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名人故事:爱观察的达尔文(达尔文的故事的启发)
-
外国名人故事:爱观察的达尔文
网上有关“外国名人故事:爱观察的达尔文”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达尔文的故事的启发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达尔文是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从小就喜欢打猎、采集矿物、制作动植物标本。他的爷爷和爸爸都是当地的名医,家里人希望达尔文将来也能从医,就把他送到医学院学习。可是达尔文整天“不务正业”,父亲非常生气,将他送到剑桥大学学神学。然而,达尔文仍然痴迷于收集甲虫等动植物标本,对神秘的大自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达尔文喜欢观察花草树木怎样生长,鸟兽鱼虫怎样生活。有时候,他爬到树上去看小鸟孵蛋;有时候,他到河边去钓鱼,把钓到的鱼带回家养在鱼缸里观察。蝴蝶呀,蜻蜓呀,他都采集回来做标本。
休息的时候,达尔文喜欢在树林里散步。他一边呼吸新鲜空气,一边认真观察树林里的东西。一棵小草的变化,一条小虫的蠕动,都能使他产生极大的兴趣。
有一次,达尔文看见树上有几只小鸟,就站住了,仰着头仔细观察。为了不惊动它们,他一动不动地在树下站了很久。
结果,一只小松鼠以为他是一根木桩,竟然顺着他的腿,爬上了他的肩膀。
1828年的一天,在伦敦郊外的一片树林里,达尔文正围着一棵老树转悠。突然,他发现快要脱落的树皮下有虫子在蠕动。他急忙剥开树皮,发现两只奇特的甲虫正往外爬。达尔文马上把它们抓在手里,兴奋地观察起来。正在这时,树皮里又跳出一只甲虫,他措手不及,迅速把一只手里的甲虫塞进嘴里,伸手又把第三只甲虫抓了过来。看着奇怪的甲虫,达尔文真有点儿爱不释手,专心地观察手中的甲虫。谁知,他嘴里的那只甲虫憋得受不了了,便放出一股辛辣的毒汁,弄得达尔文的舌头又麻又痛。后来,人们把达尔文首先发现的这种甲虫,命名为“达尔文”。
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工作中,达尔文观察过许多动物和植物,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创立进化论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1831年,达尔文参加了历时5年的环球考察。回来后,达尔文大胆地提出了“物种逐渐变化”的假设,摒弃了物种不变的说教,并在1859年出版了划时代的钜著——《物种起源》。
[资料库]
达尔文是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他出版《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以及物种不变论。除了生物学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哲学的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其他两个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转化定律)。
达尔文的故事的启发
关于外国名人故事(精选10篇)
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他们迫切地希望认识自然,于是便以自身为依据,想象天地万物都像人一样,有着生命和意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外国名人故事(精选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外国名人故事 篇1达尔文八岁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在家庭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父亲。
从七岁开始,达尔文就很有兴趣地搜集许多风干的植物和死了的昆虫。他还搜集硬币、图章、贝壳和化石等许多杂七杂八的东西。他还爱好在家里自己作化学实验。为此,他曾受过他就读的施鲁斯伯里学校校长巴特勒博士的训斥。
可是,老达尔文却支持孩子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他把花园里的一间小棚子交给孩子,用来作化学实验。达乐文十岁那年,父亲还允许并帮助他同一位教师和一些同学到威尔士的海岸去度三周的假期,使达尔文在那里观察和采集了许多海生植物的标本。
