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是德国伟大的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其代表作有书言体小说什么?(歌德代表作)
-
歌德是德国伟大的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其代表作有书言体小说什么?
网上有关“歌德是德国伟大的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其代表作有书言体小说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歌德代表作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诗体哲理悲剧《浮士德〉 德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歌德,是继莎士比亚之后世界最伟大的文化巨人之一.他的长诗《浮士德》,自传体小说《夏绿蒂》及大量抒情诗,深受中国读者喜爱.这套文集较全面地收入了他的抒情诗,叙事诗,戏剧,小说,散文,文论等方面的代表作及一批珍贵书信,重新译出《浮士德》,收入首次译出的《意大利游记》,恢复了《歌德谈话录》选译本中略去的几近一半的文字.新一代歌德研究学者杨武能出任主编,北京,上海,南京,成都,武汉,广州等地的歌德专家鼎力合作,以全新的面目,使歌德的作品再放异彩.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l749~1832),德国著名诗人,欧洲启蒙运动后期最伟大的作家.他生于法兰克福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曾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学法律,也曾短时期当过律师,但主要志趣在文学创作方面,是德国"狂飙突进"的中坚.1775~1786年他为改良现实社会,应聘到魏玛公国做官,但一事无成,他不但没战胜德国市民的鄙俗气,"相反,倒是鄙俗气战胜了他"(马克思).于是,1786年6月他化名前往意大利,专心研究自然科学,从事绘画和文学创作.1788年回到魏玛后只任剧院监督,政治上倾向保守,艺术上追求和谐,宁静的古典美.1794年与席勒交往后,随着欧洲民主,民族运动的高涨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他的思想和创作也随之出现了新的飞跃,完成了《浮士德》等代表作. 歌德不仅善绘画,对自然科学有广泛研究,其创作囊括抒情诗,无韵体自由诗,组诗,长篇叙事诗,牧童诗,历史诗,历史剧,悲剧,诗剧,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教育小说,书信体小说和自传体诗歌,散文等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最著名的是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诗体哲理悲剧《浮士德》(1774~1831)和长篇小说《威廉?9?9迈斯特》(1775~1828).《少年维持之烦恼》写一个反对封建习俗,憎恶官僚贵族,跟鄙俗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在爱情上更遭封建势力摧残打击的少年维特愤而自杀的浪漫故事.因反映了一代青年反封建的心声,受到群众热烈的欢迎,使歌德从此享有世界声誉.《浮土德》取材于德国十六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传说,结构宏伟,色彩斑斓,融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象征手法为一体,且让主要人物浮士德和魔鬼靡菲斯特的整个思想言行都形成善与恶,恨与情,成与败的辩证发展关系.
歌德代表作
1、歌德(1749~1832)德国诗人。1749年8月28日生于莱因河畔的法兰克福,他的父亲是法学博士,得到皇家参议的头衔,母亲是市议会会长的女儿。1765年他去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1768年因病辍学。1770年进斯特拉斯堡大学继续攻读,次年获法学博士学位。他在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铁手骑士葛兹·封·伯里欣根》,蜚声德国文坛。1774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他声名大噪。1775年他应邀到魏玛,次年被任命为魏玛公国的枢密顾问。在随后直到1786年这段时期里,他成了魏玛公国的重臣,曾在一段时间里主持公国大政,力图进行一些改革。然而随着各方面阻力的增强,加上他对科学研究与文学创作的爱好,他陷入一种矛盾的痛苦之中,这导致他在1786年秋不辞而别,化名潜往意大利,直到1788年6月才返回魏玛。
2、回到魏玛之后,他辞去重要的政治职务,只负责文化艺术方面的工作。此后直到1794年这段时间,他先后完成了戏剧《哀格蒙特》、《托夸多·塔索》,并着手写第一部《浮士德》;他还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1790年发现了人的胯间骨。1794年歌德开始与席勒合作,他俩以各自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推向历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歌德先后创作了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叙事诗《赫尔曼与窦绿苔》(1797),重新写《浮士德》第一部。席勒在1805年的逝世标志着从1786年开始的德国古典文学时代的结束。在此后的近30年中,是歌德创作上的鼎盛时期。他完成了小说《亲和力》(1809),诗集《西东合集》(1819),《威廉·迈斯特的漫游年代》(1829),自传性著作《诗与真》(1831),《意大利游记》以及耗尽他毕生心血的巨著《浮士德》第二部(1831)。
3、1832年3月22日,歌德在魏玛逝世。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个人作品
歌德代表作有:《少年维特的烦恼》 、《浮士德》。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中篇小说。该书于1774年秋天在莱比锡书籍展览会上面世,并在那里成了畅销书。
小说描写进步青年对当时鄙陋的德国社会的体验和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的反应以及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少年维特爱上了一个名叫绿蒂的姑娘,而姑娘已同别人订婚。爱情上的挫折使维特悲痛欲绝。之后,维特又因同封建社会格格不入,感到前途无望而自杀。它是歌德作品中被他的同时代人阅读得最多的一本。
《浮士德》是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一部长达12111行的诗剧,第一部出版于1808年,共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共二十七场,分五幕。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
《浮士德》(Faust)是歌德的代表作,是他毕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结晶。《浮士德》的构思和写作,贯串了歌德的一生,1768年开始创作,直到1832年——前后一共64年。
《浮士德》构思宏伟,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糅一处,善于运用矛盾对比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歌德有什么作品?
