改为乡县,属韩州。州废,属潞 州。则天加“武”字。神龙年,去“武”字,复为乡县。后又加“武”字。

  泽州上 隋长平郡。武德元年,改为盖州,领高平、丹川、陵川,又置盖城四 县。又于濩泽县置泽州,领濩泽、沁水、端氏三县。三年,于今理置晋城县。六年, 废建州,自高平移盖州治之。八年,移泽州治端氏。九年,省丹川、盖城。贞观元 年,废盖州,自端氏县移泽州于今治。天宝元年,改泽州为高平郡。乾元元年,复 为泽州。旧领县六,户一万六百六十,口四万六千七百三十二。天宝,户二万七千 八百二十二,口二十五万七千九十。在京师东北一千三十里,至东都六百六十七里。

  晋城 汉高都县,隋改为丹川。武德元年,移丹川于源泽水北,属盖州。二年, 于古高都城置晋城县,属建州。六年,废建州,县属盖州。九年,省丹川县。贞观 元年,废盖州,县属泽州

  端氏 汉县。武德八年,移泽州于此县。贞观元年,又移于晋城

  陵川 汉泫氏县,隋改陵川。武德初,属盖州。贞观元年,隶泽州

  阳城 隋濩泽县。武德元年,于县置泽州。八年,移州治于端氏。天宝元年, 改为阳城

  沁水 元魏置东永安县,隋改为沁水,属盖州。州废来属

  高平 汉泫氏县地。武德元年,于县置盖州,领高平、丹川、陵川、盖城四县。 贞观元年,废盖州,来属。

  沁州下 隋上党郡之沁源县。义宁元年,置义宁郡,领沁源、铜鞮、绵上,仍 分沁源置和川,凡四县。武德元年,改为沁州。二年,分沁源置招远县。三年,省 招远县。六年,以铜鞮属韩州。天宝元年,改沁州为阳城郡。乾元元年,复为沁州。 旧领县三,户三千九百五十六,口一万六千一百七。天宝,户六千三百八,口三万 四千九百六十三。在京师东北一千二十五里,去东都六百三十五里。

  沁源 汉谷远县。州所治。后魏改为沁源

  和川 义宁元年,分沁源置

  绵上 隋分介休之南界,置绵上县。

  辽州 隋太原郡之辽山县。武德三年,分并州之乐平、和顺、平城、石艾四县 置辽州,治乐平。其年,置义兴县。六年,自乐平移于辽山,仍以石艾、乐平二县 属受州,省义兴县,以废榆州之榆社、平城二县来属。八年,改辽州为箕州。先天 元年,又改为仪州。天宝元年,改为乐平郡。乾元元年,复为仪州。中和三年八月, 复为辽州。旧领县四,户四千三百六十五,口八万八千六百四十。天宝,户九千八 百八十二,口五万四千五百八十。在京师东北一千四百五十九里,至东都七百九十 七里。

  辽山 汉垣县地,魏改阳县。隋改辽山县,属并州。武德三年,属辽州。

  榆社 晋武乡县。义宁元年,分置榆社县。武德三年,于此置榆州,割并州平 城来属。仍置偃武县。六年,废榆州及偃武县,以平城、榆社属辽州

  和顺 汉沾县地。隋为和顺县。武德初,属并州,三年,改为辽州

  平城 隋县。武德初,属并州。三年,改属榆州,六年,改为辽州。

  北京太原府 隋为太原郡。武德元年,改为并州总管,领晋阳、太原、榆次、 太谷、祁、阳直、寿阳、盂、乐平、交城、石艾、文水、辽山、平城、乌河、榆社 十六县。其年,置清源县,仍以榆社属韩州。三年,废总管。其年,置汾阳;仍以 盂、寿阳二县置受州,治盂县;乐平、辽山、平城、石艾四县置辽州,治乐平;太 谷、祁二县置太州,治太谷;仍以文水属汾州。四年,又置总管,管并、介、受、 辽、太、榆、汾七州。其年,改为上总管。五年,又改代、石二总管。其年,改上 总管为大总管。六年,又改朔州总管,仍割汾州之文水来属。其年,废太州,以太 谷、祁二县来属。七年,改为大都督府。其年,置罗阴县,仍省阳直县,改汾阳为 阳曲县,又以文水属汾州。贞观元年,省乌河、罗阴二县,又以文水来属。八年, 以废受州之寿阳、盂、乐平、石艾,又割顺州之燕然,凡五县来属。督并、汾、箕、 岚四州。十四年,废燕然县。龙朔二年,进为大都督府。天授元年,置北都兼都督 府。开元十一年,又置北都,改并州为太原府。天宝元年,改北都为北京。旧领县 十四,户九万七千八百七十四,口二十万九百三十六。天宝领县十三,户十二万八 千九百五,口七十七万八千二百七十八。在京师东北一千三百六十里,至东都八百 八里。

  太原 汉晋阳县。隋文又移于州城内古晋阳城置,今州所治。

  晋阳 隋新移于州内

  太谷 隋县。武德三年,置太州。六年,州废,以太谷、祁属并州

  文水 隋县。武德三年,属汾州。六年,属并州。七年,又属汾州。贞观初, 还属并州。天授元年,改为武兴县,以天后乡里县,与太原、晋阳并为京师。神龙 元年,依旧为文水

  榆次 汉县

  盂 隋县。武德三年,置受州,领盂、寿阳二县。六年,移受州于寿阳。贞观 八年,省受州,盂复属并州

  清源 隋于古梗阳城置清源县,以水为名

  交城 隋分晋阳县置,取县西北古交城为名。初治交山,天授元年,移治郤波 村。先天二年,于故县分置灵川县,开元二年后省

  阳曲 隋阳直县。武德三年,分置汾阳县。七年,省阳直县,改汾阳为阳曲县, 仍移治阳直废县。其年,又分置罗阴县。贞观元年省。十七年,又省燕然并入。

  寿阳 隋旧县。武德三年,属受州。六年,移受州于此,领寿阳、盂二县。其 年,又割辽州之乐平、石艾二县来属。贞观八年,废受州,以所管四县隶并州

  广阳 汉上艾县,后汉改为石艾县。武德三年,属辽州。六年,属受州。八年, 州废,属并州。天宝元年,改为广阳。

  乐平 隋县。武德三年,于县置辽州。六年,移辽州治于箕州,以乐平属受州。 州废,县来属。

  祁 汉县,至隋不改。武德三年,属太州,州废来属。

  代州中都督府 隋为雁门郡。武德元年,置代州总管,管代、忻、蔚三州。代 州领雁门、繁畤、崞、五台四县。五年,废总管。六年,又置,管代、蔚、忻、朔 四州。贞观四年,又督灵州。六年,又督顺州。十二年,省顺州,以怀化县来属。 今督代、忻、蔚、朔、灵五州。高宗废怀化县。证圣元年,置武延县。天宝元年, 改为雁门郡。依旧为都督府。乾元元年,复为代州。旧领县五,户九千二百五十九, 口三万六千二百三十四。天宝,户二万一千二百八十,口十万三百五十。在京师东 北一千五百五十里,去东都一千二百二十三里。

  雁门 汉广武县,隋为雁门县

  五台 汉虑县,隋改为五台

  繁畤 汉县

  崞 汉县。东魏置廓州,又废

  唐林 证圣元年,分五台、崞县置武延县,唐隆元年,改唐林。

  蔚州 隋雁门郡之灵丘县。武德四年,平刘武周。六年,置蔚州,寄治并州阳 典县,仍置灵丘、飞狐二县。七年,寄治代州繁畤县。八年,又寄治忻州秀容之北 恆州城。贞观五年,移于今治。天宝元年,改为安边郡。至德二年九月,改为兴唐 郡。乾元元年,置蔚州。旧领县二,户九百四十二,口三千七百四十八。天宝领县 三,户五千五十二,口二万九百五十八。在京师东北一千八百一十里,去东都一千 六百四十里。

  灵丘 隋县。隋末陷贼,寄治阳曲。自此,随州寄治。贞观五年,移于今所

  飞狐 隋县,隋末陷贼,武德六年,复置,寄治于易州遂城县。贞观五年,移 治于今所

  兴唐 隋安边县。至德二年,改为兴唐。

  忻州 隋楼烦郡之秀容县。义旗初,置新兴郡,领秀容一县。武德元年,改为 忻州。四年,又置定襄县。天宝元年,改为定襄郡。乾元元年,复为忻州。旧领县 二,户四千九百八十七,口一万七千一百三十。天宝,户一万四千八百六,口八万 二千三十二。在京师东北一千三百八十里,去东都一千六十三里。

  秀容 汉汾阳县地,治郭下。隋朝自秀容故城移于此,因改为秀容县

  定襄 汉阳曲县地。后汉末,移阳曲于太原界置,乃于阳曲古城置定襄县。复 废。武德四年,分秀容县复置。

  岚州下 隋楼烦郡之岚城县。武德四年,平刘武周,置东会州,领岚城县;又 以北和州之太和县来属。其年,分岚城置合会、丰润二县,仍自故郡城移岚州于废 东会州,置岚州。旧领岢岚一县,县移旧岚州。其年,又以北管州之静乐县来属。 七年,置临津县。九年,省合会、岢岚、太和三县。贞观元年,改临津为合河。三 年,又置太和县。八年,又省。天宝元年,复为楼烦郡。乾元元年,复为岚州。旧 领县三,户二千八百四十二,口一万一千五百四十一。天宝领县四,户一万六千七 百四十八,口八万四千六。在京师东北一千二百九十五里,去东都一千一百四十四 里。

  宜芳 隋岚城县。武德四年,改为宜芳,属东会州。四年,分置丰润、合会二 县。五年,省丰润并入。六年,改属岚州。九年,省合会并入

  静乐 汉汾阳县地,有隋汾阳宫。武德四年,置管州,领静乐,又分置汾阳、 六度二县。五年,改管州为北管州。六年,省北管州及汾阳、六度二县。以静乐属 岚州

  合河 隋临泉县。武德四年,置临津县。贞观元年,改为合河

  岚谷 旧岢岚军也,在宜芳县北界。长安三年,分宜芳于岢岚旧军置岚谷县。 神龙二年,废县置军。开元十二年,复置县。

  宪州下 旧楼烦监牧也。先隶陇右节度使,至德后,属内飞龙使。旧楼烦监牧, 岚州刺史兼领。贞元十五年,杨钵为监牧使,遂专领监司,不系州司。龙纪元年, 特置宪州于楼烦监,仍置楼烦县。郡城,开元四年王毛仲筑。州新置,未记户口帐 籍。

  楼烦 龙纪元年,于监西一里置

  玄池 州东六十里置

  天池 州西南五十里置。本置于孔河馆,乾元后移于安明谷口道人堡下。

  石州 隋离石郡。武德元年,改为石州。五年,置总管府,管石、北和、北管、 东会、岚、西定六州。贞观二年,废都督府。三年,复置都督。六年,又废。天宝 元年,改为昌化郡。乾元元年,复为石州。旧领县五,户三千七百五十八,口一万 七千四百二。天宝,户一万四千二百九十四,口六万六千九百三十五。在京师东北 一千二百九十一里,至东都一千二百二十八里。

  离石 汉县。周改为昌化郡,隋复为离石,州所治

  平夷 后周析离石县置

  定胡 隋县。武德三年,置西定州。贞观二年废,分置孟门县。七年,废孟门 入定胡

  临泉 隋太和县。武德三年,置北和州,改太和县为临泉县。贞观三年,省北 和州,县属石州。方山 隋县。武德二年,置方州。三年,州废,县属石州。

  朔州 隋马邑县。武德四年,置朔州,领善阳、常宁二县。其年,省常宁县。 天宝元年,改为马邑郡。乾元元年,复改为朔州。旧领县一,户一千二百五十七, 口四千九百一十三。天宝领县二,户五千四百九十三,口二万四千五百三十三。在 京师东北一千七百七十四里,至东都一千三百四十三里。

  善阳 汉定襄地,有秦时马邑城、武周塞。后魏置桑乾郡。隋为善阳县

  马邑 秦汉旧名,久废。开元五年,分善阳县于大同军城置。

  云州 隋马邑郡之云内县界恆安镇也。武德四年,平刘武周。六年,置北恆州。 七年,州废,贞观十四年,自朔州北定襄城,移云州及定襄县置于此。永淳元年, 为贼所破,因废,乃移百姓于朔州。开元二十年,复为云州。天宝元年,改为云中 郡。乾元元年,复为云州,领县一,户七十三,口五百六十一。在京师东北一千九 百四十里,去东都一千六百四十二里。

  云中 隋云内县之恆安镇。武德六年,置北恆州。贞观十四年,自朔州北定襄 城移云州于此置,因为定襄县。今治,即后魏所都平城也。永淳元年,为贼所破, 因废云州及县。开元二十年,与州复置。仍改定襄为云中县。