达尔文爱幻想,他宣称他收集的几块化石是价值连城的奇珍,说有一块硬币是罗马造的。人们认为他沾染上一种最不好的品德——说谎。他的父亲却不想制止他。老达尔文说:"这说明这个孩子富有想象力,有一天他会把这种才能用在正事上的。"
外国名人故事 篇21738年,二十七岁的罗蒙诺索夫正在德国马尔堡大学学习。有一天,该校校刊《德国科学》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中,点名批评了当时欧洲大名鼎鼎的沃尔夫教授。而更为令人惊异的是那篇论文的作者竟是沃尔夫的得意门生——罗蒙诺索夫。因此,这件事立刻掀起一场轩然大波。
罗蒙诺索夫成了众矢之的。有人咬牙切齿地骂他是忘恩负义的小人,有人毫无顾忌地指责他是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妄分子,还有人冷嘲热讽地说他是踩着老师的肩膀往上爬……在这些唇枪舌剑面前,罗蒙诺索夫既没有畏缩,也没有以牙还牙,而是以非常耐心诚恳的态度向大家解释。他认为在科学的大道上,必须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勇于走自己的路,才会成为一个有出息的学生。做为学生,毫无疑问,应当认真、虚心地向老师学习,但对于老师那些不正确的东西,决不能盲从。他由衷地说:"我爱老师,但我更爱真理。"
外国名人故事 篇31913年,华沙成立放射学院,居里夫人回国祝贺,波兰的妇女界为自己的英雄代表举行盛大宴会。
席间,居里夫人发现有一位满头银发的女士,觉得就是她十岁时那位小学校长西科尔斯卡。她立即站起来,穿过一个餐桌,来到这位老校长面前。她象当年做学生时领取奖品后那样,俯下身子,满怀深情地吻了老态龙钟的校长。
当人们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后,既为老校长感到骄傲,又为居里夫人的尊师品德所感动,宴会厅里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外国名人故事 篇4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革命实践中,互相帮助,互相鼓舞,共同写下了许多指导革命运动的理论著作。在生活上,他们也是互相关心,互相体贴。在马克思及其家庭处于极端贫困的情况下,为了资助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恩格斯牺牲了自己宝贵的时间,去从事他所不喜欢的"该死的商业"。《资本论》第一卷问世后,马克思在写给恩格斯的信中,由衷地说道:其所以能够如此,我只有感谢你!没有你为我做的牺牲,我是绝不可能完成这三卷书的巨大工作的。"
当他们二人不在一块儿时,总是保持着极密切的书信联系,互相交流思想,探讨一些共同感兴趣的问题。有时一方信稍慢一些,另一方就会感到不安。一次,恩格斯回信晚了,马克思风趣地问他:"亲爱的恩格斯!你是在哭泣,还是在微笑·你睡着了还是醒着·"马克思的爱子埃德加尔去世时,马克思十分悲痛,他在写给恩格斯的信中写道:
"在这些日子里,我之所以能忍受这一切可帕的痛苦,是因为时刻想念着你,想念着你的友谊,时刻希望我们两个还要在世上共同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马克思的女婿拉法格曾经说过,恩格斯是马克思的"第二个自我"。的确,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深挚而纯真,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外国名人故事 篇5被恩格斯称为"现实主义大师"的巴尔扎克有很多与人相亲的故事。斯汤达的巨著《巴尔玛修道院》出版后,巴尔扎克十分赞扬该书刊滑铁卢战役的描写。次年,巴尔扎克又写了《斯汤达研究》,对《巴尔玛修道院》给予了充分肯定。
1839年,巴尔扎克决定向法兰西学士院申请做院士候选人,这时,他得悉雨果也要被提名做候选人,便撤销了自己的申请。他认为雨果比自己更合适。他和雨果有多年的友谊,他了解雨果,更了解他自己。在巴尔扎克弥留人世之际,雨果专程去看望他。雨果后来回忆说,离开的时候,"我心中暗自将死与不朽两相比较着"。
外国名人故事 篇6意大利的大音乐家舒伯特和贝多芬是忘年之交,舒伯特几乎比贝多芬小三十岁。在贝多芬蜚声欧洲、誉满全球之时,舒伯特还默默无闻,鲜为世人所知。起初,舒伯特并不想高攀贝多芬,在别人的鼓励和督促下,他才抱着求教的愿望,挟着自己的六十首曲子前去拜访贝多芬。不巧,贝多芬外出了。
贝多芬回来后,看到了舒伯特留下的作品,不禁拍案惊呼:"这里有神圣的闪光!"并渴望见到这位才气不凡的青年。当舒伯特到来的时候,贝多芬拉着他的手说:"我的灵魂是属于你的!"