·《恋人的情绪》(恋爱剧),1768年创作,1806年复印 《同谋犯》(喜剧),1769年开始创作,1787年复印 《铁手骑士葛兹·冯·贝利欣根》(剧本),1773年 《普罗米修斯》(诗歌),1774年 《新的道德-政治木偶戏》,1774年 《布雷伊长老的谢肉节剧》,1774年 《普伦德尔斯镇的年市》,1774年 《神,英雄和维兰特(Wieland)》(笑剧),1774年 《克拉维戈》(悲剧),1774年 《神灵的问候》(诗歌),1774年 《少年维特之烦恼》(书信体小说),1774年,第2版,1787年 《哀格蒙特》(悲剧),1775年开始创作,1788年复印《欧文和埃尔米勒》(配唱戏剧),1775年《威廉·迈斯特的戏剧使命》(“原迈斯特”,小说),《歌德文集》《歌德文集》始于1776年,1911年复印《施黛拉》,为恋人们写的戏剧,1776年《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亚》(戏剧),散文版1779年,1787年复印《托尔夸托·塔索》(戏剧),始于1780年,1790年复印《论人类与动物的颌间骨》,1786年《罗马哀歌》,作于1788年至1790年《威尼斯警句》,1790年《浮士德》,片断,1790年《光学论文》(论文,2卷本),1791年/1792年《大科夫塔》(喜剧),1792年《平民将军》(喜剧),1793年《列那狐》(动物叙事诗),1794年《在所有美好的时刻》(共机会分会会歌),1775年《德意志逃亡者讲述的故事集》(框形结构小说),1795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1795年/1796年《克塞尼恩》(《赠辞》)(诗歌,和席勒合作完成),1796年《浮士德一部悲剧》(符合《浮士德》的第一部分),始于1797年,1808年第一次以此题目复印《邦弗尼托·切利尼(Benvenuto Cellini)的人生》(文章),1797年《中篇小说》,始于1797年《赫尔曼与窦绿苔》(以六音部诗行写成的牧歌),1798年《私生女》(悲剧),1804年《威廉·迈斯特的漫游年代》(小说),始于1807年,1821年复印,增订版1829年原文《潘多拉》(为节日创作的戏剧),作于1807年/1808年,1817年复印《亲和力》,1809年原文《论色彩学》(科学论文),1810年《我的生平诗与真》(自传作品,4卷本),1811年至1833年《关于歌手人们有很多可说》(为感谢歌手而作的共济会的诗歌),1815年《当回报最亲爱者的时候》(为保守秘密而作的共济会的诗歌),1816年《意大利游记》,1816年/1817年《好女人》,1817年《论艺术和古代》(6卷本,和梅耶(Johann Heinrich Meyer)合作),1816年至1832年《庄严的教团节日:“50年已经过去”》(对于授予参加共济会50周年荣誉证书的诗歌形式的谢辞),1820年《西东诗集》(诗歌),1819年《悼词起首》对已故共济会里德尔(Ridel)分会长的悼词,1821年《法国的政治运动》(报告),1822年《讲话:对于维兰特(Wieland)兄弟般的纪念》(共济会悼词),1830年2月8日歌德致悼词《浮士德II》(《浮士德》的第二部分),1833年(遗作)《箴言和沉思》,1833年(遗作)
歌德简介
歌德(1749~1832年)是德国诗人、剧作家,生于莱茵河畔一个市民家庭。早年攻读法律。曾到魏玛充任枢密顾问。后从事创作和自然科学研究。晚年过隐居生活,埋头创作。其主要作品有《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和长诗《普罗米修斯》等。在自然科学方面,亦有重要贡献,著有关于植物生态学和颜色学的论文。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他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
他在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葛兹·冯·伯利欣根》,从此蜚声德国文坛。1774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他名声大噪。1776年开始为魏玛公国服务。1831年完成《浮士德》。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48种语言,是各国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歌德通晓多种语言,熟悉欧洲国家各历史时代的文学作品和形式,他翻译、戏仿或用这些作品的风格写作。《浮士德》简直是欧洲文学传统的汇集。
歌德论文学经典化
关于艺术家与时代的关系,歌德指出每个人,包括最伟大的天才在内,既因他所处时代的短处而受损,也会因所处时代的长处而受益。艺术家的思想受制于所处的时代,他所做的一切都在时代允许的范围内。
因此,当有人要求18世纪末的德国作家成为“经典”作家时,他坚决予以反对,因为这是不切合时代特点的过分要求,当时德国根本不具备产生“经典”作家的基本条件。歌德的责备并非说他不心仪文学经典,而是他认识到作家不能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自觉融入民族文学的时代精神中。
在他看来,既然作家无法摆脱时代,要想取得成就就必须与时代融为一体。他认为莎士比亚假如不是跟他生活的时代融为一体,就不会发生那么大的影响。
所以,他劝告青年作家,“要牢牢抓住不断前进的生活不放,一有机会就要检查自己,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表明,我们现在是有生命力的;也只有这样,在日后的考察中,才能表明,我们曾经是有生命力的。”强调艺术家紧跟时代,不是任其随波逐流,而是强调真正的艺术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性。
真正的艺术家应当引导时代的潮流,而不应尾随时代的潮流、追随时潮,不能也不会附和读者或观众的要求,其使命是通过作品使读者或观众提高到他们已达到的思想水平。
即使像莎士比亚这样被称作“独一无二的伟大大师”级的人物,歌德也在更大程度上把他的成就归功于伟大而雄强的时代。他在《谈话录》说:“莎士比亚的许多天才奇迹多少还是人力所能达到的,有不少要归功于他那个时代的那股强有力的创作风气。”比起个人的天资禀赋来,歌德对时代环境和群体积累显然更看重些。
百度百科—歌德
德国有哪些着名的作家和文学作品?