  单于都护府 秦汉时云中郡城也。唐龙朔三年,置云中都护府。麟德元年,改 为单于大都护府。东南至朔州三百五十七里。振武军在城内置。天宝,户二千一百, 口一万三千。在京师东北二千三百五十里,去东都二千里。

  金河 与府同置。

  河北道

  怀州雄 隋河内郡。武德二年,于济源西南柏崖城置怀州,领大基、河阳、集 城、长泉四县。其年,于济源立西济州,于武德县立北义州,修武县东北故浊鹿城 立陟州,置总管府,管怀、西济、北义、陟四州。三年,怀州又置太行、忠义、紫 陵、谷只、温五县。四年,移怀州于今治野王城。其年,又于温县置平州,以温县 属之。又省谷只、太行、忠义、紫陵四县。后省平州,仍于隋河阳宫置盟州,领河 阳、集城、温三县。又省西济、北义、陟三州入怀州。又于获嘉县置殷州。其怀州 总管,管怀、盟、殷三州。怀州领河内、武德、轵、济源五县。八年,废盟州,省 集城入河阳县,以河阳、温二县来属。贞观元年,罢都督府,以废殷州修武、获嘉、 武陟,废邵州之王屋四县来属。仍省怀、轵二县。显庆二年,割河阳、温、济源、 王屋四县属洛州。天授元年,改为河内郡。乾元元年,复为怀州。旧领县九:河内、 武德、修武、获嘉、武陟、温、河阳、济源、王屋。户三万九十,口十二万六千九 百一十六。天宝领县五,户五万五千三百四十九,口三十一万八千一百二十六。在 京师东九百六十九里,至东都一百四十里。

  河内 汉野王县,隋为河内县。武德四年,省太行、忠义、紫陵三县并入

  武德 隋为安昌县。武德三年,改为武德

  武陟、汉怀县地,故城在今县西

  修武 汉山阳县地。修武,古名也,隋因之。武德二年,李原德以县东北浊鹿 城归顺,因置陟州及修武县。四年,贼平,改为武陟,废陟州,以修武属殷州,仍 移县治于隋故修武城。贞观元年,省殷州,修武属怀州

  获嘉 汉县名。武德四年,于县置殷州,领获嘉、武德、武陟、修武、新乡、 共城五县。贞观元年,省殷州,以获嘉、武陟、修武属怀州,新乡、共城属卫州。

  卫州望 隋汲郡,本治卫县。武德元年,改为卫州。二年,陷窦建德。四年, 贼平,仍旧领卫、清淇、汤阴三县。其年,废义州,以汲县来属。六年,以汤阴属 相州。贞观元年,州移治于汲县,又废殷州,以共城、新乡、博望三县来属。六年, 废博望县。十七年,废清淇县。其年,又以废黎州之黎阳县来属。天宝元年,改为 汲郡。乾元元年,复为卫州。旧领县五,户一万一千九百三,口四万三千六百八十 二。天宝,户四万八千五十六,口二十八万四千六百三十。在京师东一千二百二十 二里,去东都三百九十里。

  汲 汉县,隋因之。武德元年,置义州,领汲县。四年,废义州,县属卫州。 贞观元年,卫州自卫县徙治所于汲县

  新乡 隋割汲、获嘉二县地,于古新乐城置新乡县。武德初,属义州。州废, 来属殷州。州废,属卫州

  卫 汉朝歌县。纣所都朝歌城,在今县西。隋大业二年,改为卫县,仍置汲郡 于县治。贞观初,移于汲县。初属义州。州废,属卫州。十七年,省清淇县入卫县。 长安三年,又置清淇县。神龙元年,又省入卫县

  共城 汉共县,隋因之。武德元年,置共州,领共城、凡城二县。四年,废共 州,省凡城入共城县。初属殷州。贞观初,来属

  黎阳 隋黎阳县。武德二年,置黎州总管府,管殷、卫、洹、澶四州。寻陷贼。 四年,平窦建德,复置黎州,领临河、内黄、汤阴、观城、顿丘、繁阳、澶水八县。 其年,以澶水、观城、顿丘三县置澶州,又以汤阴属相州。贞观元年,省繁阳,又 以澶水来属。十七年,废黎州及澶水县,以黎阳属卫州,内黄、临河属相州。

  相州 汉魏郡也。后魏道武改为相州,隋为魏郡。武德元年,置相州总官府, 领安阳、鄴、林虑、零泉、相、临漳、洹水、尧城八县。二年,割林虑置岩州。四 年,废总管府,仍省零泉县。五年,废岩州,以林虑来属,仍省相县。六年,割卫 州之汤源来属。其年,复置总管府,管磁、洺、黎、卫、邢六州。九年,废都督府。 贞观元年,改汤源为汤阴,以废磁州之淦阳、成安二县来属。十年,复置都督,管 相、卫、黎、魏、洺、邢、贝七州。十六年,罢都督府。十七年,以废黎州之内黄、 临河来属。天宝元年,改为鄴郡。乾元元年,复为相州。旧领县九,户一万一千四 百九十,口七万四千七百六十六。天宝县十一,户十万一千一百四十二,口五十九 万一百九十六。在京师东北一千四百二十一里,至东都六百六里。

  安阳 汉侯国,故城在汤阴东。曹魏时,废安阳,并入鄴。后周移鄴,置县于 安阳故城,仍为鄴县。隋又改为安阳县,州所治。汉魏郡城,在县西北七里

  鄴 汉县,属魏郡。后魏于此置相州,东魏改为司州。周平齐,复为相州。周 大象二年,隋文辅政,相州刺史尉迟迥举兵不顺,杨坚令韦孝宽讨迥,平之,乃焚 烧鄴城,徙其居人,南迁四十五里。以安阳城为相州理所,仍为鄴县。炀帝初,于 鄴故都大慈寺置鄴县。贞观八年,始筑今治所小城

  汤阴 汉荡阴县也,并入安阳。武德四年,分安阳置汤源县,属卫州。六年, 改属相州。贞观元年,改为汤阴

  林虑 汉隆虑县。武德三年,置岩州,领林虑一县。五年,岩州废,县属相州。

  尧城 隋县

  洹水 汉长乐县地,属魏郡。周建德六年,分临漳东北界置洹水县。

  临漳 后周建德六年,分鄴县置。成安 汉斥丘县,属魏郡。后废,北齐复置, 改为成安。

  内黄 汉县名。旧属黎州,贞观十七年,改属相州。

  临河 隋分黎阳县置。贞观十七年,改属相州,废澶水县并入。

  魏州雄 汉魏郡元城县之地。后魏天平二年,分馆陶西界,于今州西北三十里 古赵城置贵乡县。后周建德七年,以赵城卑湿,东南移三十里,就孔思集寺为贵乡 县。大象二年,于县置魏州。隋改名武阳郡。武德四年,平窦建德,复为魏州。又 分置漳阴县,领贵乡、昌乐、元城、莘、武阳、临黄、观城、顿丘、繁水、魏、冠 氏、馆陶、漳阴十三县。其年,割顿丘、观城二县置澶州,又割莘、临黄、武阳三 县置莘州,又割冠氏、馆陶置毛州。魏州置总管府,管魏、黎、澶、莘、毛五州。 魏州领贵乡、昌乐、繁水、漳阴、元城、魏六县。贞观元年,罢都督府,仍省漳阴 县。其年,废莘、毛、澶三州,尽以所领县属魏州。十七年,省元城、武阳、观城 三县。十八年,省繁水县。龙朔二年,改为冀州大都督府,以冀王为都督,管冀、 贝、德、相、棣、沧、魏七州。咸亨三年,依旧为魏州,罢都督府。永昌元年,置 武圣县。圣历二年,又置元城县。天宝元年,改为魏郡。乾元元年,复为魏州。旧 领县十三,户三万四百四十,口十三万六千六百一十二。天宝领县十,户十五万一 千五百九十六,口一百一十万九千八百七十。在京师东北一千五百九十里,去东都 七百五十里。

  贵乡 后魏分馆陶西界,置贵乡县于赵城。周建德七年,自赵城东南移三十里, 以孔思集寺为县廨。大象二年,于县置魏州。武德八年,移县入罗城内。开元二十 八年,刺史卢晖移于罗城西百步。大历四年,又移于河南岸置

  元城 隋县,治古殷城。贞观十七年,并入贵乡。圣历二年,又分贵乡、莘县 置,治王莽城。开元十三年,移治州郭下。古殷城,在朝城东北十二里

  魏 汉旧县,在今县南。天宝三年,移于今所

  馆陶 汉县,隋因之。武德五年,置毛州,割魏州之馆陶、冠氏、堂邑,贝州 之临清、清水。又分置沙丘县。贞观元年,废毛州,省沙丘、清水二县,以堂邑属 博州,临清属贝州,馆陶、冠氏属魏州

  冠氏 春秋邑名。隋分馆陶县东界置。武德四年,属毛州。州废来属

  莘 汉阳平县地,隋置新州。武德五年,改为莘州,领莘、临黄、武阳、武水 四县。贞观元年,废莘州,以莘、临黄、武阳属魏州,武水属博州

  临黄 汉观县地,隋为临黄县。武德四年,属莘州。州废来属

  朝城 隋武阳县。贞观十七年,废武阳入临黄、莘二县。开元七年复置,改为 朝城

  昌乐 晋置,属阳平郡。后魏置昌州,今县西古城是也。隋废昌乐县入繁水。 武德五年复置,隶魏州。今治所,武德六年筑也。

  澶州 汉顿丘县,属东郡。今县北古阴安城是也。武德四年,分魏州之顿丘、 观城置澶州,领顿丘、观城,又特置澶水县。贞观元年,废澶州,以澶水属黎州, 顿丘、观城属魏州。大历七年正月敕,又于顿丘县置澶州,领顿丘、清丰、观城、 临黄四县。州新置,元未计户口帐籍。在京师东北一千四百八十五里,至东都六百 八十五里。

  顿丘 汉县,属东郡,后移治所于阴安城,隋属魏郡,今县地北阴安城是也

  清丰 大历七年,割顿丘、昌乐二县界四乡置。以县界有孝子张清丰门阙,魏 州田承嗣请为县名

  观城 隋县。唐初,属澶州。州废,亦省观城。大历七年,割昌乐、临黄二县 四乡,置县于旧观城店

  临黄 隋旧县。武德四年,属莘州。州废,属魏州。大历七年,置澶州,割之 来属。

  博州上 隋武阳郡之聊城县。武德四年,平窦建德,置博州,领聊城、武水、 堂邑、茌平,仍置莘亭、灵泉、清平、博平、高唐凡九县。五年,省莘亭、灵泉二 县。贞观元年,省茌平县。天宝元年,改为博平郡。乾元元年,复为博州。旧领县 六,户七千立方百八十二,口三万七千三百九十四。天宝,户五万二千六百三十一, 口四十万八千二百五十二。在京师东北一千七百一里。至东都九百四十七里。

  聊城 汉县。治郭下。武德四年,分置茌平县。贞观元年,省入聊城

  博平 汉县。隋因之。武德四年,分置灵县。五年省,并入博平。贞观十七年, 省博平入聊城。天授二年,析聊城复置

  武水 汉阳平县地,属东郡。隋改为清邑,又分清邑置武水县。武德四年,属 莘州。贞观元年,属博州

  清平 汉贝丘县。隋改为清平,属博州

  堂邑 汉县。后魏废。隋分清阳县复置。初属毛州,州废,属博州

  高唐 隋县。长寿二年,改为崇武。神龙元年,复为高唐。

  贝州 隋为清河郡。武德四年,平窦建德,置贝州,领清河、武城、漳南、历 亭、清阳、鄃、夏津七县。六年,移治所于历亭。八年,还于旧治。九年,以废宗 州之宗城、经城来属,又以废毛州之临清来属。天宝元年,改为清河郡。乾元元年, 复为贝州。旧领县九,户一万七千七百一十九,口九万七十九。天宝,户十一万一 十五,口八十三万四千七大量五十七。在京师东北一千七百八十二里,至东都九百 九十三里。