贝多芬这个知音给了舒伯特巨大的力量,贝多芬不仅从精神上,而且从艺术上都在舒伯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的世界;而舒伯特热情的为人、新颖的见解在某些方面又支持了贝多芬的艺术生命。不幸,贝多芬很快离开了人世,第二年,舒伯特也患了重病,临终前,他告诉友人,把他葬在维灵公墓贝多芬墓旁。
外国名人故事 篇7医生的女儿华茜丽霭娃悄悄地爱上了思想进步、才华出众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S9)也十分关心华茜丽霭娃。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华茜丽霭娃在一次同车尔尼雪夫斯基单独散步时,鼓起勇气,向他公开了自己的爱情,说;"我爱你,咱们结婚吧。"车尔尼雪夫斯基摇摇头,婉言拒绝了。沉默了一会儿以后,姑娘眼含泪花用颤抖的声音问道:“这么说,你,你,有了。”“没有。”“你不喜欢我。”“不是。”“那,那你为什么拒绝我的爱情。”姑娘脸色煞白,泣I不成声。
车尔尼雪夫斯基冷静地告诉她:他明白她真诚爱情的价值。但是,爱情需要首先想到对方。他已准备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事业,这肯定会受到迫害,会住监狱,被流放,甚至牺牲。为了她的幸福,他不愿意牵连她……
听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讲述,华茜丽霭娃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她表示:对这些,她都考虑过了。她要和他一起去迎接考验。
于是,她们结婚了。后来,车尔尼雪夫斯基被沙皇监禁、流放,长达二十六年,华茜丽霭娃始终和他在一起,饱尝了各种人间苦难,但从未流露出一点儿悔恨。她和车尔尼雪夫斯基一样,首先想到的是对方,是他们所共同热爱的革命事业。
外国名人故事 篇8被列宁誉为无产阶级雄鹰的女革命家罗莎·卢森堡和她的战友、情侣约吉希斯,在少年时代就参加了波兰革命政党"无产阶级Ⅱ"的活动。卢森堡在十八岁的那年被迫流亡瑞士,后来,她和约吉希斯在瑞士确定了爱情关系。
十九世纪末,德国的革命运动高涨起来,迫切需要***,第二国际决定派卢森堡去。为了取得德国国籍,便于公开活动,卢森堡不得不与一个姓吕贝克的青年举行假婚,而这就使得她不能和约吉希斯结婚。这时她已经二十七岁。她在给约吉希斯的信中说:"我多么希望我们有一个家,有一:个可爱的孩子,并和你一起,带着孩子在公园里散步。"但是,为了革命事业的需要,他们俩人毫不犹豫地作出牺牲,约吉希斯只能在假日里秘密到柏林和卢森堡相会。
过了五年,卢森堡解除假婚。后来她回到波兰,但风起云涌的革命斗争使她无暇考虑建立家庭。1919年,她和约吉希斯双双被捕,惨遭杀害。他们就是这样,为事业牺牲了爱情。
外国名人故事 篇9一群人聚在一起闲聊,其中一名中年人无意间提到,一双劣质的袜子改变了他的一生。众人皆不信,于是这个中年人便娓娓道来。
在中年人还年轻的时候,有一次和朋友相约,打算去远方旅行。出发前几天,他却因为伐木时不小心,弄伤了脚。
当时脚上的伤口很小,他也不以为然,随便敷了药,便不去管它。没想到,他所穿的那双劣质袜子上,深色的染料具有某种毒性,污染了他脚上的小伤口,造成严重的发炎。
眼看脚上的伤口令他的脚肿到两倍大,不得已,只好取消和朋友一起去旅行的计划。正好当时有一位著名的演说家,来到他所居住的镇上,闲在家中无聊的他,也就撑着拐杖,去听那位演说家的演讲。
一场演讲下来,演说家所说的内容,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心,让他觉得必须改变自己的生活,甚至决定继续求学,为将来做好最适当的准备。
从那一天开始,因为袜子引起脚发炎的这个男子,在一切的事情上都加倍努力,不再虚度时光,他的人生也因此有了极大的转变。
他的名字叫做詹姆斯·加菲尔德,最后成为了法国总统。
外国名人故事 篇10最近读了一本书:《外国名人故事》,从书中认识了很多外国名人,有华盛顿、林肯、卡尔、海伦……从这些名人身上学到了许多好品质。这些名人当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海伦·凯勒。这是一位有着传奇色彩的人物。海伦·凯勒出生于美国南部拉巴马州的塔斯姆比亚镇。由于一次意外,她成了一个真正的聋哑人。
在黑暗和寂寞的世界里,她几乎成了无可救药的废物。可是她的父母并没有放弃她,而是给予了她更多的爱。后来,在她的家庭教师莎莉文的帮助下,她最终取得了成功。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最著名的一部作品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看到海伦·凯勒,想想我自己,我自己是一个身体健康的孩子,父母把最好的都留给了我,从小我就是个生长在蜜罐儿里的孩子,要什么有什么,可是我却在上课的时候总爱溜号,有的时候还让爸爸妈妈生气,我决定以后要上课认真听讲,不溜号、不让爸爸妈妈操心。
阅读,是一种奇妙的旅行,能让你感到别样的风景。那么还犹豫什么,赶快我一起来读书吧!