德国着名的作家
1歌德——(1749年8月28日 ——1832年3月22日)德国着名的思想家,小说家,剧作家,诗人,自然科学家,博物学家,画家,是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歌德的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在诗歌,戏剧,散文,自然科学,博物学等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主要作品有剧本《葛兹·冯·伯里欣根》、中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未完成的诗剧《普罗米修斯》和诗剧《浮士德》的雏形《原浮士德》,此外还写了许多抒情诗和评论文章。
2莱辛——(1729122 — 1781215)德国启蒙运动时期剧作家、美学家、文艺批评家。作为启蒙主义思想家,莱辛批判虚伪的宫廷风格和“虔诚”的情感,用人道主义、浪漫主义取代已陷于僵死、衰落的古典主义。主张天才与艺术创造的完美结合,反对艺术创作中的固有的模式的限制。莱辛处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的转折点,将启蒙运动推向高潮。其美学思想预示了即将到来的浪漫主义美学与萌芽和蓬勃发展。
3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年11月10日-1805年5月9日),通常被称为弗里德里希·席勒,德国18世纪着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是德国文学史上着名的“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他是歌德的挚友,死后和歌德葬在一起。他还是《欢乐颂》的词作者。
4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又译亨利希·海涅,1797-1856)——1797年12月13日生于德国杜塞尔多夫,童年和少年时期经历了拿破仑战争。在德语近代文学史上,海涅堪称继莱辛、歌德、席勒之后最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和思想家。他不仅擅长诗歌、游记和散文的创作。
还撰写了不少思想深邃、风格独特并富含文学美质的文艺评论和其它论着,给后世留下了一笔丰富、巨大、光辉而宝贵的精神财富。海涅兼擅诗歌、散文和游记的创作,但是无论个人的性情和气质,还是创作的成就和影响,都仍然让我们首先尊他为一位出色的抒情诗人和伟大的时代歌手。
5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国着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最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然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直到20 世纪,才激起深远的调门各异的回声。后来的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后现代主义,都以各自的形式回应尼采的哲学思想。
文学作品
1格林《格林童话》——《格林童话》是由德国语言学家雅可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收集、整理、加工完成的德国民间文学。《格林童话》里面约有200多个故事,大部分源自民间的口头传说,其中的《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红帽》、《青蛙王子》等童话故事较为闻名。
2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小说描写进步青年对当时鄙陋的德国社会的体验和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的反应以及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少年维特爱上了一个名叫绿蒂的姑娘,而姑娘已同别人订婚。爱情上的挫折使维特悲痛欲绝。之后,维特又因同封建社会格格不入,感到前途无望而自杀。它是歌德作品中被他的同时代人阅读得最多的一本。
3歌德《浮士德》——是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一部长达12111行的诗剧,第一部出版于1808年,共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共二十七场,分五幕。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
4席勒《强盗》——《强盗》一剧的主人公就是一个典型的狂飙突进青年形象。他不满于专制与格局并存的社会现状,却由无力改变。他追求自由,对当时的社会提出挑战,是典型的叛逆者,最后却只能悲剧收场。
扩展资料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德国着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他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着名的代表。而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
他在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葛兹·冯·伯利欣根》,从此蜚声德国文坛。1774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他名声大噪。1776年开始为魏玛公国服务。1831年完成《浮士德》,翌年在魏玛去世。
1749年8月28日,歌德出生于法兰克福镇(位于黑森州)的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小时候,父亲是严厉的、严肃的。而母亲则用不同于父亲的那种温柔、体贴的母爱安抚、保护、激励着歌德,引导他对学习的兴趣,并竭力培养歌德掌握对于文学的正确理解能力。
母亲常常把他放在自己的膝头,讲述各种各样有趣的故事给他听。母亲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言辞新奇而丰富,歌德常常听得如醉如痴。也许正是传承了母亲的这种才能,歌德成年以后母亲仍是跟他像朋友般共同探讨问题。