  清阳 武德四年,分置夏津县。九年,复省。旧治甘陵城。永昌元年,移治于 孔桥。开元二十三年,移就州治

  清河 汉县,后汉恆帝改为甘陵,后省。隋复分置清河县,在郭下

  武城 汉曰东武城。旧治古夏城。调露元年,移于今治

  宗城 隋旧。武德四年,置宗州,领宗城、府城、南宫、斌强四县。九年,废 宗州及府城、斌强二县,以经城、宗城属贝州,南宫属冀州

  临清 汉清泉县,后魏改为临清。武德四年,属毛州。州废,属贝州

  经城 汉县。武德四年,属宗州。州废来属

  漳南 汉东阳县,后魏省。隋分枣强、清平二县地,复置于古东阳城,仍改为 漳南县

  历亭 汉东阳地。隋分鄃县置历亭县

  夏津 旧鄃县。天宝元年,改为夏津。

  洺州望 隋武安郡。武德元年,改为洺州,领永年、洺水、平恩、清漳四县。 二年,陷窦建德。四年,建德平,立山东道大行台,又立曲周、鸡泽二县。五年, 罢行台,置洺州大总管府,管洺、卫、岩、相、磁、邢、赵八州。六年,罢总管府。 以磁州之武安、临洺、肥乡三县来属。贞观元年,又以废磁州之邯郸来属。天宝元 年,改为广平郡。乾元元年,复为洺州。永泰之后,复以武安、邯郸属磁州。会昌 元年,省清漳、洺水二县入肥乡、平恩、曲周等县。旧领县七,户二万二千九百三 十三,口十万一千三十。天宝领县十,户九万一千六百六十六,口六十八万三千二 百八十。省清漳、洺水。今领县六。在京师东北一千五百八十五里,至东都八百五 十七里。

  永年 州所治。本汉曲梁县,属广平郡。改广平为永年

  平恩 汉县。隋自斥漳城移于平恩故城置

  临洺 汉易阳县,隋改为临洺。武德元年,置紫州,领临洺、武安、肥乡、邯 郸等县。四年,罢紫州,临洺属磁州。五年,改属洺州

  鸡泽 汉广平县地。武德四年,置鸡泽县

  肥乡 汉邯沟县地。曹魏立肥乡县,属广平郡。会昌三年,省清漳县入

  曲周 隋废县。武德四年,复置。会昌三年,省洺水县入。

  磁州 隋魏郡之淦阳县。武德元年,置磁州,领淦阳、临水、成安三县。四年, 割洺州之临洺、武安、邯郸、肥乡来属。六年,置磁州总管府,领磁、邢、洺、黎、 相、卫六州。其年,废总管府。以临洺、武安、肥乡三县属洺州,磁州领滏阳、成 安、邯郸三县。贞观元年,废磁州,滏阳、成安属相州,以邯郸属洺州。永泰元年 六月,昭义节度使薛嵩请于淦阳复置磁州,领滏阳、武安、昭义、邯郸四县。州新 置,未计户口帐籍。在京师东北一千四百八十五里,至东都六百六十五里。

  滏阳 汉武安县地。隋置滏阳县,州所治

  邯郸 汉县,属广平郡。隋属磁州。州废,属洺州。永泰初,复置磁州,来属。

  武安 汉县。隋复置,隶磁州。

  昭义 永泰元年,廉察使薛嵩特置于滏口之右故临水县城。

  邢州上 隋襄国郡。武德元年,改为邢州总管府,管邢、温、和、封、蓬、东 龙六州。邢州领龙岗、尧山、内丘三县。四年,平窦建德,罢总管府。割内丘属赵 州,仍省和、温、封三州,以其所领南和、沙河、平县三县来属。又立任县。五年, 割赵州之内丘、柏仁来属。天宝元年,改为钜鹿郡。乾元元年,复为邢州。旧领县 九,户二万一千九百八十五,,口九万九百六十。天宝,户七万一百八十九,口三 十八万二千七百九十八。在京师东北一千六百五十五里,至东都八百五十七里。

  龙冈 汉襄国县,隋改为龙冈,州所治也

  沙河 隋分龙冈县置。武德元年,置温州。四年,州废,属邢州

  南和 汉县,后周置南和郡,隋废州为县。武德元年,置和州。四年州废,县 属邢州

  钜鹿 隋于汉南涘故城置钜鹿县。武德元年,置起州并白起县。四年,废起州, 钜鹿属赵州。仍省白起,并入钜鹿。贞观元年,属邢州。旧治东府亭城。嗣圣元年, 移于今所。

  平乡 汉钜鹿郡,故郡城在今县北十一里。古钜鹿城,即今治也。隋改平乡县。

  任 汉南 地。晋置任县,后废。武德四年,复置。旧治苑乡城。

  尧山 汉柏仁县,至隋不改。武德元年,置东龙州,领柏仁县。四年,平窦建 德,县属赵州。贞观初,属邢州。天宝元年,改为尧山。

  内丘 汉中丘县。隋改为内丘县,属赵州。贞观初,还属邢州。

  赵州 汉平棘县,故城在今县南。后魏于昭庆县置殷州,齐改为赵州。隋废, 寻复置赵郡于平棘县。武德元年,张志昂以郡归国,改为赵州,领平棘、高邑、赞 皇、元氏、廮陶、栾城、大陆、柏乡、房子、禋城、鼓城十二县,其年,以禋城属 廉州,以鼓城属深州。四年,改大陆为象城。天宝元年,改为赵郡。乾元元年,复 为赵州。旧领县九,户二万一千四百二十七,口八万五千九百九十二。天宝,户六 万三千四百五十四,口三十九万五千二百三十八。去京师东北一千八百四十三里, 至东都一千三十三里。

  平棘 汉平棘县,属常山郡。隋自象城移赵州治所于县置。

  宁晋 汉杨氏县,属钜鹿郡。今治即杨氏城也。后改为廮陶,元魏改为瘿遥, 隋复为陶。天宝元年,改为宁晋。

  昭庆 汉广阿县,属钜鹿郡。后魏置殷州,北齐改为赵州。隋改广阿为大陆。 武德四年,改为象城。天宝元年,改为昭庆,以有建初、启运二陵故也。

  柏乡 汉县,属钜鹿郡,故城在今县西南十七里。后废。隋于今治彭水之阳, 复置。

  高邑 汉鄗县,属常山郡。世祖更名高邑,晋代不改。

  临城 汉房子县,属常山郡。天宝元年,改为临城。

  赞皇 古无其名,隋置,取赞皇山为名。

  元氏 汉常山郡所治,故城在今县西。

  镇州 秦东垣县。汉高改名真定,置恆山郡,又为真定国。历代为常山郡。治 元氏,后魏道武登常山郡,北望安乐垒美之,遂移郡治于安乐城,今州城是也。周、 隋改为恆州,后废。义旗初,复置恆州,领真定、石邑、行唐、九门、滋阳五县, 州治石邑。武德元年,陷窦建德。四年,贼平,徙治所于真定,省滋阳县,又割廉 州之禋城来属。天宝元年,改为常山郡。乾元元年,复为恆州。兴元元年,升为都 督府。元和十五年,改为镇州。旧领县六,户二万六千一百一十三,口五万四千五 百四十三。天宝领县九,户五万四千六百三十三,口三十四万二千二百三十四。今 领县十一。在京师东北一千七百六十里,至东都一千一百三十六里。

  真定 隋属高阳郡。武德四年,自石邑移恆州于县为治所。载初元年,改为中 山县。神龙元年,复为真定县。

  禋城 汉县。唐初,置钜鹿郡,领禋城、桓肆、新丰、宜安四县。武德元年, 改为廉州。其年,陷窦建德。四年,贼平,复置廉州,领禋城、鼓城、毋极四县。 省桓肆、、新丰、宜安,并入禋城。贞观元年,废廉州,以鹿城属深州,鼓城、毋 极属定州,禋城属恆州。

  石邑 汉县,属常山郡。

  九门 汉县,属常山郡。至隋不改。国初置九门郡,领九门、新市、信义三县。 武德元年,改为观州。五年,州废,省信义、新市二县。以九门隶恆州。

  灵寿 汉县,属常山郡。义宁元年,置燕州。武德四年,州废,县属井州。七 年州废,属恆州。

  行唐 汉南行唐县,属常山郡。武德四年,置王城县,属常山郡。武德五年, 省滋阳县并入。长寿二年,改为章武。神龙元年,复为行唐。

  井陉 汉县,属常山郡。义宁元年,置井陉郡,并苇泽县。武德元年,改为井 州。四年,又以废岳州之房山、蒲吾二县,恆州之鹿泉来属。五年,又以恆州之灵 寿来属。贞观元年,废蒲吾、苇泽二县入井陉。十七年,废井州,以井陉等三县属 恆州。

  获鹿 汉石邑县地。隋置鹿泉县,属井州。贞观十七年,来属。至德元年,改 为获鹿。

  平山 汉蒲吾县,属常山郡。隋改为房山县。义宁元年,置房山郡。武德元年, 置岳州,领房山一县。四年,废岳州,房山属恆州。至德元年,改为平山县,仍以 恆州为平山郡。

  鼓城 汉临平、下曲阳两县之地,属钜鹿郡。隋分禋城于下曲阳故城东五里置 昔阳县,寻改为鼓城。武德四年,属廉州。州废,属定州。大历三年,割属恆州。

  栾城 汉关县,属常山郡。后魏于关县古城置栾城县,属赵州。大历三年,割 属恆州。

  冀州上 隋信都郡。武德四年,改为冀州,领信都、衡水、武邑、枣强、南宫、 堂阳、下博、武强八县。六年,置总管府,移治所于下博,管冀、贝、深、宗四州。 贞观元年,废都督府,移州治于信都。又以下博、武强二县属深州。十七年,以废 深州之下博、武强、鹿城,废观州之阜城来属。龙朔二年,改为魏州都督府。咸亨 三年,复旧。先天二年,割下博、武强、鹿城三县属深州。开元二年,复以下博、 武强还冀州。天宝元年,改为信都。乾元元年,复为冀州。旧领县六:信都、南宫、 堂阳、枣强、武邑、衡水。户一万六千二十三,口七万二千七百三十三。天宝领县 九,户一十万三千八百八十五,口八十三万五百二十。在京师东北一千九百七十八 里,至东都一千一百里。

  信都 汉信都国城,今州所治也。后汉改为乐成国,又改安平国。魏、晋后为 冀州所治

  南宫 汉县,属信都国,至隋不改。武德四年,属宗州。贞观元年,属冀州

  堂阳 汉县,属钜鹿郡。隋旧属冀州

  枣强 汉县,属清河郡。隋旧也

  武邑 汉县,属信都国。隋旧。武德四年,分置昌亭县。贞观初省

  衡水 古无此名,隋开皇十七年,河北大使郎蔚之分信都北界、武邑西界、下 博南界、置衡水县,特筑此城

  阜城 汉县,属渤海郡。隋属冀州。故城在今县东二十里,今城隋筑

  蓚 汉县,属渤海郡。隋旧隶观州。州废,属德州。故城在今县南十里。贞观 元年,分置观津县,寻省。永泰后,属冀州。

  深州 武德四年,平窦建德,于河间郡之饶阳县置深州,领安平、饶阳、芜蒌 三县。初治安平,其年,移治饶阳。贞观元年,割故廉州之鹿城,冀州之武强、下 博来属。省芜蒌县。十七年,废深州,以饶阳属瀛州,安平属定州,鹿城、下博、 武强属冀州。先天二年,复割饶阳、安平、鹿城置深州,仍分置陆泽县。天宝元年, 改深州为饶阳郡。乾元元年,复为深州。旧领县五,户二万一百五十六,口八万七 千。天宝,县四,户万八千八百二十五,口三十四万六千四百七十二。在京师东北 二千一十三里,至东都一千二百五十里。

  陆泽、先天二年,分饶阳、鹿城界置陆泽县于古鄡城。鄡,汉县,属钜鹿郡

  饶阳 汉县,属涿郡。武德四年,分置芜蒌县,贞观元年省。十七年,割属瀛 州。先天二年,迁深州。武德初,为深州所治

  束鹿 汉安定侯国,今县西七里故城是也。周、齐为安定县,隋改为鹿城。唐 至德元年,改为束鹿

  下博 汉县,属信都国。隋旧。武德四年,属冀州。贞观元年,改属深州。十 七年,属冀州。先天二年,还深州

  安平 汉县,属涿郡。武德初,置深州,以县属。十七年,州废,属定州。先 天二年,来属

  武强 汉武隧县,属河间国。晋改为武强。武德四年,属冀州。贞观元年,属 深州

  博野 汉蠡吾县,属涿郡。后汉分置博陵县,后魏改为博野。武德五年,置蠡 州,领博野、清苑,割定州之义丰三县。八年,州废,三县各还本属。九年,复立 蠡州,领博野、清苑二县。贞观元年,废蠡州,博野、清苑属瀛州。永泰中,属深 州

