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入海流入的是哪个海(黄河流入什么海?)
-
黄河入海流入的是哪个海
网上有关“黄河入海流入的是哪个海”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黄河流入什么海?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黄河入海流入的是渤海。
古诗云“黄河入海流”中的黄河最终流入的是渤海。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自西向东注入渤海。
渤海
渤海,是中国最北的近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海,同时也属于内水范畴。海岸线全长约3800公里。东西宽约346公里,南北长约550公里。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18米。
渤海是一个近封闭的内海,东面以辽东半岛的老铁山岬经庙岛至山东半岛北端的蓬莱岬的联线与黄海分界。其它三面环陆,北,西,南三面分别与辽宁、河北、天津和山东三省一市毗邻。根据地形地貌,渤海可分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中央浅海盆地和渤海海峡5部分。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载:渤海是由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和中央海盆组成,《山东省志·海洋志》则还包括渤海海峡,共5部分。入海的主要河流有黄河、辽河、滦河和海河,年径流总量达888亿立方米。
地势由沿岸向中央和海峡倾斜,地形单调平缓。海底分布有古海岸线和古河道残迹。渤海为中、新生代沉降盆地,基底为前寒武纪变质岩。第四纪沉积物厚达300~500米,主要为陆源物质。
黄河流入什么海?
此河流最终流入渤海。
黄河入海口在渤海沿岸,而且黄河每年携带的泥沙也大量沉积在渤海的海底,黄河最终流入渤海,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河道呈现出“几”字形。
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等9个省(自治区),黄河支流众多,从河源的玛曲曲果至入海口,沿途直接流入黄河,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支流共220条,组成了庞大的黄河水系。
黄河流入哪个海
渤海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约古宗列盆地的玛曲,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市、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黄河最后流入渤海,共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这九个省(自治区);黄河入海口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黄河口镇境内,地处渤海与莱州湾的交汇处,就1855年黄河决口改道而成。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1、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脉,注入渤海,是我国第二长河;
2、河口—桃花峪,黄河中游地区流经黄土高原,支流较多、黄土高原土层疏松、夏季多暴雨(自然原因)、植被破坏严重(人为原因),所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汇入黄河,使黄河成为世界含沙量第一的河流;
3、黄河下游进入华北平原,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河水流速减慢,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使下游随时随处都有决口的危险,引发洪涝;
4、治理黄河的根本在黄土高原(中游河段),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修建大型水利枢纽。
黄河入海流中的海是指哪个海
唐朝是入海口在山东利津,入渤海。
自有文献记载以来,黄河决口泛滥和改道相当频繁。据1959年黄河水利委员会的统计,历史时期见于记载的黄河决口泛滥总计有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在这26次较大的改道中,又有6次影响巨大的改道,所涉及的地区有今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五省。
史书中有明确和详细记载的黄河第一次大改道是在王莽新朝始建国三年(11年),黄河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决口,经过60多年的泛滥成灾后才形成一条新的河道。这条河道于今河南濮阳由西汉旧河道分出,经过今山东省聊城、禹城等县,在山东利津县附近入海。这条河道通行了几百年,一直没有大的变动。第二次改道是在宏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又在今河南省濮阳县决口,河水泛滥后分为两脉:一脉北流合当时的永济渠至今天津市附近入海;另一脉东流在今山东省无棣县入海。直至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东流断绝,全河才都向北脉流去,形成了又一条新的河道。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宋人为了阻止金兵南下,在今河南省滑县西南决河,新河道经滑县南和濮阳、东明两县之间,再经山东省鄄城、巨鹿、嘉祥、金乡诸县汇入泗水,由泗入淮,夺淮入海。这是黄河第三次大改道,也是有史以来黄河第一次南流夺淮入海。黄河第四次大改道是在元代初期。这次改道相比前几次而言,历时较久,分支也多。金国行将灭亡时,蒙古军攻归德府(治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在今商丘县西北决河,河水夺濉水入泗。稍后蒙古军又在今开封市北决河,河水夺涡水入淮。就在这次改道后不久的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黄河在今原阳、中牟、延津、开封、杞县、睢县、陈留、通许、太康等县15处决口。据推测,当时黄河在原阳县内分成三股:一股经陈留、杞县、睢县等县由徐州入泗水;一股在中牟县境内析西南流,经尉氏、洧川、鄢陵、扶沟等县,由今安徽北部的颖水入淮;一股在开封境内折而南流,经通许、太康等县由今安徽北部的涡水入淮。这是黄河第五次大改道,也是历史上河道迁徙最大的一次。河水共侵夺四条河流(颖、泗、涡、淮)的河道入海。泛滥的河水遍及今河南中部、安徽及江苏两省北部广大地区。黄河最近一次大改道是在清代咸丰五年(1855年)。这一年黄河在今河南兰考县铜瓦厢决口,冲成一条新的河道。这就是现今地图上所见到的河道。
由上面所说的黄河改道来看,黄河入海的最北地方在现在的天津市附近,最南是和淮水一同入海。如果以现在的河南孟津县和现在的天津市以及淮水入海的地方为三个顶点作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内绝大部分的土地都留下了黄河流浪的足迹。
综上所述,唐朝时候黄河入渤海。
古诗黄河入海流最终流入哪个海 黄河最后会流到哪里
导语: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第一句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其中,很多人都比较好奇黄河入海流最终流入哪个海呢?到底黄河最后会流到哪里?其实我国大部分河流最终都是要流入海的,但具体流入哪个海,需看其流向。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黄河的流向。
古诗黄河入海流最终流入哪个海
黄河入海流
渤海。古诗云“黄河入海流”,黄河最终流入的是渤海。渤海是中国最北的近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海,同时也属于内水范畴。根据渤海地形地貌,渤海可分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中央浅海盆地和渤海海峡5部分。
渤海,地处中国大陆东部北端,位于北纬37°07′~40°56′和东经117°33′~122°08′之间,渤海是一个近封闭的内海,东面以辽东半岛的老铁山岬经庙岛至山东半岛北端的蓬莱岬的联线与黄海分界。其它三面环陆,北,西,南三面分别与辽宁、河北、天津和山东三省一市毗邻。
渤海海岸线全长约3800公里。东西宽约346公里,南北长约550公里。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18米。根据地形地貌,渤海可分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中央浅海盆地和渤海海峡5部分。
古诗:《登鹳雀楼》
诗人
王之涣(唐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站在高楼上,只见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赏析:
古诗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诗的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关于“黄河入海流入的是哪个海”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jndzxx.com//zhishi/23604.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
-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
- 赠君明月满前溪,直到西湖畔
- 年时俯仰过,功名宜速崇
- 雨蓑烟笠严陵近,惭愧清流照客颜
- 犹有遗簪,不展秋心,能卷几多炎热
- 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
-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
- 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
- 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