对于儿子的作品,母亲是凡有必读,并总能给予恰如其分的评论。歌德悟性很高,妈妈一点就通,并能很快完善自己暴露出来的不足。
除了1750年12月7日出生的妹妹科尼丽亚·弗里德里柯·克里斯蒂娜之外,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其他兄弟姐妹都很早夭折了。1758年,歌德染上了天花。
歌德受到父亲和家庭教师的教育,也学习骑术和击剑。
歌德很早就已经对文学产生了兴趣。在这方面他首先把注意力投向了克洛普斯托克和荷马。14岁时,他就想参加一个田园诗协会。同时,他也喜欢戏剧,因此在法国占领期间他频频造访法国剧院。1763年他在一场音乐会上见到了当时年仅7岁的莫扎特。
1765年9月30日他离开法兰克福,到莱比锡学习法学。
1765年10月至1768年8月年间,歌德在莱比锡学习。他听了作家盖勒特(Christian Fürchtegott Gellert)的诗艺讲座,并参加了他的写作风格练习。同时他也接受了莱比锡学院院长安瑟的绘画课程。他爱上了凯特馨·勋考普夫(Kaumlthchen Schoumlnkopf),并在欢乐、轻快的诗句中,以洛可可风格传统歌颂了这段爱情。(诗集《安内特》(Annette))
莱比锡市最着名的和拥有第二长历史的饭店:奥厄巴克斯·凯勒饭店和这里的浮士德的故事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至于奥厄巴克斯·凯勒成了他在戏剧《浮士德》的第一部中涉及的唯一的真正存在的地方。一次大咯血使得歌德不得不中断学业,于1768年8月28日返回法兰克福。
歌德不仅善绘画,对自然科学有广泛研究,其创作囊括抒情诗、无韵体自由诗、组诗、长篇叙事诗、牧童诗、历史诗、历史剧、悲剧、诗剧、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教育小说、书信体小说和自传体诗歌、散文等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
最着名的是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诗体哲理悲剧《浮士德》(1774~1831)和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1775~1828)。《少年维持之烦恼》因反映了一代青年反封建的心声,受到群众热烈的欢迎,使歌德从此享有世界声音。
《浮士德》取材于德国16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传说,给以加工改造。是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先进人士不断探索、追求的艺术概括。悲剧不但结构宏伟,色彩斑斓,融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象征手法为一体,且让主要人物浮士德和魔鬼靡菲斯特的整个思想言行都形成善与恶、行与情、成与败的辩证发展关系。
参考资料: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百度百科伟大诗人歌德的生平介绍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Wolfgangvon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德国着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他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着名的代表。而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伟大诗人歌德的生平介绍,欢迎大家阅读!
歌德是德国最伟大的诗人,德国文学史上的泰斗,被恩格斯推崇为文艺领域里“真正的奥林匹亚神山上的宙斯”。是他,把一向地位不高的德国文学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并获得了不朽的世界性声誉。他的《浮士德》同《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一样被誉为“名着中的名着”,既是启蒙主义文学的压卷之作,也是欧洲与世界文学史上最具价值和最富影响的作品之一。歌德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知识广博的艺术家和科学家,在文艺理论、哲学、历史、造型艺术及自然科学等领域,都为人类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1749年8月28日,歌德出生于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他8岁就能阅读德文、法文、英文、意大利文、拉丁文、希腊文等多种文字的书籍,14岁开始写剧本,25岁发表了后来风靡全球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他完成这部小说,仅用了4个星期的时间。人们称歌德是个天才,事实上,歌德的才能并不是天生就有,他能取得如此成就,主要靠他父母对他的早期教育和本人坚持不懈的努力。
哥德出生在莱茵河畔法兰克福市的名门。父亲家资殷厚,作过皇家顾问。母亲是法兰克福终身市长的女儿。在这样的家庭中,歌德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从16岁起,他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法律。可是他对法律没有兴趣,在文学、绘画和自然科学的学习上倒是花费了更多的精力。他早期的创作尝试,明显地受到了宫廷文学和古典主义的影响。但就在他走进斯特拉斯堡大学的时候,一个决定性的转折出现在他的面前。
斯特拉斯堡地处德法边境,对于接受法国革命思想来说有近水楼台之便。70年代,这里成为启蒙运动的德国支流———“狂飙突进”运动的策源地。在这里,歌德受到了卢梭、斯宾诺莎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他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良师———“狂飙突进”运动的领袖赫尔德尔,是他把歌德引导到荷马与莎士比亚的艺术世界之中,引导到对民间歌谣的收集和学习之中,使这位正在觉醒的天才摆脱了宫廷文学和古典主义的束缚,写下了诸如《欢会与离别》、《五月之歌》、《野玫瑰》等至今仍脍炙人口的名篇。