  乐寿 汉乐成县,属河间国。城在今县东南十六里。后魏移县东北,近古乐寿 亭,因改为乐寿。隋属河间郡。永泰中,割属深州。

  沧州上 汉渤海郡,隋因之。武德元年,改为沧州,领清池、饶安、无棣三县, 治清池。其年,移治饶安。四年,平窦建德,分饶安置鬲津县。五年,以清池属东 盐州。六年,以观州胡苏县来属,州仍徙治之。其年,又省棣州,以滴河、厌次、 阳信、乐陵四县来属。贞观元年,以瀛州之景城,废景州之长芦、南皮、鲁城三县, 废东盐州之盐山、清池二县,并来属。又以滴河、厌次二县属德州,以胡苏属观州, 仍移治于清池。又省鬲津入乐陵,省无棣入阳信。八年,复置无棣县。十七年,以 废观州之弓高、东光、胡苏来属。割阳信属棣州。天宝元年,改为景城郡。乾元元 年,复为沧州。旧领县十,户二万五十二,口九万五千七百九十六。天宝领县十一, 户十二万四千二十四,口八十二万五千七百五。在京师东北二千二百一十八里,去 东都一千三百八十二里。

  清池 汉浮阳县,渤海郡所治。隋改为清池县,治郭下。武德四年,属景州。 五年,改属东盐州。贞观元年,改属沧州

  盐山 汉高城,古县在南。隋改为盐山。武德四年,置东盐州,领县一。五年, 又割景州之清池来属,仍置浮水县。贞观元年,省东盐州及浮水县,以清池属沧州

  南皮 汉县,属渤海郡。至隋不改。武德四年,属景州。贞观元年,改属沧州。

  长芦 汉参户县,属渤海郡。后周改为长芦。武德四年,割沧州之清池、南皮 二县,瀛州之鲁城、平舒、长芦三县,于此置景州。其年,陷刘黑闼。五年,贼平, 置景州总管府,管沧、瀛、东盐、景四州。又分清池县属东盐州。贞观元年,废景 州,以平舒属瀛州,南皮、鲁城、长芦三县属沧州。旧治永济河西,开元十六年, 移于今治。

  乐陵 汉旧县,属平原郡。隋不改。武德四年,属棣州。六年,省棣州,以县 属沧州。

  饶安 汉千童县,属渤海郡。后汉改为饶安,隋因之。武德元年,移治故千童 城,仍移州治于此。六年,州移治胡苏。贞观十二年,移县治故浮水城。

  无棣 汉阳信县,属渤海郡。改为无棣。贞观元年,并入阳信。八年,复置。 大和二年,属棣州,又复还沧州。

  临津 汉东光县地。隋于故胡苏亭置胡苏县。武德四年,属观州。贞观十七年, 属沧州。天宝元年,改为临津。

  乾符 隋鲁城县。武德四年,属景州。贞观元年,改属沧州。乾符年,改为乾 符。

  景州 汉鬲县地,属平原郡。隋置弓高县,属渤海郡。武德四年,于县置观州, 领弓高、蓚、阜城、东光、安陵、胡苏、观津七县。六年,以胡苏属沧州。贞观元 年,省观津县,复以胡苏来属。十七年,废观州,以东光、胡苏属沧州,蓚县、安 陵属德州,阜城属冀州。贞观二年,又于弓高县置景州,又以弓高、东光、胡苏来 属。长庆元年,废景州,四县亦还本属。二年,复于弓高置景州。大和四年废,县 属沧州。景福元年,复于弓高置景州,管东光、安陵三县。天祐五年,移州治于东 光县。领县六,户一万一千三,口五万七千五百三十二。在京师东北二千九百里, 至东都一千三百里。

  弓高 汉鬲县,属平原郡。隋置弓高县,后于县治置观州、景州。兴替不常, 事在《州说》中

  东光 汉县,属渤海郡。历代不改

  安陵 隋宣府镇。武德四年,置安陵县,属观州。贞观十七年,废观州,改属 德州。永徽二年,移治白社桥。景福元年,改属景州。

  德州 汉平原郡。隋置德州,又为平原郡。武德四年,平窦建德后,置德州, 领安德、般、平原、长河、将陵、平昌六县。其年,置总管府,管博、德、棣、观 四州。贞观元年,废都督府,割沧州之滴河、厌次来属。十七年,废般县,以滴河、 厌次二县属棣州。又以废观州之蓚县、安陵来属。天宝元年,改为平原郡。乾元元 年,复为德州。旧领县八,户一万一百三十五,口五万二千一百四十一。天宝领县 七,户八万三千三百一十一,口六十五万九千八百五十五。至京师一千九百八十二 里,去东都一千一百三十八里。

  安德 汉县,属平原郡。今州治,至隋不改

  平原 汉旧平源郡所治,故城在今县西南二十五里。今县治城,北齐所筑

  长河 汉广川县,属信都国,后废。隋于旧广川县东八十里置新县,今治是也。 寻改为长河县,为水所坏。元和四年十月,移就白桥,于水济河西岸置县,东去故 城十三里。十年,又置河东小胡城

  将陵 汉安德县。隋分安德于将陵故城置此县

  平昌 汉县,属平原郡。故城在今县东三十里。大和二年,割属齐州,又还德 州。

  定州上 后汉中山国。后魏置安州,寻改为定州。隋改博陵郡,又复为高阳郡。 武德四年,平窦建德,复置定州,领安喜、义丰、北平、深泽、毋极、唐昌、新乐、 恆阳、唐、望都等十县。其年,置总管府,领定、恆、井、满、廉五州。六年,昇 为大总管府,管定、洺、相、磁、黎、冀、深、蠡、沧、瀛、魏、贝、景、博、赵、 宗、观、廉、井、邢、栾、德、卫、满、幽、易、燕、檀、平、营等三十二州。七 年,改为都督府,管定、恆、满、井、赵、廉、栾、蠡等八州。贞观元年,以废廉 州之鼓城来属。五年,废都督府。十七年,以废深州之安平来属。先天二年,以安 平还深州。天宝元年,改为博陵郡。乾元元年,复为定州。大历三年,以鼓城隶恆 州,曲阳隶洹州。九年,废洹州,曲阳复来属。贞观十三年,复为大都督府,十四 年废,依旧为上州。旧领县十一,户二万五千六百三十七,口八万六千八百六十九。 天宝,户七万八千九十,口四十九万六千六百七十六。在京师东北二千九百六里, 至东都一千二百里。

  安喜 汉卢奴县,属中山国。慕容垂改为不连,北齐改为安喜,隋改为鲜虞县。 武德四年,复为安喜,州所治也

  义丰 汉安国县,属中山国。隋自皇阝城移于郑德堡置,今县治。后仍改为义 丰。万岁通天二年,契丹攻之不下,则天改为立节县。神龙中,复旧名

  北平 汉县,属中山国。万岁通天二年,契丹攻之不下,乃改为徇忠县。神龙 元年,复旧名

  望都 武德四年,分安喜、北平二县置。初治安险故城,贞观八年,移于今治。

  安险 汉县,属中山国。

  曲阳 汉上曲阳县,属常山郡。隋改为恆阳。大历三年,属洹州。九年,复来 属。元和十五年,改为曲阳。

  陉邑 汉苦陉县,属中山国。章帝改为汉昌,曹魏改为魏昌,隋改为隋昌。武 德四年,改为唐昌。天宝元年,改为陉邑。

  唐 汉县,属中山国。旧治古公城,圣历元年,移于今所。新乐 古鲜虞子国。 汉新市县,属中山郡。隋改为新乐。

  祁州中 景福二年,定州节度使王处存奏请于本部无极县置祁州。州新置,未 计户口帐籍。在京师东北二千二百一十里,至东都一千三百二十里。

  无极 汉县,属中山国。“无”本作“毋”字。,武德四年,属廉州。贞观元 年,属定州。万岁通天二年,改“毋”字为“无”

  深泽 汉县,属中山国。至隋不改。属定州。隋徙治滹沱北,本县治也,隋末 陷城。武德四年,复立县。景福二年,割属祁州。

  易州中 隋上谷郡。武德四年,讨平窦建德,改为易州,领易、涞水、永乐、 遂城、乃五县。五年,割乃县置北义州。州废,以乃来属。开元二十三年,分置五 回、楼亭、板城三县。天宝元年,改为上谷郡,复隋旧名。乾元元年,复为易州。 旧领县五,户一万二千八百二十,口六万三千四百五十七。天宝领县八,户四万四 千二百三十,口二十五万八千七百七十九。今领县六。在京师东北二千三百三十四 里,至东都一千四百六十三里。

  易 汉故安县,属涿郡。隋为易县

  容城 汉县,属涿郡。改为乃县。武德五年,置北义州,领乃,又割幽州之固 安、归义属之。贞观元年,废北义州,三县各还本属,圣历二年,契丹入寇,固守 得全,因改名全忠县。天宝元年,改为容城

  遂城 汉北新城县,属中山国。后魏改为新昌,隋末为遂城

  涞水 汉乃县,属涿郡。隋属上谷郡

  满城 汉北平县地,后魏置永乐县,隋不改。天宝元年,改为满城。五回开元 二十三年,剌史卢晖奏分易县置城于五回山下,因名之。二十四年,迁于五公城。 晖又奏置楼亭、板城二县。天宝后废。

  瀛州上 隋河间郡。武德四年,讨平窦建德,改为瀛州,领河间、乐寿、景城、 文安、束城、丰利六县,五年,又置武垣、任丘二县。贞观元年,省丰利入文安, 省武垣入河间,割蒲州之高阳、鄚,故景州之平舒,故蠡州之博野、清苑五县来。 又以景城属沧州。景云二年,割鄚、任丘、文安、清苑四县属靺州。天宝元年,改 为河间郡。乾元元年,复为瀛州。旧领县十:河间、高阳、乐寿、博野、清苑、靺、 任丘、文安、平舒、束城。景云二年,分靺、文安、任丘、清苑置靺州。大历后, 割博野、乐寿隶深州。旧户三万五千六百五,口十六万四千。天宝领县六,户九万 八千一十八,口六十六万三千一百七十一。今领县五。在京师东北二千二百里,至 东都一千三百二里。

  河间 汉州乡县地,属涿郡。隋为河间县

  高阳 汉县,属涿郡。隋旧。武德四年,于县置蒲州,领高阳、博野、清苑三 县,属蠡州。八年,二县又割属蒲州。九年,复隶蠡州。贞观元年,废蒲州,以靺、 高阳二县属瀛州

  平舒 汉东平舒县,属渤海郡。后去“东”字,隋不改。武德四年,属景州, 贞观元年,属瀛州

  束城 汉束州县,属渤海郡。隋曰束城,属河间郡

  景城 汉县,属渤海郡。武德四年,属瀛州。贞观元年,属沧州。大中后,割 属瀛州。

  莫州上 本瀛州之鄚县。景云二年,于县置鄚州,割瀛州之鄚、任丘、文安、 清苑,幽州之归义等五县属之。其年,归义复还幽州。开元十三年,以“鄚”字类 “郑”字,改为莫。天宝元年,改为文安郡。乾元元年,复为莫州。管县六:莫、 文安、任丘、清苑、长丰、唐兴。天宝领县六,户五万三千四百九十三,口三十三 万九千九百七十二。去京师二千三百一十里,至东都一千四百三十里。

  莫 汉县,属涿郡,至隋不改。武德四年,属蒲州。贞观元年,改属瀛州。景 云二年,割属莫州

  清苑 汉乐乡县,属信都国。隋为清苑。武德四年,属蒲州,贞观元年,改属 瀛州。景云二年,属莫州

  文安 汉县,属渤海郡,至隋不改,故城在今县东北。旧属瀛州,景云二年来 属

  任丘 隋县,后废,武德五年,分莫县复置

  长丰 开元十九年,分文安、任丘二县置

  唐兴 如意元年,分河间县置武昌县,属瀛州。长安四年,改属易州。其年, 还隶瀛州。神龙元年,改为唐兴县。景云二年,改属莫州。

  幽州大都督府 隋为涿郡。武德元年,改为幽州总管府,管幽、易、平、檀、 燕、北燕、营、辽等八州。幽州领蓟、良乡、潞、涿、固安、雍奴、安次、昌平等 八县。二年,又分潞县置玄州,领一县,隶总管。四年,窦建德平,固安县属北义 州。六年,改总管为大总管,管三十九州。七年,改为大都督府,又改涿县为范阳。 九年,改大都督为都督。幽、易、景、瀛、东盐、沧、蒲、蠡、北义、燕、营、辽、 平、檀、玄、北燕等十七州。贞观元年,废玄州,以渔阳、潞二县来属。又废北义 州,以固安来属。八年,又置归义县。都督幽、易、燕、北燕、平、檀六州。乾封 三年,置无终县。如意元年,分置武隆县。景龙三年,分置三河县。开元十三年, 升为大都督府。十八年,割渔阳、玉田、三河置蓟州。天宝元年,改范阳郡。属范 阳、上谷、妫川、密云、归德、渔阳、顺义、归化八郡。乾元元年,复为幽州。旧 领县十:蓟、潞、雍奴、渔阳、良乡、固安、昌平、范阳、归义也。户二万一千六 百九十八,口十万二千七十九。天宝,县十,户六万七千二百四十二,口十七万一 千三百一十二。今领县九。在京师东北二千五百二十里,至东都一千六百里。