;达尔文的故事
达尔文的故事的启发篇一
我读了《达尔文的故事》。我读了这本书明白了他很小的时候就自己去上学。后来他坐‘贝格尔号”去考察收获很大而且发现了化石。他不知疲倦地着数百种异国的化石、皮毛、尸骸,他在这里挖掘出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
我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达尔文爱科学、爱研究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坚持不懈。刻苦的研究生物我们也应该学习,他的研究给我们的世界了变化,达尔文’进化论“开辟了崭新而广阔的研究领域,他也给世界带来了生物学理论。
达尔文的故事的启发篇二
在读故事之前,我只知道达尔文是一位的生物学家。可当我读完故事,才知道达尔文从小就十分热爱研究生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因为你的理想是要做出牺牲,就放弃自己的理想。
达尔文在一次野外活动中,他看见三只稀奇的昆虫。他左手和右手抓住两只昆虫。但,还有最后一只昆虫没有抓住,想马上抓住它。可是,又舍不得放掉手里的昆虫。他把昆虫放进嘴里,腾出右手抓住另外一只昆虫。尽管昆虫在他嘴里放出又苦又辣的液体。可是,他忍着跑回家,小心翼翼地把昆虫装进玻璃盒,开始仔仔细细地研究起来。
我悄悄地告诉你们吧:“我想长大后,当一名出色的飞机师,架着‘一只大鸟’在蓝天中翱翔。可是,要成为一名飞机师要经过许多刻苦的训练才能够驾驶飞机。现在,我每天都会下楼去锻炼身体,以增加体力。同学们,你们都不要放弃自己的理想哦!
达尔文的故事的启发篇三
在我人生的道路中,我曾经读过很多书。从小学到大学时代的每一本教科书自不必说,它们给了我营养,直到从一个不谙世事的顽童成为了一名可以自食其力的医者。在课本之外我所读的书,给我打开了另外的一个世界。每一本包装精美或装潢朴实的书都好似一个个精彩的世界,当它们一一展现在我的眼前,都会引起我无尽的遐想,给我智慧,给我启迪。其中有一本我在中学时代读过的一本人物传记,给我的人生道路和医生职业的选择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本书的名字叫《达尔文传》。
达尔文 (1809-1882),出生在英国的施鲁斯伯里。在达尔文生活的那个时代里,神的理论主宰着当时的整个欧洲,人们普遍认为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生物界是在某一个时刻被一次创造出来的,而且一旦形成就永远不变了,还有的人认为生物是一次又一次被创造出来的,因此地球上的物种是有变化的。以上的观点都是所谓的神创论,这当然是没有科学道理的,也有当时很多的科学家也试图*这种神创的理论,但是最终成功改变大家认识的,正如今天大家所周知的,是达尔文和他经过千辛万苦撰写的《物种起源》。
《达尔文传》这本书详实记载了达尔文的一生,重点介绍了他在1831年参加英国政府组织的“贝格尔号”军舰的环球考察活动。于1836年10月回到英国。在历时五年的环
球考察中,达尔文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回国之后,他一面整理这些资料,一面又深入实践,同时,查阅大量书籍,为他的生物进化理论寻找根据。1842年,他第一次写出《物种起源》的简要提纲。1859年11月达尔文经过20多年研究而写成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终于出版了。在这部书里,达尔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进化论”的思想,说明物种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 这部著作的问世,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以全新的生物进化思想,*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的理论。《物种起源》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代表作,标志着进化论的正式确立。