1771年,歌德以法学博士的学位结束了大学生涯,回到法兰克福实习法律业务。但他的主要精力仍然投入到了文学创作之中,先后完成了历史剧《铁手骑士葛兹·封伯利欣根》和书信体小说《少年维持之烦恼》。前者表现了激昂的反封建的斗志,对国家的统一和人民的自由充满憧憬之情,后者描绘了一个才华横溢而又多愁善感的青年维特,虽然热情奔放,向往自然,渴望人的自然天性的解放,但市民社会的自私庸俗、贵族阶级的歧视和侮辱、封建官僚的压制和挑剔,使他无所作为,深感孤独寂寞。而他视之为人的纯真质朴的自然本性的化身,并寄以全部热情和无限崇拜的绿蒂,竟也逃脱不了平庸之气,顺从封建礼俗而牺牲了他们宝贵的爱情。这一切都使维持深感自己与现实世界的格格不入。在无限的感伤、愤懑和绝望之中,他割断了自己的血管,以自杀的方式与那个“周围一切都是黑暗,没有希望,没有安慰,没有前途”的`世界彻底决裂了。这位青衫黄裤的少年,他的思想和情绪正是当时一代青年的思想情绪的最为准确的体现,故而小说一出,顿时激起了巨大的共鸣,一股“维特热”在广大青少年中迅速地蔓延,从维特的服饰到维特的自杀,一时间摹仿成风,以至为了杜绝不良后果,作家不得不在再版时加上一节序诗,劝青年们“做堂堂男子而不步维特后尘”。这部书信体小说使无数人爱不释手,就连一生戎马倥偬的拿破仑也随身携带,先后读过7遍。恩格斯说它绝不是“一部平凡感伤的爱情小说”,而是“建立了一个最伟大的批判的功绩”。这两部作品为歌德赢得了德国和全欧的声誉,使他成为“狂飙突进”运动的主将。
1775年11月,歌德来到魏玛,次年进入魏玛公国宫廷参政,开始了他近10年的官宦生涯,曾任枢密顾问官、军事长官,主持过税务署,等等。1786年9月,他开始为期数年的意大利之游,这为他日后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1794年,歌德与席勒相遇,开辟了“以歌德和席勒的友谊为特征”的德国古典文学全盛时期。在10年时间里,他们在创作上互相帮助,各自写出了他们的名作。在席勒的促进下,歌德创作了他的毕生巨着《浮士德》。两位文学巨人10年的相处与合作把德国古典文学推向了高峰,并使魏玛这座小小的公园都城一跃成为当时德国与欧洲的文化中心。
歌德花了58年时间完成的诗剧《浮士德》,是其一生丰富思想的总结与艺术探索的结晶。当歌德于1831年最终完成此书时,他曾在日记中写道:“主要的事业已经完成”,“我以后的生命我可以当作是纯粹的赐予了。我是否做什么或将做什么现在已经完全无所谓了”。《浮士德》塑造了一个不断探索人生真谛、不断进取的形象。主人公浮士德博士年届百岁、双目失明时,仍然认为,人生应当“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作自由和生活的享受”,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追求真理、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是德意志民族优秀传统的反映。
辉煌时期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776年,歌德作为枢密公使馆参赞开始为萨克森-魏玛-埃森纳赫公国(魏玛公国)服务,并获得了更多的政治任务。他在大公送给他的带花园的房子(歌德屋)中住了六年,并按照公园的规格亲自设计和建设了房子周围的花园。他也在图林根(Thüringen)的伊姆河(dieIlm)边的自然风景公园的设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希望上帝使我成为园丁或实验员,这样我该多幸福啊。”
他认识了贵族妇女夏洛特·冯·施泰因。他们保持了一段十年之久的亲密关系。
1779年他被提升为枢密顾问。他接受比他年轻8岁的大公卡尔·奥古斯特的让他在微型小国魏玛任职的建议是为了进行政治上的改革。在议会中歌德的职权越来越大。政治——即使在他不再担任公务之后——一直是他关注的领域。
这一年他开始进行深入的自然科学研究。
1780年6月23日,他成为魏玛共济会分会:阿玛利亚(Amalia)分会的学员,1781年6月23日,歌德成为正式会员,1782年4月2日升任会长。在他升迁的几周后,阿玛利亚分会不得不停止工作,因为当时共济会的活动遇到了敌对情绪。
1782年大公把一所妇女广场(Frauen plan)边的房子租给歌德,1792年它最终被送给了歌德。在这里歌德一直居住到去世。妇女广场边的花园也是诗人自己建设的。(1885年,歌德的最后一名孙辈后代和继承人去世后,这所妇女广场边的房子就被宣布为国家博物馆。二战后这所房子遭到严重破坏,所以园艺师、作家卡尔·福斯特(Karl Foester)来到魏玛并重新建设了花园。)
1777年歌德进行了第一次哈尔茨山之旅。12月10日,他登上了布罗肯山(der Brocken),这被认为是首次冬季攀登此峰的行动。1783年他进行了第二次哈尔茨山之旅。此后的1784年他进行了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哈尔茨山旅行。
众所周知,歌德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和杰出的思想家。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个科学研究者,而且涉猎的学科很多:他从事研究的有动植物形态学、解剖学、颜色学、光学、矿物学、地质学等,并在个别领域里取得了令人称道的成就。
1784年歌德在人类的颅骨旁发现了颚间骨。虽然法国科学家魏克·达苏在此之前四年就已经发现,但歌德是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独立完成的。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歌德还是一位画家,更准确地说,是一位有相当造诣的画家。歌德的天性极其活跃,他的求知欲非常强盛。他把他的精神触角伸向人类知识的各个领域,认识外部世界的所有手段。他的智慧、他的勤奋,他那深邃的目光、他那敏锐的感官,以及他长达82个春秋的高寿,使他在不同领域里——首要是在文学创作上——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绘画艺术上,并几乎一直热情地进行实践,画了2700幅之多,这其中绝大多数是风景画,也包括他进行科学研究时所绘下的画图以及他对人体进行的临摹等。