  蓟 州所治。古之燕国都。汉为蓟县,属广阳国。晋置幽州,慕容隽称燕,皆 治于此。自晋至隋,幽州刺史皆以蓟为治所

  幽都 管郭下西界,与蓟分理。建中二年,取罗城内废燕州廨署,置幽都县, 在府北一里。

  广平 天宝元年,分蓟县置。三载复废。至德后,复分置

  潞 后汉县,属渔阳郡,隋不改。武德二年,于县置玄州,仍置临泃县。玄州 领潞、临泃、渔阳、无终四县。贞观元年,废玄州,省临泃、无终二县,以潞、渔 阳属幽州

  武清 后汉雍奴县,属渔阳郡。历代不改。天宝元年,改为会昌县。天宝元年, 改为永清

  永清 如意元年,分安次县置武隆县。景云元年,改为武清

  安次 汉县,属渤海郡,至隋不改。隋属幽州

  良乡 汉县,属涿郡,至隋不改

  昌平 后汉县,属广阳国,故城在今县东南。隋属涿郡。

  涿州 本幽州之范阳县。大历四年,幽州节度使硃希彩奏请于范阳县置涿州, 仍割幽州之范阳、归义、固安三县以隶涿,属幽州都督。州新置,未计户口帐籍。 至京师二千四百里,至东都一千四百八十里。

  范阳 汉涿郡之涿县也,郡所治。曹魏文帝改为范阳郡。晋为范阳国,后魏为 范阳郡,隋为涿县。武德七年,改为范阳县。大历四年,复于县置涿州

  新昌 汉县名,后废。大历四年,复析固安县置

  归义 治易县地,属涿郡。北齐省入鄚县。武德五年,于县置北义州。贞观元 年,与州同省。八年,复置,改属幽州。分置涿州,又来属

  固安 汉县,属涿郡。武德四年,属北义州,移治章信城。贞观元年,省义州, 以县属幽州,乃移于今治。今治城,汉方城县地,属广阳国

  新城 大历四年,析置。

  蓟州 开元十八年,分幽州之三县置蓟州。天宝元年,改为渔阳郡。乾元元年, 复为蓟州。天宝领县三,户五千三百一十七,口二万八千五百二十一。至京师二千 八百二十三里,至东都一千二十三里。

  渔阳 后汉县。属渔阳国。秦右北平郡所治也。隋为渔阳县。武德元年,属幽 州。二年,改属玄州,又分置无终县。贞观元年,属幽州,省无终。神龙元年,改 属营州。开元四年,还属幽州。十八年于县置蓟州,乃隶之

  三河 开元四年,分潞县置,属幽州。十八年,改隶蓟州

  玉田 汉无终县,属右北平郡。乾封二年,于废无终县置,名无终,属幽州。 万岁通天二年,改为玉田县。神龙元年,割属营州。开元四年,还属幽州。八年, 又割属营州。十一年,又属蓟州。

  檀州 后汉亻虒奚县,属渔阳郡。隋置安乐郡,分幽州燕乐、密云二县隶之。 武德元年,改为檀州。天宝元年,改为密云郡。乾元元年,复为檀州。旧领县二, 户一千七百三十七,口六千四百六十八。天宝,户六千六十四,口三万二百四十六。 在京师东北二千六百五十七里,至东都一千八百四十四里。

  密云 隋县。州所治

  燕乐 隋县。后魏于县置广阳郡。后废。旧治白檀故城,长寿二年,移治新城。 即今治也。

  妫州 隋涿郡之怀戎县。武德七年,讨平高开道,置北燕州,复北齐旧名。贞 观八年,改名妫州,取妫水为名。长安二年,移治旧清夷军城。天宝元年,改名妫 川郡。乾元元年,复为妫州。旧领县一,户四百七十六,口二千四百九十。天宝, 户二千二百六十三,口一万一千五百八十四。在京师东北二千八百四十二里,至东 都一千九百一十里。

  怀戎 后汉潘县,属上谷郡。北齐改为怀戎。妫水经其中,州所治也

  妫川 天宝后析怀戎县置,今所。

  平州 隋为北平郡。武德二年,改为平州,领临渝、肥如二县。其年,自临渝 移治肥如,改为卢龙县,更置抚宁县。七年,省临渝、抚宁二县。天宝元年,改为 北平郡。乾元元年,复为平州。旧领县一,户六百三,口二千五百四十二。天宝领 县三,户三千一百一十三,口二万五千八十六。在京师东北二千六百五十里,至东 都一千九百里。

  卢龙 后汉肥如县,属辽西郡,至隋不改。武德二年,改为卢龙县,复开皇旧 名

  石城 汉县,属右北平。贞观十五年,于故临渝县城置临渝。万岁通天二年, 改为石城,取旧名

  马城 开元二十八年,分卢龙县置。

  顺州下 贞观六年置,寄治营州南五柳城。天宝元年,改为顺义郡。乾元元年, 复为顺州。旧领县一,户八十一,口二百一十九。天宝,户一千六十四,口五千一 百五十七。

  宾义 郡所理,在幽州城内。

  归顺州 开元四年置,为契丹松漠府弹汗州部落。天宝元年,改为归化郡。乾 元元年,复为归顺州。天宝领县一,户一千三十七,口四千四百六十九。在京师二 千六百里,至东都一千七百一十里。

  怀柔 州所理也。

  营州上都督府 隋柳城郡。武德元年,改为营州总管府,领辽、燕二州,领柳 城一县。七年,改为都督府,管营、辽二州,贞观二年,又督昌州。三年,又督师、 崇二州。六年,又督顺州。十年,又督慎州。今督七州。万岁通天二年,为契丹李 万荣所陷。神龙元年,移府于幽州界置,仍领渔阳、玉田二县。开元四年,复移还 柳城。八年,又往就渔阳。十一年,又还柳城旧治。天宝元年,改为柳城郡。乾元 元年,复为营州。旧领县一,户一千三十一,口四千七百三十二。天宝,户九百九 十七,口三千七百八十九。在京师东北三千五百八十九里,至东都二千九百一十里。

  柳城 汉县,属辽西郡。室韦、靺鞨诸部,并在东北。远者六千里,近者二千 里。西北与奚接界,北与契丹接界。

  燕州 隋辽西郡,寄治于营州。武德元年,改为燕州总管府,领辽西、泸河、 怀远三县。其年,废泸河县。六年,自营州南迁,寄治于幽州城内。贞观元年,废 都督府,仍省怀远县。开元二十五年,移治所于幽州北桃谷山。天宝元年,改为归 德郡。乾元元年,复为燕州。旧领县一,无实土户。所领户出粟皆靺鞨别种,户五 百。天宝,户二千四十五,口一万一千六百三。两京道里,与幽州同。

  辽西 州所治县也。

  威州 武德二年,置辽州总管,自燕支城徙寄治营州城内。七年,废总管府。 贞观元年,改为威州,隶幽州大都督。所领户,契丹内稽部落。旧领县一,户七百 二十九,口四千二百二十二。天宝,户六百一十一,口一千八百六十九。两京道里, 与涿州同。

  威化 后契丹陷营州乃南迁,寄治于良乡县石窟堡,为威化县,州治也。

  慎州 武德初置,隶营州,领涑沫靺鞨乌素固部落。万岁通天二年,移于淄、 青州安置。神龙初,复旧,隶幽州。天宝领县一,户二百五十,口九百八十四。

  逢龙 契丹陷营州后南迁,寄治良乡县之故都乡城,为逢龙县,州所治也。

  玄州 隋开皇初置,处契丹李去闾部落。万岁通天二年,移于徐、宋州安置。 神龙元年,复旧。今隶幽州。天宝领县一,户六百一十八,口一千三百三十三。

  静蕃 州治所,范阳县之鲁泊村。

  崇州 武德五年,分饶乐郡都督府置崇州、鲜州,处奚可汗部落,隶营州都督。 旧领县一,户一百四十,口五百五十四。天宝,户二百,口七百一十六。

  昌黎 贞观二年,置北黎州,寄治营州东北废杨师镇。八年,改为崇州,置昌 黎县。契丹陷营州,徙治于潞县之古潞城,为县。

  夷宾州 乾封中,于营州界内置,处靺鞨愁思岭部落,隶营州都督。万岁通天 二年,迁于徐州。神龙初,还隶幽州都督。领县一,户一百三十,口六百四十八。

  来苏 自徐州还寄于良乡县之古广阳城,为县。

  师州 贞观三年置,领契丹室韦部落,隶营州都督。万岁通天元年,迁于青州 安置。神龙初,改隶幽州都督。旧领县一,户一百三十八,口五百六十八。天宝, 户三百一十四,口三千二百一十五。

  阳师 初,贞观置州于营州东北废阳师镇,故号师州。神龙中,自青州还寄治 于良乡县之故东闾城,为州治,县在焉。

  鲜州 武德五年,分饶乐郡都督府奚部落置,隶营州都督。万岁通天元年,迁 于青州安置。神龙初,改隶幽州。天宝领县一,户一百七,口三百六十七。

  宾从 初置营州界,自青州还寄治潞县之古潞城。

  带州 贞观十九年,于营州界内置,处契丹乙失革部落,隶营州都督。万岁通 天元年,迁于青州安置。神龙初,放还,隶幽州都督。天宝领县一,户五百六十九, 口一千九百九十。

  孤竹 旧治营州界。州陷契丹后,寄治于昌平县之清水店,为州治。

  黎州 载初二年,析慎州置,处浮渝靺鞨乌素固部落,隶营州都督。万岁通天 元年,迁于宋州管治。神龙初还,改隶幽州都督。天宝领县一,户五百六十九,口 一千九百九十一。

  新黎 自宋州迁寄治于良乡县之故都乡城。

  沃州 载初中,析昌州置,处契丹松漠部落,隶营州。州陷契丹,乃迁于幽州, 隶幽州都督。天宝领县一,户一百五十九,口六百一十九。

  滨海 沃州本寄治营州城内,州陷契丹,乃迁于蓟县东南回城,为治所。

  昌州 贞观二年置,领契丹松漠部落,隶营州都督。万岁通天二年,迁于青州 安置。神龙初还,隶幽州。旧领县一,户一百三十二,口四百八十七。天宝,户二 百八十一,口一千八十八。

  龙山 贞观二年,置州于营州东北废静蕃戍。七年,移治于三合镇。营州陷契 丹,乃迁于安次县古常道城,为州治。

  归义州 总章中置,处海外新罗,隶幽州都督。旧领县一,户一百九十五,口 六百二十四。

  归义 在良乡县之古广阳城,州所治也。

  瑞州 贞观十年,置于营州界,隶营州都督,处突厥乌突汗达干部落。咸亨中, 改为瑞州。万岁通天二年,迁于宋州安置。神龙初还,隶幽州都督。旧领县一,户 六十,口三百六十五。天宝,户一百九十五,口六百二十四。

  来远 旧县在营州界。州陷契丹,移治于良乡县之故广阳城。信州 万岁通天 元年置,处契丹失活部落,隶营州都督。二年,迁于青州安置。神龙初还,隶幽州 都督。天宝领县一,户四百一十四,口一千六百。

  黄龙 州所治,寄治范阳县。

  青山州 景云元年,析玄州置,隶幽州都督。领县一,户六百二十二,口三千 二百一十五。

  青山 寄治于范阳县界水门村。

  凛州 天宝初置于范阳县界,处降胡。领县一,户六百四十八,口二千一百八 十七。

  安东都护府 总章元年九月,司空李勣平高丽。高丽本五部,一百七十六城, 户六十九万七千。其年十二月,分高丽地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置安东 都护府于平壤城以统之。用其酋渠为都督、刺史、县令,令将军薛仁贵以兵二万镇 安东府。上元三年二月,移安东府于辽东郡故城置。仪凤二年,又移置于新城。圣 历元年六月,改为安东都督府。神龙元年,复为安东都护府。开元二年,移安东都 护于平州置。天宝二年,移于辽西故郡城置。至德后废,初置领羁縻州十四,户一 千五百八十二。去京师四千六百二十五里,至东都三千八百二十里。

  新城州都督府、辽城州都督府、哥勿州都督府、建安州都督府、南苏州、木底 州、盖牟州、代那州、仓岩州、磨米州、积利州、黎山州、延津州、安市州凡此十 四州,并无城池。是高丽降户散此诸军镇,以其酋渠为都督、刺史羁縻之。天宝, 领户五千七百一十八,口一万八千一百五十六。

  自燕以下十七州,皆东北蕃降胡散诸处幽州、营州界内,以州名羁縻之,无所 役属。安禄山之乱,一切驱之为寇,遂扰中原。至德之后,入据河朔,其部落之名 无存者。今记天宝承平之地理焉。