在我当初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起初是被书中所介绍的世界各地的不同的生物种类所吸引,当我逐渐细读时,深刻的感受到了达尔文做为一位卓越的科学家身上所具备的那种严谨,细致,对任何细微之事都能去探究的精神,也正因如此,他才能在今天受到世界的接受与尊重。
我记得在当年读这本书的时候,刚上初中一年级,可以说是一个渴求知识,对任何事情都很好奇的阶段,当时还没有互联网,电脑也只是当时中国人在科幻小说里经常提到的神秘名词,人们接受各种知识主要还是在书本上,所以我看到着本书时,可以说是如获至宝,不仅被书所吸引,更多的
是确实从书中得到了启迪。面对着一下子增加了很多门功课的中学时代,开始的时候真有些不太适应。但当我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觉一下子就不一样了,现在我还能记得当时的那种心情。虽然在当时并不知道这就是一种心理的调整过程,但是我知道如何去以一种认真的态度去对待每一门课程,弄清其中的道理,不能马马虎虎,更重要的是我从此对生物学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我繁忙的学业中有时无暇顾及太多,但在我的心里,生物学,医学等相关学科已经深深的扎下了根。高中即将毕业,选择高考志愿时,我毫不犹豫的填报了医学院校的医疗专业,直至成为了一名外科医生。
一本书,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人的一生,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为了我们,为了大家,为了世界的美好,让我们都沉浸在书香的氛围之中吧!
1、查尔斯·达尔文是19世纪英国的一位著名的博物学家。他写过很多书,《物种的起源》、《兰花的传粉》、《同种花的不同形态》、《攀援植物》、《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人类的起源》、《感觉的表现》、《食虫植物》、《蚯蚓》等等。从书名我们就能发现,达尔文先生对自然界的生物情有独钟。
2、达尔文从童年时代起就对昆虫、石块、草木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这样的兴趣贯穿了他的一生。小时候,在他的学校,同学们传阅着一本《世界奇迹》,这本书里记载了好多大家没有见过没有听过的奇怪的事情和东西。同学们热烈讨论,有的说这些都是真的,有的说是假的,而小达尔文则悄悄萌发了一个梦想:到遥远的地方去旅行,亲自去考察这些事情和东西究竟是真还是假。
3、在剑桥大学学习的经历使他获得了跟随英国舰船游历各大洲的机会。虽然海上的暴风多么令人害怕,晕船多么让人痛不欲生,但是5年的游历考察使年轻的达尔文真正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博物学家。他愉快地观察大自然,认真地思考,并诚实地写作。他在他的著作《物种起源》中提出了“进化论”和“自然选择”的观点。进化论的观点和上帝的创世纪完全不一样,它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不是上帝创造的,而且它们也不是永远不变的,而是在生命连续的过程中慢慢发生变化,新的物种不断产生,旧的物种不断消灭。
4、而各种生物的生存条件有限,它们必须想办法活下去,但是常常有很多生物会失败,在它们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大量的死亡,能够留传后代的是少数。那些改变自身的某些特性(达尔文把这个称作“变异”),能适应环境的物种才被世界留下来,而那些不能适应环境的就会遭到自然的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5、他的这些观点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反对他的人远远超过支持他的人,甚至很多人画漫画嘲笑他攻击他辱骂他。他们反对的理由是这位作者亵渎上帝,颠覆了《圣经》。达尔文常常为受到人们的抨击而感到痛苦,但他也为身边朋友的支持感到欣慰。其实,他不是一个重视名誉的人,他希望他的学说能够得到成功,只是作为对知识的一种贡献,,而不是对个人名誉的欲望。他相信他所考察到的事实,并且诚实地将他的想法写下来告诉人们,哪怕这些想法并不一定受人们的欢迎,甚至可能会遭受误会和攻击。