1786年6月歌德前往意大利,专心研究自然科学。从事绘画和文学创作,陆续完成了《在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亚》和《哀格蒙特》等作品,也写了《塔索》和《浮士德》部分章节。在魏玛,只有他亲密的侍从兼秘书赛德尔(Philipp Seidel)知道他此行的目的地。在意大利,歌德自称“菲利普·米勒”(Filippo Miller)。他给家里写的第一批信件没有署明日期。到了罗马,歌德才向亲友报告了自己真实的决定和打算:他要在意大利呆相当长的时间。
歌德在《意大利游记》中描述了他的意大利之旅。1786年他在罗马结识了画家缇士拜恩,1787年他同缇士拜恩和其他人到那不勒斯旅行。同年缇士拜恩的着名油画“歌德在意大利”诞生了,画中描绘了在罗马的丘陵地带的旅人歌德。歌德也在那里认识了安格莉卡·考夫曼。
晚年
1788年回到魏玛后只任剧院监督,政治上倾向保守,艺术上追求和谐、宁静的古典美。1794年与席勒交往后,随着欧洲民主、民族运动的高涨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他的思想和创作也随之出现了新的飞跃,完成了《浮士德》等代表作。
少年维特的烦恼歌德的晚年,欧洲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发过革命掀起了全欧洲性的革命高潮,先进国家的工业革命突飞猛进,工人运动已经兴起,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广泛流传,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遍及全欧。这些情况促使歌德的眼光突破德国的狭隘世界,更多地注意到全欧洲、甚至世界的变化,更多地接受社会新思潮。这些都有助于他克服前一时期思想上的狭隘性。大约从40岁起,歌德的身体就变得僵硬和难以行动。他受到严重的椎间盘损伤和多根胸椎变形之苦。
1795年他开始了与席勒的友谊。席勒最初是作为历史学教授来到耶拿的。他们的友谊一直延续到1805年席勒去世。
1798年歌德写下了哀歌“植物的变形”。
席勒去世后一年,歌德和克里斯蒂安娜·福尔皮乌斯结了婚。歌德从1789年起与她同居,两人生有一子:奥古斯特。
在埃尔富特(Erfurt)召开诸侯大会之际,拿破仑一世接见了歌德,并授予他荣誉军团勋章。
从1813年10月始,歌德把兴趣集中到了遥远的中国。他先后在图书馆借阅了10多种有关中国的书籍。其中有中国游记和中国哲学方面的着作。他通过英法文译本读了一些中国小说和诗歌,如《好逑传》、《玉娇梨》、《花笺记》、《今古奇观》等。他—直想把《好逑传》,写成一部长诗;读过《赵氏孤儿》之后,受到启发,他又计划写一部戏剧。1827年至1829年间,他便写了14首题名为《中德四季晨昏吟咏》的抒情诗,抒发了他对东方古国的憧憬。通过接触中国的文学作品,歌德从中看到人类共同的东西。他在同助手爱克曼的谈话中阐述了他对中国的理解:“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样;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更合乎道德……”他从中国文学谈到德国文学与法国文学,进而提出了“世界文学”,这一全新概念。他说:“我愈来愈深信,诗是人类的共同财产。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现在,每个人都应该出力使它早日来临。”值得一提的是,20年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以另一思路也提出了“世界文学”这—概念。
1814年歌德到莱茵河和美因河地区旅行。1817年他开始写作“我的植物学研究的历史”,创办“谈自然科学,特别是形态学”杂志(直到1824年)。结成和矿物学家、植物学家施坦博格和音乐家菜尔特的友谊。
1832年3月22日11点半,星期四,歌德病逝。他的临终遗言是:“给我更多的灯吧!”这体现了他作为大文豪的乐观精神。3月26日葬于诸侯墓地。
外国文化文学常识
1必备的美国文化常识有哪些
熔炉---The Melting Pot 美国的别称。
因为美国是一个由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民族的移民融合组成的国度。这些移民说的英语不像英国人的英语那样具有较强的阶层性与地域多样性。
他们形成了相似的生活习惯与礼节;城乡居民的差别也不像其他国家的那样明显。 美国社会虽然竞争性强,且存在着种族歧视,但它在同化来自不同民族的移民方面又表现出相当大的弹性与包容性。
因而,形成了全新的整体文化与共同的民族意识,使美国成为“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美国人的人生观是基于个人奋斗、自我管束与竞争精神之上的。
雅皮士与雅非士---Yuppies and Yuffies 雅皮士是美国人根据嬉皮士(Hippies)仿造的一个新词,意思是“年轻的都市专业工作者” 。 雅皮士从事那些需要受过高等教育才能胜任的职业,如律师、医生、建筑师、计算机程序员、工商管理人员等。
他们的年薪很高。雅皮士们事业上十分成功,踌躇满志,恃才傲物,过着奢侈豪华的生活。
与嬉皮士们不同,雅皮士们没有颓废情绪,不关心政治与社会问题,只关心赚钱,追求舒适的生活。 雅非士意为“都市中失败的年轻人”。
他们虽然觉得自己的生活无法与雅皮士的生活相比,但又不愿意有失落感,并发誓要找到自己的归宿。 山姆大叔-Uncle Sam 它是美国的绰号与象征。
山姆大叔的英文为Uncle Sam,缩写是U。 S。
正好与美国的英文缩写相同。但它怎样成为美国的绰号和象征的呢?普遍的说法是:1812年,美英战争期间,美国特罗城有一个专门供应军用牛肉的商人(也有的说是军事订货的官员)名叫山姆尔?威尔逊(Samuel Wilson,1776—1854),人们平时都叫他山姆大叔(Uncle Sam)。
美国 收购他的牛肉箱上都盖U。S。
字样。人们遂开玩笑说这些盖有U。
S。字样的箱子都是山姆大叔的。
后来“ 山姆大叔”便成了美国的绰号。19世纪30年代,美国画家又将“山姆大叔”画成一个留有山羊胡子的瘦长老人,帽子和裤子都有星条旗的标志。
黑色星期五---Black Friday “黑色”这一词,源出耶稣殉难日(Good Friday)。 1987年10月19日,纽约股票市场的股票价格暴跌,因这天是星期五,故称股票市场的“黑色星期五”。
10月19日纽约股市的股票指数普遍大幅度下降,超过了1929年10月28日引发经济大萧条的股票暴跌纪录。这天开市不久,即出现抛售股票的狂潮,纽约股市创下了破纪录的股市交易 6043亿股,使得美国几家大公司损失惨重,上市的5000家公司的整个股票价值,一天中就折损了5000亿美元。