  山南道

  山南西道

  梁州兴元府 隋汉川郡。武德元年,置梁州总管府,管梁、洋、集、兴四州。 梁州领南郑、褒中、城固、西四县。二年,改城固为唐固,割西县置褒州。三年, 置白云县。七年,改总管为都督,督梁、洋、集、兴、褒五州。梁州领南郑、褒中、 白云四县。八年,废褒州,以西、金牛二县来属。九年,省白云县入城固。贞观三 年,复改唐固为城固。五年,改褒中为褒城。六年,废都督府。八年又置,依旧督 梁、洋、集、壁四州。十七年又罢。显庆元年,复置都督府,督梁、洋、集、壁四 州。开元十三年,改梁州为褒州,依旧都督府。二十年,又为梁州。天宝元年,改 为汉中郡,仍为都督府。乾元元年,复为梁州。兴元元年六月,昇为兴元府。官员 资序,一切同京兆、河南二府。旧领县五,户六千六百二十五,口二万七千五百七 十六。武德领县六,户三万七千四百七十,口十五万三千七百一十七。至京师一千 二百二十三里,至东京二千七百八里。

  南郑 州所理。汉县,属汉中郡。隋不改。褒城 汉褒中县,属汉中郡。义宁 二年,改为褒中。贞观三年,复为褒城

  城固 隋旧。武德二年,改为唐固。贞观二年,复为城固

  西 隋旧。天宝二年,置褒州,割金牛来属,领西、金牛二县。八年,废褒州, 以县属梁州

  金牛 汉葭萌县地。武德二年,分绵谷县置,属褒州。八年,州废,属梁州

  三泉 武德四年,分绵谷县置南安州,领三泉、嘉平二县。八年,废南安州及 嘉平县,以三泉属利州。天宝元年,改属梁州,移治沙溪之东。

  凤州下 隋河池郡。武德元年,改为凤州。天宝元年,复为河池郡。乾元元年, 复为凤州。旧领县四,户一千九百五十七,口九千七百九十四。天宝,户五千九百 一十八,口二万七千八百七十七。在京师西南六百里,至东都一千四百五十里。

  梁泉 汉故道县地。后魏置梁泉县。晋仇池所处地。后魏废帝于县置凤州

  两当 汉故道县地。晋改两当,取水名

  河池 后汉县,属武都郡。以川为名

  黄花 武德四年,分梁泉县置,以川为名。

  兴州下 隋顺政郡。武德元年,改为兴州。天宝元年,改为顺政郡。乾元元年, 复为兴州。旧领县三,户一千二百二十五,口四千九百一十三。天宝,户二千二百 二十四,口一万一千四十六。至京师九百四十八里,至东都一千七百八十一里。

  顺政 汉沮县,属武都郡。后魏改为略阳,晋置武兴蕃以处互市,后魏于武兴 蕃置兴州,仍以略阳为顺政

  长举 汉沮县地,隋为长举县。本治盘头城,贞观三年移于今所

  鸣水 汉沮县地,隋为鸣水县。旧治落蕃水南,永隆元年,移治水北。

  利州下 隋义城郡。武德元年,改为利州,领绵谷、葭萌、益昌、义清、岐坪、 嘉川、景谷七县。二年,置总管府,管利、龙、隆、始、蓬、静六州。三年,割绵 谷之东界置南安州。四年,割景谷县置沙州。七年,又割岐坪、义清二县置南平州。 其年,改总管府为都督府,督利、龙、隆、始、沙、南安、南平、静八州。利州领 绵谷、葭萌、益昌、嘉川四县。八年,废南安州,割三泉县来属。贞观元年,废沙 州。二年,废南平州,复以景谷、岐坪、义清等县来属。其年,以嘉川属静州。六 年,罢都督府。以州当剑口,户不满万,移为中州,又降为下州。天宝元年,改为 益昌郡,仍割三泉属梁州。乾元元年,复为利州。旧领县七,户九千六百二十八, 口三万一千九十三。天宝领县六,户二万三千九百一十,口四万四千六百。在京师 西南一千四百八十八里,至东都二千一百九十七里。

  绵谷 汉葭萌县地,蜀为汉寿县。晋改晋寿县,又分晋寿置兴安县。隋改兴安 为绵谷。南齐于寿县置西益州,后梁改为利州

  胤山 隋义清县。天宝元年八月,改为胤山

  嘉川 隋属静州。贞观十七年,割属利州

  葭萌 汉县。蜀为汉寿,晋改晋寿,江左改晋安。隋改为葭萌,取汉旧名

  益昌 后魏分晋寿县置京兆县,后周改为益昌

  景谷 汉白水县地。宋置平兴县,隋改为景谷。武德四年,置沙州,割龙州之 方维来属。沙州领景谷、方维二县。,贞观元年,废沙州,以景谷属利州,仍省方 维县并入。

  通州上 隋通川郡。武德元年,改为通州,领通川、宣汉、三冈、石鼓、东乡 五县。以宣汉属南并州。二年,置新宁、思来二县。三年,以东乡属南石州。又为 通川总管府,管通、开、蓬、渠、万、南并、南石、南邻八州。通州领通川、三冈、 石鼓、新宁、思来五县。八年,以废南石州之东乡县来属。贞观元年,以废南并州 之宣汉来属,又省思来入通川。其年,废万州,以永穆来属。贞观五年,废都督府 为下州。长安二年,升为中州。开元二十三年,升为上州。天宝元年,改为通川郡。 乾元元年,复为通州。旧领县七,户七千八百九十八,口三万八千一百二十三。天 宝,户四万七百四十三,口十一万八百四。在京师西南二千三百里,去东都二千八 百七十五里。

  通川 汉宕渠县地,分置宣汉县,属巴郡。后魏改为石城县。梁于县置万州, 元魏改为通州。隋为通川县

  永穆 宕渠地,梁置永康县,隋改为永穆。武德元年,属巴州。二年,置万州, 蜀割巴州之归仁,置诺水、广纳、太平、恆丰四县,并属万州。七年,省诺水县。 贞观元年,废万州,以归仁属巴州,广纳属壁州,永穆属通州。废太平、恆丰二县 入永穆

  三冈 隋旧县

  石鼓 后魏置

  东乡 武德三年,置南石州,又分置下蒲、昌乐二县属之。八年,废南石州, 省昌乐入石鼓、下蒲入东乡

  宣汉 隋旧。武德元年,置南并州,又置东关县隶之。贞观元年,废南并州, 省东关入宣汉。自和昌城移治新安,属通州

  新宁 武德二年,分通川县置,治新宁故城。贞观八年,移治賨城。巴渠永泰 元年六月,分石鼓县四乡置巴渠。

  洋州下 隋汉川郡之西乡县。武德元年,割梁州三县置洋州。四年,又置洋源 县。天宝元年,改为洋川郡。乾元元年,复为洋州。旧领县四,户二千二百二十六, 口一万八千六十。天宝领县五,户二万三千八百四十九,口八万八千三百二十七。 在京师南八百里,至东都二千里。

  西乡 本汉成固县地,蜀立西乡县。后魏于此置洋州,以水为名

  黄金 汉安阳县地,属汉中郡。后魏置黄金县,水名也。隋县治巴岭镇,贞观 三年,移于今治

  兴道 隋兴势县。贞观二十三年,改为兴道

  洋源 武德七年,分西乡县置

  真符 开元十八年,分兴道置华阳县。天宝七年,改属京兆,仍改为真符。十 一年,还属洋川郡。

  合州中 隋涪陵郡。武德元年,改为合州,领石镜、汉初、赤水三县。三年, 又置新明县。天宝元年,改为巴川郡。乾元元年,复为合州。旧领县四,户一万四 千九百三十四,口五万二百一十。天宝领县六,户六万六千八百一十四,口十万七 千二百二十。在京师南二千四百五十里,至东都三千三百里。

  石镜 汉垫江县,属巴郡。宋改名宕渠,宋置东宕渠郡及石镜县,又改郡为合 州,涪、汉二水合流处为名

  新明 武德二年,分石镜置

  汉初 后魏清居县,隋改汉初

  赤水 隋分石镜置

  巴川 开元二十三,割石镜、铜梁二县置

  铜梁 长安三年置。初治奴仑山南,开元三年,移治于武金坑。

  集州下 隋汉川郡之难江县。武德元年,置集州,仍割巴州之符阳、长池、白 石三县来属。又置平桑县,凡领五县。八年,以符阳、白石属壁州。贞观元年,废 平桑县。二年,又置。六年,又省平桑、长池二县。八年,又割壁州之符阳来属。 十七年,又割废静州之地平来属。天宝元年,改为符阳郡。乾元元年,复为集州。 旧领县一,户一千一百二十六,口四千一十七。天宝领县三,户四千三百五十三, 口二万五千七百二十六。在京师西南一千四百二十五里,至东都二千六百里。

  难江 汉宕渠县地,后周改为难江。梁立东巴州,恭帝改为集州。以水为名

  符阳 汉县。武德元年,属集州。三年,改属壁州。贞观八年,复还集州

  地平 武德元年,分清化县置狄平县。二年,改狄平为地平。其年,置静州, 领地平、嘉川、大牟、清化四县。贞观十七年,废静州,嘉川属利州,大牟、清化 属巴州,地平属集州。

  巴州中 隋清化郡。武德元年,改为巴州,领化城、清化、曾口、盘道、永穆、 归仁、始宁、奇章、安固、伏虞、恩阳、白石、符阳、长池十四县。其年以符阳、 长池、白石属集州,以安固、伏虞属蓬州,清化属静州。二年,割归仁、永穆置万 州。贞观元年,废万州,以归仁来属。天宝元年,改为清化郡。乾元元年,复为巴 州。旧领县七,户一万九百三十三,口四万七千八百九十。天宝领县十,户三万二 百一十,口九万一千五十一。至京师二千三百六十里,至东都二千五百八十二里。

  化城 后汉汉昌县。梁改为梁大县,后周改为化城县。后魏置大谷郡。隋置巴 州于县理

  盘道 后魏置

  清化 隋属巴州。武德元年,于清化县界木门故地置静州。领清化、大牟二县。 其年,又置地平县。六年,移静州于地平县。又割利州之嘉川,皆隶静州。贞观十 七年,废静州,以清化县属巴州

  曾口 梁置。隋县治戴公山。神龙元年,移治曾溪

  归仁 梁置平州,隋改为归仁县。武德二年,属万州。贞观元年,属巴州

  始宁 梁置,以山为名

  奇章 梁置,县东八里有奇章山

  恩阳 梁置义阳县,隋改为恩阳。贞观十七年废。万岁通天元年,复置

  大牟 武德元年,分清化县置,县东三里有大牟山

  七盘 久视元年分置。

  蓬州下 武德元年,割巴州之安固、伏虞,隆州之仪陇、大寅,渠州之宕渠、 咸安等六县,置蓬州,因周旧名。三年,以仪陇属万州。寻复来属。天宝元年,改 为咸安郡。至德二年,改为蓬山郡。乾元元年,复为蓬州。旧领县六,户九千二百 六十八,口三万五千五百六十六。天宝,县七,户一万五千五百七十六,口五万三 千三百五十二。至京师二千二百一十里;至东都二千九百九十五里。

  良山 汉宕渠地,梁置伏虞郡安固县。后周改伏虞为蓬州,安固为良山。开元 初,蓬州移治大寅县,至后不改

  大寅 梁置。旧治斗子山,后移治斗坛口,今为蓬州所治

  仪陇 梁置。武德二年,属万州。州废,还蓬州。旧领金城山,开元二十三年, 移治平溪。

  伏虞 梁宣汉县。隋改为伏虞,属蓬州

  宕渠 梁置,取汉县名。旧治长乐山,长安三年,移治罗获水

  咸安 梁置绥安县,隋改为咸安。至德二年,改为蓬山

  大竹 久视元年,分宕渠县置。至德二年,割属濆山郡。

  壁州下 武德八年,分巴州始宁县,改置壁州并诺水县。又割集州之符阳、白 石二县来属。贞观元年,废万州,割广纳县来属。八年,复以符阳属集州。天宝元 年,改为始宁郡。乾元元年,复为壁州。旧领县三,户一千四百九十二,口七千四 百四十九。天宝,县四,户一万二千三百六十八,口五万四千七百五十七。在京师 西南一千八百二十二里,至东都二千九百四十二里。

  诺水 后汉宣汉县,梁分宣汉置始宁县。元魏分始宁置诺水县。武德八年,分 巴州始宁之东境,置壁州及诺水县。今州所治。广纳 武德三年,割始宁、归仁二 县地置,以广纳溪为名