6、事实上,那些说“《物种的起源》仅仅是一部昙花一现的书”的人恰如昙花一现一样早已消失不见,而《物种起源》所提出的学说理论却深刻地改变了19世纪以及此后人们的思想观念。生物进化论观点是如此重要,它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并称为19世纪的三大理论。
7、而如今,人们不再认为达尔文的进化论绝对正确,是解释世界的唯一真理,而只是将它看作是学者的假设之一。
8、即使如此,不管进化论观点包含了多少真理,它依然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并改变了社会的面貌。在某些地方,人们引申了这个观点,将它从生物学上延伸到社会学上,产生了“社会进化论”学说,这种观点认为人类社会定将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到达共产主义社会,呈现了社会进化的趋势。
达尔文小时候的故事
1809年2月12日出生于富裕的医生家庭的查尔斯·达尔文,在青少年时代是个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而不象是肩负历史使命的天才。他的父亲有一次指责他说:“你除了打猎、玩狗、抓老鼠,别的什么都不管,你将会是你自己和整个家庭的耻辱。”固然,这时候他很热衷于收集矿石和昆虫标本,但这是在男孩子当中很普遍的一种爱好,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虽然我们现在可以认为他未来的科学研究乃是儿时兴趣的延续。1825年秋,老达尔文准备让儿子继承自己的衣钵,把他送进了爱丁堡医学院。可惜,小达尔文对医学毫无兴趣,更要命的是,他天性脆弱,不敢面对手术台上的淋漓鲜血。两年之后,只好从医学院退学了。医生是当不成了,当牧师也是个体面的职业,达尔文听从父命,进了剑桥学神学。虽然他对神学也没有什么兴趣,花在打猎和收集甲虫标本上的时间恐怕比花在学业上的要多得多,却也终于在1831年毕业,准备当个乡间牧师了此残生。
达尔文在晚年回顾他的一生时,认为他的所有这些所谓高等教育完全是一种浪费。他觉得正式的课程枯燥无味,也没能从课堂上学到什么。但是在这些年,他在课余结识了一批优秀的博物学家,从他们那里接受了科学训练。他在博物学上的天赋也得到了这些博物学家的赏识。1831年,当植物学家亨斯楼(J S Henslow)被要求推荐一名年轻的博物学家参加贝格尔号的环球航行时,他推荐了忘年交达尔文。达尔文的父亲竭力反对儿子参加航行,认为这会推迟儿子在神学职业上的发展。在达尔文的一再恳求下,老达尔文终于作出让步,表示他若能找到一个可敬的人支持他去,他就可以去。达尔文找到了舅舅、他未来的丈人来说服父亲,并侥幸通过了以苛刻着称的费兹洛伊(R Fitzroy)船长的面试,于1831年底随贝格尔号扬帆起航,途经大西洋、南美洲和太平洋,沿途考察地质、植物和动物。一路上达尔文做了大量的观察笔记,采集了无数的标本运回英国,为他以后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五年之后,贝格尔号绕地球一圈回到了英国。
当达尔文踏上贝格尔号的时候,他是个言必称《圣经》的神学毕业生、正统的基督教徒,他的虔诚常常被海员们取笑。但是当他返回英格兰时,在他看来《旧约》不过是一部“很显然是虚假的世界史”,其可靠性并不比印度教的圣书高。他完全抛弃了基督教信仰,并逐渐成为不相信上帝存在的怀疑论者或理性主义者,而其出发点,就是对“一切生物都是由上帝创造”的信条的怀疑。
在环球航行时,有三组事实使得达尔文无法接受神创论的说教:第一,生物种类的连续性。他在南美洲挖到了一些已灭绝的犰狳的化石,与当地仍存活的犰狳的骨架几乎一样,但是要大得多。在他看来,这可以认为现今的犰狳就是由这种已灭绝的大犰狳进化来的。第二,地方特有物种的存在。当他穿越南美大草原时,他注意到某种鸵鸟逐渐被另一种不同的、然而很相似的鸵鸟所取代。每个地区有着既不同又相似的特有物种,与其说这是上帝分别创造的结果,不如说是相同的祖先在处于地理隔绝状态分别进化的结果。第三,是来自海洋岛屿的证据。他比较了非洲佛得角群岛和南美加拉帕格斯群岛上的生物类群。这两个群岛的地理环境相似,如果生物是上帝创造出来的,在相似的地理环境下应该创造出相似的生物类群才是合理的,但是这两个群岛的生物类群却差别很大。事实上,佛得角群岛的生物类群更接近它附近的非洲大陆,显然,应该认为岛上的生物来自非洲大陆并逐渐发生了变化。这个进化过程在加拉帕格斯群岛上更加明显。达尔文发现,组成这个群岛的各个小岛虽然环境相似,却各有自己独特的海龟、蜥蜴和雀类。没有任何理由认为上帝故意在一个小岛上创造这些独特的物种,更合理地,应该认为这些特有物种都是同一祖先在地理隔绝条件下进化形成的。