股值暴跌迅速度卷世界各地大金融市场,引起了西方的极大恐慌,这次股票暴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股市最糟的一次,也是华尔街有史以来下跌幅度最剧烈的一次。
2中外文学文化知识大全
1、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2、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3、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4、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5、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6、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7、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8、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9、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10、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11、第一部语录体着作:论语
12、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13、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14、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15、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16、乐府双璧:木兰词 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
17、史学双璧:史记 资治通鉴
18、二拍:初刻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 (凌蒙初)
19、大李杜:李白 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 杜牧
20、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 郭沫若
21、三不朽:立德 立功 立言
22、三代:夏 商 周
23、《春秋》三传: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24、三王:夏禹 商汤 周公
25、三山:蓬莱 方丈 瀛洲
26、三教:儒 释 道
27、三公:周时,司马 司徒 司空;西汉,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清明,太师 太傅 太保
28、三曹:曹操 曹丕 曹植
29、公安三袁:袁宗道 袁宏道 袁中道
30、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 武昌黄鹤楼 南昌滕王阁
3外国文学常识
1、古希腊讽喻故事集《伊索寓言》,相传为奴隶伊索所作。
2、中世纪意大利伟大诗人但丁所写的《神曲》,原名《喜剧》,包括《地狱》、《炼狱》和《天堂》三部分。 3、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薄迦丘的代表作是《十日谈》。
4、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最杰出的作家是塞万提斯,其代表作《堂吉诃德》是世界文学的不朽名着。 5、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大戏剧家和诗人,其代表作有讽刺喜剧《威尼斯商人》,四大悲剧是《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6、拉伯雷是法国十六世纪最重要的作家,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巨人传》。 7、十七世纪法国着名喜剧作家莫里哀的代表作,有讽刺喜剧《伪君子》。
8、十八世纪英国启蒙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笛福,其代表作为小说《鲁滨逊漂流记》。 9、斯威夫特是英国启蒙运动中的讽刺小说家,其代表作是《格列佛游记》。
10、歌德是德国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和戏剧家,其代表作有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诗剧《浮士德》,后者的创作延续了六十年之久。 11、席勒是德国着名的诗人、剧作家。
其代表作有戏剧《强盗》、《阴谋与爱情》。 12、拜伦是英国进步的浪漫主义诗人,其代表作有诗体小说《唐·璜》。
13、雪莱是与拜伦齐名的英国诗人,《解放的普罗米修斯》是其最优秀的作品。 14、《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是德国诗人海涅的代表作。
15、雨果是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其最着名的小说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16、司汤达是法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长篇小说《红与黑》是他的代表作。
17、巴尔扎克是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代表作《人间喜剧》包括96部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其中重要作品有《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 18、福楼拜是法国现实主义着名作家,《包法利夫人》是其代表作。
19、狄更斯是英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匹克威克外传》,他的第一部自传性质的小说是《大卫·科波菲尔》,《艰难时世》、《双城记》是其后期创作的代表作。 20、萨克雷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家,其代表作是讽刺小说《名利场》。