  白石 后魏置,以白石水为名。武德初,属巴州,又改属集州。八年,还壁州。

  巴东 开元二十三年六月,置太平县。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为巴东县。

  商州 隋上洛郡。武德元年,改为商州。其年,于上津县置上州。贞观十年, 州废,上津来属。天宝元年,改为上洛郡。乾元元年,复为商州。旧领县五,户四 千九百一,口二万一千五十。天宝,县六,户八千九百二十六,口五万二千八十。 至京师二百八十一里,至东都八百八十六里。

  上洛 汉县,属弘农郡。言在洛水之上,故为县名。隋于县置上洛郡。

  丰阳 汉商县地。晋分商县置丰阳,以川为名。旧治吉川城,麟德元年,移理 丰阳川。

  洛南 汉上洛县地。晋分置拒阳县,隋改拒阳为洛南。旧治拒阳川,显庆三年, 移治清川。

  商洛 汉商县,属弘农郡。隋文加“洛”字

  上津 汉长利县地,属汉中郡。梁置南洛州,后魏改为上州,隋废州为上津县。 义宁二年,置上津郡。武德元年,改为上州,领上津、丰利、黄土、长利四县。贞 观初,省长利县。十年,废上州,以黄土属金州,丰利属均州,上津属商州。

  安业 万岁通天元年,分丰阳置。景龙三年,改属雍州。景云元年,还属商州。 乾元元年正月,改为乾元县,割属京兆府。

  金州 隋西城郡

  武德元年,改为金州,领洵阳、石泉、安康等县。其年,割洵阳、驴川二县置 洵州,领三县。又置西安州。又立宁都、广德二县隶西安州。为直州。三年,金州 置总管府,管金、井、直、洵、洋、南丰、均、渐、迁、房、重、顺十二州。七年, 废洵州,以洵城、洵阳、驴川三县来属。贞观元年,废直州,又省宁都、广德,以 安康来属,仍省驴川县。八年,省洵城县,又以废上州之黄土县来属。天宝元年, 改为安康郡。至德二年二月,改为汉南郡。乾元元年,复为金州。旧领县六,户一 万四千九十一,口五万三千二十九。天宝,户九千六百七十四,口五万七千九百八 十一。在京师南七百三十七里,至东都一千七百里。

  西城 州所理。汉西城县,属汉中郡。后魏置安康郡,寻改为东梁州。又以其 地出金,改为金州。皆以西城为治所。隋末废。义宁二年,复置

  洵阳 汉县名。武德元年,置洵州,又分洵阳置洵城、驴川二县。七年,废洵 州,三县属金州。贞观二年,省驴川。八年,省洵城,并入洵阳

  淯阳 后魏黄土县。义宁二年,属上州。贞观八年,属金州。天宝元年,改为 淯阳

  石泉 隋县。圣历元年,改为武安。神龙初,复为石泉。永贞元年,省入汉阴 县,复置

  汉阴 汉安阳县,属汉中郡。晋武改为安康,置安康郡。隋改为县。武德元年, 置西安州,立宁都、广德二县。改西安州为直州。州废,省宁都、广德二县入安康。 至德二年二月,改为汉阴县

  平利 后周于平利川置吉阳县,隋改为安吉。武德元年,改为平利。

  开州 隋巴东郡之盛山县。义宁二年,分置万州,仍割巴东郡之新浦,通川郡 之万世、西流三县来属。武德元年,改为开州,领四县。贞观初,省西流入盛山。 天宝元年,改为盛山郡。乾元元年,复为开州。旧领县三,户二千一百二十二,口 一万五千五百四。天宝,户五千六百六十,口三万四百二十一。在京师南一千四百 六十里,至东都二千六百七十里。

  盛山 汉朐县,属巴郡。蜀分置汉丰县,周改汉丰为永宁。隋改永宁为盛山。 以山为名

  新浦 宋分汉丰县置

  万岁 后周之万县,隋加“世”字。贞观二十三年,改万世为万岁县。

  渠州下 隋宕渠郡。武德元年,改为渠州,领流江、賨城、宕渠、咸安、潾水、 垫江六县。其年,改賨城为始安。又分置賨城、义兴、丰乐三县。以宕渠、咸安三 县属蓬州。又分濆水、垫江、濆山、盐泉四县置濆州。三年,割濆州之濆水来属。 八年,省义兴、丰乐、賨城三县。其年,废潾州,以潾山来属。天宝元年,改为濆 山郡。乾元元年,复为渠州。旧领县四,户九千七百二十六,口二万一千五百五十 二。天宝,户九千九百五十七,口二万六千五百二十四。在京师西南二千一百七十 里,至东都三千一百九十里。

  流江 汉宕渠县地,属巴郡。梁置渠州,周改为北宕渠郡,又改为流江郡。仍 于郡内置流江县。武德元年,改为渠州。又并賨城、义兴二县入流江

  濆水 梁置。义宁元年,属濆州。武德三年,属渠州

  渠江 梁置始安县,隋不改。天宝元年八月,改为渠江县

  濆山 梁置。濆山,在县西四十里,重叠濆比为名。隋末,县废。武德元年, 分置濆山县,又置濆州。八年,州废,县隶渠州。

  渝州 隋之巴郡。武德元年,置渝州,因开皇旧名,领江津、涪陵二县。其年, 以涪陵属涪州。三年,置万春县。改万春为万寿县。贞观十三年,以废霸州之南平 县来属。天宝元年,改为南平郡。乾元初,复为渝州。旧领县四,户一万二千七百 一十,口五万七百一十三。天宝,户六千九百九十五,口二万七千六百八十五。在 京师西南二千七百四十八里,至东都三千四百三十里。

  巴 汉江州县,属巴郡。古巴子国地。梁置楚州。隋改为渝州,以水为名

  江津 汉江州县分置

  万寿 武德三年,分江津县置万春县。五年,改为万寿

  南平 贞观四年,分巴县置。于县南界置南平州,领南平、清谷、周泉、昆川、 和山、白溪、瀛山七县。八年,改南平州为霸州。十三年,州废,省清谷等县,以 南平县属渝州。

  山南东道

  邓州 隋南阳郡。武德二年,改为邓州,领穰县、冠军、深阳三县。三年,立 顺阳县。州置总管,管邓、淅、郦、宛、淯、新、弘等七州。四年,废总管,隶山 南行台。废新州,以新野县来属。又置平晋县。六年,省顺阳入冠军,省平晋入穰 县。八年,废宛州,以南阳来属,废郦州,以新城来属。贞观元年,省冠军入新城。 天宝元年,改为南阳郡。乾元元年,复为邓州。旧领县六,户三千七百五十四,口 一万八千二百一十二。天宝领县七,户四万三千五十五,口十六万五千二百五十七。 在京师东南九百二十里,至东都六百七十里。

  穰 汉县,属南阳郡。汉南阳郡以宛为理所,后魏移治于穰。隋改为南阳郡, 寻改为邓州,取汉邓县为名

  南阳 汉南阳郡所治宛县也。武德三年,置宛州,领南阳、上宛、上马、安固 四县,并寄治宛城。八年,州废,以上马入唐州,余三县入南阳县,属邓州

  新野 汉县,属南阳郡。晋于县置义州。武德四年,分置新州,领一县。其年, 新州废,县属邓州

  向城 汉西鄂县地,属邓州。后魏于古向城置县,乃改立

  临湍 后魏割冠军县北境置新城县。武德二年,移治虎遥城,属郦州。八年, 废郦州,县属邓州。贞观三年,移治故临湍聚。天宝元年,改为临湍县

  内乡 汉淅县地,属弘农郡。后周改为中乡,隋改为内乡。武德元年,置淅州, 又分内乡置默水县,后复改为内乡

  菊潭 汉沮阳县地。隋改沮水县,后废。开元二十四年,割新城复置,改为菊 潭。

  唐州上 隋淮安郡。武德四年,改为显州,仍置总管,领显、北澧、纯三州。 显州领比阳、慈丘、平氏、显冈四县。五年,又分置唐州,属显州总管。七年,改 为都督府,州不改。贞观元年,罢都督,仍以废纯州桐柏县来属。三年,省显冈县。 九年,改显州为唐州,以废唐州之枣阳、湖阳及废鲁州之方城三县来属。十年,以 枣阳属隋州。开元五年,以方城来属仙州。十三年,置上马县。二十六年,以方城 来属。天宝元年,改为淮安郡。乾元元年,复为唐州。旧属河南道,至德后,割属 山南东道。旧领县六,户四千七百二十六。口二万二千二百九十九。天宝领县七, 户四万二千六百四十三,口十八万三千三百六十。至京师一千四百八十里,至东都 六百四十六里。

  比阳 汉县,属南阳郡。后魏置东荆州于汉比阳古城,改为淮州。隋改淮州为 显州,取界内显望冈为名。贞观元年,改为唐州。比水出县东,今县,州所治也。

  慈丘 隋分比阳县置,取界内慈丘山为名。

  桐柏 汉平氏县地,属南阳郡。梁置华州,西魏改淮州,又为纯州。后周为大 义郡,陈废郡为桐柏县。

  平氏 汉县,属南阳郡。

  湖阳 汉县,属南阳郡。隋不改,属舂陵郡。武德四年,于县置湖州,领湖阳、 上马二县。贞观元年,废湖州,省上马,以湖阳属唐州。

  方城 前汉堵阳县,属南阳郡。后汉改为顺阳。隋改为方城县,属淯阳郡。武 德二年,于县置北澧州,领方城、真昌二县。贞观初,省真昌县。八年,改北澧州 为鲁州,领县不改。九年,省鲁州,以方城属唐州。

  泌阳 后魏石马县,后讹为上马县。贞观三年废。开元十三年,割湖阳复置上 马县。天宝元年,改为泌阳县。

  均州下 隋淅阳郡之武当县。义宁二年,割淅阳之武当、均阳二县置武当郡。 又置平陵县。武德元年,改为均州。七年,省平陵县。八年,省均阳入武当。其年, 以南丰州之郧乡、堵阳、安福三县来属。贞观元年,废均州,又省堵阳、安福二县。 以武当、郧乡二县属淅州。八年,废淅州,又以武当、郧乡二县置均州。又废上州, 割丰利县来属。天宝元年,改为武当郡。乾元元年,复为均州。旧领县三,户二千 八百二十九,口一万二千五百九十三。天宝,户九千六百九十八,口五万八百九。 在京师东南九百三十里,至东都九百一十七里。

  武当 州所治。汉县,南阳郡。梁置南始平郡,后魏改为丰州,隋改为均州, 皆治武当县。县旧治延岑城,显庆四年,移于今所

  郧乡 汉锡县地,属汉中郡。晋改为郧乡。武德元年,置南丰州,领郧乡、安 福、堵阳三县。属均州。贞观元年,废均州,以郧乡、武当属淅州。又省安福、堵 阳,并入郧乡。八年,复置均州,二县来属

  丰利汉长利县地。后魏置丰利郡,分锡县置丰利县。武德初,属上州。州废, 属均州。

  房州下 隋房陵郡。武德元年,改为迁州,领光迁、永清,又置受阳、淅川、 房陵,凡领五县。其年,又于竹山县置房州,领竹山、上庸,又置武陵,凡领三县。 五年,废迁州之淅川。。七年,又废房陵、受阳二县。贞观十年,废迁州,自竹山 移房州治于废州城。其年,省武陵县。改光迁为房陵县。天宝元年,改为房陵郡。 乾元元年,复为房州。旧领县四,户四千五百三十三,口二万一千五百七十九。天 宝,户一万四千四百二十二,口七万一千七百八。在京师南一千二百九十五里,至 东都一千一百八十五里。

  房陵 汉县,属汉中郡。后魏为新城郡,又改为光迁国。武德初,改为迁州。 置光迁县。又改为房州,兼改光迁为房陵县

  永清 后魏分房陵县置大洪县,周改为永清

  竹山 分上庸县置。武德元年,置房州。贞观十年,州移治房陵县

  上庸 汉县,属汉中郡。

  隋州下 隋为汉东郡。武德三年,改为隋州,领隋县、光化、安贵、平林、顺 义五县。五年,省安贵县。八年,省平林、顺义二县。贞观十年,割唐州枣阳来属。 天宝元年,改为汉东郡。乾元元年,复为隋州。旧领县三,户二千三百五十三,口 一万一千八百九十八。天宝,县四,户二万三千九百一十七,口十万五千七百二十 二。在京师东南一千三百八十八里,至东都一千八里。

  隋 汉县,属南阳郡。后魏于县置隋州,隋为汉东郡,皆治隋州

  光化 隋县

  枣阳 汉舂陵县,属南阳郡。隋置舂陵郡。武德三年,改为昌州,领枣阳、舂 陵、清潭、湖阳、上马五县。其年,分湖阳、上马置湖州。五年,废昌州及清潭县。 贞观元年,省舂陵入枣阳。其年,以废湖州之上马、湖阳来属。九年,废显州。自 此移唐州于废显州,仍属焉。十年,改属隋州