1837年,在贝格尔号之行结束一年后,达尔文开始秘密地研究进化论。他的第一堆笔记,是家养和自然环境下动植物的变异。他研究了所有可能到手的资料:个人观察和实验、别人的论文、与国内外生物学家的通讯、与园丁和饲养员的对话等等,很快得出结论,家养动植物的变异是人工精心选择造成的。但是自然环境下的变异又是怎么来的呢?他仍然不清楚。一年之后,他在休闲时读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马尔萨斯认为人口的增长必然快于生活资料的增长,因此必然导致贫困和对生活资料的争夺。达尔文突然意识到,马尔萨斯的理论也可以应用于生物界。所有的生物的繁殖速度都是以指数增长的,后代数目相当惊人,但是一个生物群的数目却相对稳定,这说明生物的后代只有少数能够存活,必然存在着争夺资源的生存竞争。达尔文进一步推导:任何物种的个体都各不相同,都存在着变异,这些变异可能是中性的,也可能会影响生存能力,导致个体的生存能力有强有弱。在生存竞争中,生存能力强的个体能产生较多的后代,种族得以繁衍,其遗传性状在数量上逐渐取得了优势,而生存能力弱的个体则逐渐被淘汰,即所谓“适者生存”,其结果,是使生物物种因适应环境而逐渐发生了变化。达尔文把这个过程称为自然选择。
因此,在达尔文看来,长颈鹿的由来,并不是用进废退的结果,而是因为长颈鹿的祖先当中本来就有长脖子的变异,在环境发生变化、食物稀少时,脖子长的因为能够吃到树高处的叶子而有了生存优势,一代又一代选择的结果,使得长脖子的性状在群体中扩散开来,进而产生了长颈鹿这个新的物种。
虽然达尔文在读了《人口论》之后就有了灵感,马上就有了自然选择的想法,但是要过了四年,在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之后,他才开始把这个理论记录下来,并把手稿送给一些朋友征求意见。他太清楚一旦自己的理论发表将会对社会产生怎样的震撼了,而做为一个天性平和的人,这是他想要尽力避免的,因此他留下了一份遗嘱,他有关进化论的手稿只能在他死后发表。
但是在1858年夏天,达尔文收到了华莱士的信,迫使他不得不在生前发表自然选择理论。华莱士是一个年轻的生物地理学家,当时正在马来群岛考察。跟达尔文一样,他所观察到的生物的地理分布特点也促使他思考生物进化的问题。那一年的二月,他生了一场间歇热,在病中突然想到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并且也因此独立地发现了自然选择理论。他出身贫寒,又极其反对基督教,没有达尔文做为上层社会人士的种种顾虑,因此以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用三个晚上就写成了一篇论证自然选择的论文,寄给达尔文征求意见。他并不知道达尔文此时已研究了二十年的进化论,之所以会找上达尔文,完全是由于达尔文在生物地理学学界的崇高地位;而这个地位,在达尔文完成贝格尔号之航后就确立了。
当达尔文读了华莱士的论文,见到他自己的理论出现在别人的笔下时,其震惊和沮丧可想而知。他的第一个念头,是压下自己的成果,而让华莱士独享殊荣。但是他的朋友、地理学家赖尔和植物学家虎克都早就读过他有关自然选择的手稿,在他们的建议下,达尔文把自己的手稿压缩成一篇论文,和华莱士的论文同时发表在1859年林耐学会的学报上。这两篇论文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也是在赖尔和虎克的催促下,达尔文在同一年发表了《物种起源》(篇幅只是他准备多年的手稿的三分之一左右),这才掀起了轩然大波,并征服了科学界。
由于《物种起源》的成功,也可能是被达尔文的人格和智慧所折服,虽然华莱士与达尔文同享发现自然选择理论的殊荣,他却总是把荣耀归功于达尔文一人,并把自然选择理论称为“达尔文主义”--这个称呼沿用至
外国名人达尔文小时候的故事