21、夏洛蒂·勃朗特和她的妹妹爱米丽·勃朗特,都是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前者写了自传体小说《简爱》,后者写了小说《呼啸山庄》。
22、莫泊桑是法国十九世纪末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羊脂球》是他的成名之作,《项链》、《我的叔叔于勒》是他的名篇。 23、罗曼·罗兰是法国后期批判现实主义着名的作家,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是其代表作。
24、左拉是法国着名作家,《卢贡——马加尔家族》(包括《娜娜》、《萌芽》、《金钱》等20篇长篇小说)是其代表作。 25、易卜生是挪威戏剧家,《玩偶之家》是其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
26、安徒生是丹麦着名童话作家,《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27、斯托夫人是美国十九世纪着名女小说家,其代表作是《汤姆叔叔的小屋》通过老黑奴汤姆的命运,控诉了南部反动的蓄奴制。
28、十九世纪美国着名的民主诗人惠特曼,其诗集《草叶集》,对我国新诗产生过影响。 29、马克·吐温是十九世纪美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百万英镑》等,短篇小说《竞选州长》。
30、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的代表作是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历史小说《上蔚的女儿》、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 31、果戈理是俄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代表作是五幕喜剧《钦差大臣》、长篇小说《死魂灵》。
32、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33、契诃夫是十九世纪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草原》、《第六病室》、短篇小说《变色龙》、《万卡》、《套中人》、剧本《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等。
4外国文学知识
亚瑟王是英格兰传说中的国王,圆桌骑士团的首领,一位近乎神话般的传奇人物。
他是罗马帝国瓦解之后,率领圆桌骑士团统一了不列颠群岛,被后人尊称为亚瑟王。在亚瑟王传说中,拔出石中剑、登基为王的亚瑟在与King Pellinore(个人印象是Sir Pellinore)交锋时折断了石中剑,此役起因是亚瑟在一座城堡拜访时,城堡主人Annoure看到向城堡走来的Sir Pellinore,请求亚瑟王给予保护。
实际上Sir Pellinore也是受到Annoure戏弄,前来与亚瑟王交锋。这次战斗被认为是违反骑士道的,成为石中剑断裂的原因。
后来他在梅林的指引下,从湖中女士的手中得到了王者之剑。王者之剑在精灵国度阿瓦隆所打造,剑锷由黄金所铸、剑柄上镶有宝石,并因其锋刃削铁如泥,故湖中女士以Excalibur(即古塞尔特语中「断钢」之意)命名之。
梅林此时则告诫亚瑟:「王者之剑虽强大,但其剑鞘却较其剑更为贵重。配戴王者之剑的剑鞘者将永不流血,你决不可遗失了它。
」 但后来亚瑟王还是遗失了剑鞘,也因此他虽拥有削铁如泥的宝剑,最后仍为叛徒骑士Mordred所杀。而王者之剑最后则在亚瑟王的嘱咐下,由Sir Bedivere投回湖中,与亚瑟王一齐回到精灵国度阿瓦隆去。
亚瑟王传说,是西元十二世纪,由遍历欧洲的吟游诗人开始传颂的。 公认的集大成作品为15世纪左右的《亚瑟王之死》 曾经统治英国的凯尔特民族在西元一世纪的时候被罗马帝国所统治,历经六世纪以后,日耳曼民族相继入侵,其势力渐趋衰微,终于被迫让出英国王位。
传说中,亚瑟就是在日耳曼民族入侵的这段时期里面,以凯尔特人的英雄身份登场。他率领各部落在名为巴顿山之役的交战中一举击溃属于日耳曼民族一支的萨克森人,被视为中世纪英国着名的传奇人物。
但是,亚瑟的形象却随着传说故事旳演进而不断地变化,最后演变成为统治不列颠之王,成为将兰斯洛特、崔斯坦等传说中的骑士收于麾下的“圆桌骑士团”的首领,拥有至高荣誉的英雄。 王者之剑(Excalibur)与石中剑(The Sword in the Stone)是亚瑟王至尊的王权象征,佩带着这把具有精灵魔力的王者之剑,令众骑士俯首称臣,不仅确立他自己的王位,也在众多的战役之中赢得胜利,凯旋而归 亚瑟王垂危之际,他的一位心腹随从被叫去,按照凯尔特传统,将他所佩用的神剑扔进这样的一座湖里。
湖泊据说是通往冥界——死神王国——的门户,而冥界则被认为居于大地的中心。据说,亚瑟王死在阿瓦隆岛上,但该岛在哪里没有明确的说法。
按vivi写文的习惯,最后的结局可能是林零与三公子齐文瑜在一起,因为就算她跟亚瑟两情相悦亚瑟也不可能从游戏里出来(虽然这是大多数人的愿望),而且一旦游戏完结故事将重新开始。 如果,如果可以让他们在一起就好了啊。
游戏就不能和现实……唉~~~想想的到当游戏结束时林零的难过,他们就那样子分开?希望VIVI给他们一个比较圆满的……。
关于“歌德是德国伟大的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其代表作有书言体小说什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jndzxx.com//zhishi/25420.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毕竟年年用着来,何似休归去
-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
-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 孤兔凄凉照水,晓风起、银河西转
- 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
-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 佳人亦何念,凄断阳关曲
- 湘江两岸花木深,美人不见愁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