  唐城 开元二十六年,分枣阳置。

  郢州 后魏置温州。武德四年,置郢州于长寿县,置京山、蓝水二县属焉。贞 观元年,省蓝水入长寿。又废郢州,以长寿属鄀州,章山属荆州。十七年,废温州, 依旧置郢州,治京山。天宝元年,改为富水郡。乾元元年,复为郢州。旧温州领县 三,户一千五百八十,口七千一百七十三。天宝改郢州,户一万二千四十六,口五 万七千三百七十五。在京师东南一千四百四十里,至东都一千一百四十九里。

  京山 隋县,属安陆郡。武德四年,置温州,因后魏。领京山、富水二县。贞 观八年,废鄀州,以长寿来属。十七年,复于县置郢州。长寿 汉竟陵县地,属江 夏郡。武德四年,于县置郢州。贞观元年,废郢州,以长寿属鄀州。八年,又属温 州。十七年,又属郢州。富水 隋旧。武德初,属温州。州废,属郢州。

  复州 隋沔阳郡。武德五年,改为复州,治竟陵县,贞观七年,移治沔阳。天 宝元年,改为竟陵郡。乾元元年,复为复州。旧领县三,户一千四百九十四,口六 千二百一十八。天宝,户八千二百一十,口四万四千八百八十五。在京师东南一千 八百里,至东都一千五百一十八里。

  沔阳 汉竟陵县地,属江夏郡。隋置沔阳郡,武德初,改为复州,皆治此县

  竟陵 汉县,后废。晋复置,至隋不改

  监利 汉华容县地,属南郡。晋置监利县。

  襄州紧上 隋襄阳郡。武德四年,平王世充,改为襄州,因隋旧名。领襄阳、 安养、汉南、义清、南漳、常平六县。州置山南道行台,统交、广、安、黄、寿等 二百五十七州。五年,省酂州,以阴城、谷城二县来属。七年,罢行台为都督府, 督襄、邓、唐、均、淅、重七州。贞观元年,废重州,以荆山县来属。六年,废都 督府。八年,废鄀州,以率道、乐乡二县来属。又省常平入襄阳,省阴城入谷城, 省南津入义清,省汉南入率道。天宝元年,改为襄阳郡。十四载,置防御使。乾元 元年,复为襄州。上元二年,置襄州节度使,领襄、邓、均、房、金、商等州,自 后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治所。旧领县七,户八千九百五十七,口四万五千一百九十五。 天宝,户四万七千七百八十,口二十五万二千一。在京师东南一千一百八十二里, 至东都八百五十三里。

  襄阳 汉县,属南郡。建安十三年,置襄阳郡。晋入为荆州治所。梁置南雍州, 西魏改为襄州,隋为襄阳郡,皆以此县为治所。

  邓城 汉邓县,属南阳郡,古樊城也。宋故安养县。天宝元年,改为临汉县, 贞元二十一年,移县古邓城置,乃改临汉为邓城县

  谷城 汉筑阳县地,属南阳郡。隋为谷城县

  义清 汉中户县地,属南郡。元魏改为义清县。旧治柘林,永徽元年,移治清 良

  南漳 汉临沮县,属南郡。晋立上黄县。后魏改为重阳县,隋改为南漳。武德 二年,分南漳置荆山县。又于县治西一百五里置重州,领荆山、重阳、平阳、渠阳、 士门、归义六县。七年,省渠阳入荆山,省平阳入重阳,又省土门、归义二县并房 州之永清。贞观元年,废重州,以荆山属襄州。移重阳入州城,改属迁州。八年, 省重阳入荆山。开元十八年,省荆山,移治于南漳故城,乃改为南漳

  宜城 汉已阝县。属南郡。宋立华山郡于大堤村。即今县。后魏改为宜城郡。 分华山、新野置阳立率道县。周省宜城郡,入率道县。武德四年,率道属鄀州。贞 观八年,改隶襄州。天宝七载,改为宜城县

  乐乡 汉鄀县,属南郡。晋于合城郡置乐乡县。武德四年,置鄀州,领乐乡、 长寿、率道、上洪四县。贞观元年,省上洪县。八年,废鄀州,以长寿属温州,以 乐乡、率道属襄州。

  荆州江陵府 隋为南郡。武德初,萧铣所据。四年,平铣,改为荆州,领江陵、 枝江、长林、安兴、石首、松滋、公安七县。五年,荆州置大总管,管荆、辰、朗、 澧、东松、沈、基、复、巴、睦、崇、硖、平等十三州,统潭、桂、交、循、夔、 高、康、钦、尹九州。六年,改平州为玉州,改巴州为岳州。七年,废基州入郢州。 其年,改大总管为大都督,督荆、辰、澧、朗、东松、岳、硖、玉八州,仍统潭、 桂、交、夔、高、钦、尹等七州。其沈、复、睦、崇四州,循、康二州都督并不统。 八年,废玉州,以当阳县来属。贞观元年,废郢州,以章山来属。二年,降为都督 府,惟督前七州而已。其桂、潭等七州,不统也。八年,废东松州入硖州,又省章 山入长林。十年,辰州改隶黔州。都督硖、澧、朗、岳四州,都督从三品。荆州领 江陵、枝江、当阳、长林、安兴、石首、松滋、公安等八县。龙朔二年,升为大都 督,督硖、岳、复、郢四州。天宝元年,改为江陵郡。乾元元年三月,复为荆州大 都督府。自至德后,中原多故,襄、邓百姓,两京衣冠,尽投江、湘,故荆南井邑, 十倍其初,乃置荆南节度使。上元元年九月,置南都,以荆州为江陵府,长史为尹, 观察、制置,一准两京。以旧相吕諲为尹,充荆南节度使,领澧、朗、硖、夔、忠、 归、万等八州,又割黔中之涪,湖南之岳、潭、衡、郴、邵、永、道、连八州,增 置万人军,以永平为名。二年,置长宁县于郭内,与江陵并治。其年,省枝江县入 长宁。至德二年,江陵尹卫伯玉以湖南阔远,请于衡州置防御使。自此,八州置使, 改属江南西道。旧领县八,户一万二百六十,口四万九百五十八。天宝领县七,户 三万一百九十二叶四万八千一百四十九。在京师东南一千七百三十里,至东都一千 三百一十五里。

  江陵 汉县,南郡治所也。故楚都之郢城,今县北十里纪南城是也。后治于郢, 在县东南。今治所,晋桓温所筑城也

  长宁 上元元年,分江陵县置,治郭下。二年,又废枝江并入

  当阳 汉县,属南郡。武德四年,于县置平州,领当阳、临沮二县。六年,改 属玉州。又省临沮入当阳,属荆州

  长林 晋分编县置长林县,以其有栎林长阪故也。武德四年,于县东北百二十 里置基州及章山县。七年,废基州,以章山属郢州。州废,属荆州。八年,省入长 林

  石首 汉华容县,属南郡。武德四年,分华容县置,取县北石首山为名。旧治 石首山,显庆元年,移治阳支山下

  松滋 汉高城县地,属南郡。松滋,亦汉县名。属庐江郡。晋时松滋县人避乱 至此,乃侨立松滋县,因而不改

  公安 吴孱县地。汉末左将军刘备,自襄阳来镇此,时号左公,乃改名公安。

  硖州下 隋夷陵郡。武德四年,平萧铣,置硖州,领夷陵、夷道、远安三县。 贞观八年,废东松州,以宜都、长阳、巴山三县来属。其年,省夷道入宜都。九年, 自下牢镇移治陆抗故垒。天宝元年,改为夷陵郡。乾元元年,复为硖州。旧领县五, 户四千三百,口一万七千一百二十七。天宝,户八千九十八,口四万五千六十六。 在京师东南一千八百八十八里,至东都一千六百四十六里。

  夷陵 汉县,属南郡。有夷山在西北,因为名。蜀置宜都郡。梁改为宜州,后 魏改为拓州,又改为硖州。隋县治石皋城。武德四年,移治夷陵府。贞观九年,移 治陆抗故垒

  宜都 汉夷道县,属南郡。陈改为宜都,隋改为宜昌,属荆州。武德二年,置 江州,领宜昌一县,寻改为宜都。六年,改江州为东松州。八年,废睦州。以长阳、 巴山来属。贞观八年,废东松州,尽以三县属硖州

  长阳 汉佷山县,属武陵郡。隋改为长阳,以溪水为名。隋属荆州,武德四年, 置睦州,领长阳、巴山二县。八年,废睦州,以二县属东松州。贞观八年,属硖州

  远安 汉临沮县地,属南郡。晋改高安县。后周改为远安,属硖州

  巴山 隋分佷山县置巴山县。武德二年,置江州,领巴山、盐水二县。四年, 废江州及盐水县,以巴山属睦州。八年,属东松州。贞观八年,属硖州。

  归州 隋巴东郡之秭归县。武德二年,割夔州之秭归、巴东二县,分置归州。 三年,分秭归置兴山县,治白帝城。天宝元年,改为巴东郡。乾元元年,复为归州。 旧领县三,户三千五百三十一,口二万一十一。天宝,户四千六百四十五,口二万 三千四百二十七。在京师南二千二百六十八里,至东都一千八百四十三里。

  秭归 汉县,属南郡。魏改为临江郡。吴、晋为建平郡。隋属巴东郡。武德二 年,置归州。

  巴东 汉巫县地,属南郡。周置乐乡县,隋改为巴东县

  兴山 武德三年,分秭归县置。旧治高阳城,贞观十七年,移治太清镇,天授 二年,移治古夔子城。

  夔州下 隋巴东郡。武德元年,改为信州。领人复、巫山、云安、南浦、梁山、 大昌、武宁七县。二年,以武宁、南浦、梁山属浦州。又改信州为夔州,仍置总管, 管夔、硖、施、业、浦、涪、渝、谷、南、智、务、黔、克、思、巫、平十九州。 八年,以浦州之南浦、梁山来属。九年,又以南浦、梁山属浦州。贞观十四年,为 都督府,督归、夔、忠、万、涪、渝、南七州。后罢都督府。天宝元年,改为云安 郡。至德元年,于云安置七州防御使。乾元元年,复为夔州。二年,刺史唐论请升 为都督府。寻罢之。旧领县四,户七千八百三十,口三万九千五百五十。天宝,户 一万五千六百二十九,口六万五十。在京师南二千四百四十三里,至东都二千一百 七十五里。

  奉节 汉鱼复县,属巴郡,今县北三里赤甲城是也。梁置信州,周为永安郡, 隋为巴东郡,仍改为人复县。贞观二十三年,改为奉节

  云安 汉朐县,属巴郡。故城曰万户城。县西三十里,有盐官

  巫山 汉巫县,属南郡。隋加“山”字,以巫山硖为名。旧治巫子城

  大昌 晋分巫、秭归县置建昌县,又改为大昌。隋不改。

  万州 隋巴东郡之南浦县。武德二年,割信州之南浦置南浦州,领南浦、梁山、 武宁三县。八年,废南浦州,以南浦、梁山属夔州,武宁属临州。其年,复立浦州, 依旧领三县。贞观八年,改为万州。天宝元年,改为南浦郡。乾元元年,复为万州, 旧领县三,户五千三百九十六,口三万八千八百六十七。天宝,户五千一百七十九, 口二万五千七百四十六。在京师西南二千六百二十四里,至东都二千四百六十五里。

  南浦 后魏分朐县置鱼泉县,周改为万川,隋改为南浦。武德二年,置浦州。 贞观八年,改为万州,以此县为治所

  武宁 汉临江县地,周分置源阳县,隋改为武宁,治巴子故城

  梁山 后周分朐县置,治后魏万川郡故城。

  忠州 隋巴东郡之临江县。义宁二年,置临州,又分置丰都县。武德二年,分 浦州之武宁置南宾县,又分临江置清水县,并属临州。八年,又以浦州之武宁来属。 其年,又隶浦州。九年,以废濆州之垫江来属。贞观八年,改临州为忠州。天宝元 年,改为南宾郡。乾元元年,复为忠州。旧领县五,户八千三百一十九,口四万九 千四百七十八。天宝,户六千七百二十二,口四万三千二十六。在京师南二千二百 二十二里,至东都二千七百四十七里。

  临江 汉县,属巴郡。后魏置万川郡。贞观八年,改临州为忠州,治于此县

  丰都 汉枳县地,属巴郡。后汉置平都县。义宁二年,分临江置丰都县

  南宾 武德二年,分武宁县置

  垫江 汉县,属巴郡,后废。后魏分临江复置。周改为魏安,隋复为垫江。武 德初,属潾州。州废,属临川

  桂溪 武德二年,分临江置清水县。天宝元年,改为桂溪。

上一章』『旧唐书章节目录』 『下一章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jndzxx.com//bookview/7488.html

热门诗词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