达尔文的母亲苏珊是制陶商的女儿,她不但和蔼可亲,而且很有见识和教养。她喜欢栽培花卉和果树,时常利用各种机会培养达尔文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同时她又很有耐心,十分爱护他的好奇心,每逢孩子提出各种稀奇古怪的“傻”问题时,她从不横加指责,而是十分高兴地耐心给予解答。正是母亲的这份爱心和赏识,使达尔文对生物、对他所生活的这个奇妙的生命世界产生了最初的兴趣。
1815年夏季的一天,苏珊带着达尔文兄妹俩在花园里玩耍。孩子们采了一些花儿,又去捕捉蝴蝶。苏珊拿起花皆给刚栽上的几棵树苗培土。她铲起一撮乌黑的泥土,轻轻闻了闻,然后把它培在小果树的树根旁。
“母亲,我也要闻闻。”达尔文兴高采烈地跑了过来,学着母亲的样子闻着乌黑的泥土。突然,达尔文抬起头,好奇地望着母亲,问道:“母亲,您为什么要给树苗培土”
“我要树苗和你一样壮实地成长,树苗离不开泥土,就像你离不开食物。”
“就像我离不开母亲一样,是吗”
苏珊会心一笑,说:“好好闻一闻,这是大自然的气息,是生命的气息呀!别看这泥土黑,它却是万物生长的基础。有了它,才有了郁郁葱葱的青草,才有了成群的牛羊,我们才有了肉和奶;有了它,花朵才能开放,蜜蜂才会成群飞来,我们才能喝到香甜可口的蜂蜜;有了它,才能长出燕麦和稻子,我们才有了粮食和面包。”
“那么泥土里为什么长不出小猫和小狗呢”达尔文开始创根问底了。
苏珊笑着对达尔文说:“小猫和小狗是猫母亲、狗母亲生的,是不能从泥土里长出来的。"
“我和妹妹是您生的,您是姥姥生的,对吗”
“对啊,所有的人都是他们的母亲生的。”
“那么,嗯,最早的`母亲是谁,她又是谁生的”
“听说最早的母亲是夏娃。不过,我只知道圣母玛丽亚。”母亲用手指着远方的教堂对儿子说,“就是教堂里那个圣母玛丽亚,可能夏娃和圣母玛丽亚都是上帝创造的。”
“那上帝是谁创造的呢”
“亲爱的,世界上有很多事,对于我,对于你爸爸,对于所有的人来说,都还是个谜,我希望你长大以后自己去寻找答案,做一个有出息、有学问的人。”
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年幼的达尔文把家里的花房、花园和门前大河两岸的绿色世界当成了自己最早的课堂。他不但天生喜爱动物,还喜欢收集各种植物、贝壳和矿物的标本。他时常独自坐在河边或塘边,静静地注视着水下的游鱼和缓缓流动的河水。在母亲的悉心指导下,他学会了怎样根据花蕊来识别花草,怎样记住各种花草和树木的名称。随着对生物了解的不断加深,他对生物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
童年在无忧无虑中过去了,母亲的关爱、赏识和耐心引导,使达尔文产生了对生物兴趣的萌芽。也正是得益于母亲耐心的教导和训练,他那良好的观察能力、敏锐的思维能力为他曰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正是母亲的赞美和赏识,在达尔文的心里种下了科学的种子,正是母亲循循善诱的教导,激发了达尔文探求未知世界的欲望。可以说,如果没有母亲最初的对达尔文的好奇心的赏识,那么,也许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不会诞生。
关于“外国名人故事:爱观察的达尔文”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jndzxx.com//zhishi/7798.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秋晚佳晨重物华,高台复帐驻鸣笳
-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
-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 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
- 因依老宿发心初,半学修心半读书
- 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
- 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 正雁水夜清,卧虹平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