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求一段相声名字(马志明先生的相声和马三立先生的相声有哪些区别?)

求一段相声名字(马志明先生的相声和马三立先生的相声有哪些区别?)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6-19    点击:  418 次

求一段相声名字

网上有关“求一段相声名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马志明先生的相声和马三立先生的相声有哪些区别?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马志明,谢天顺:《自食其果》,它是可以拆分成三段的,你说的应该是开头部分

甲:观众有的爱听快板儿。

乙:对。

甲:有的爱听大鼓。

乙:爱好不一样。

甲:有的不爱听曲艺。

乙:嗯。

甲:爱什么知道吗?

乙:爱什么呀?

甲:爱京戏。

乙:哎,有戏迷。

甲:有的哪,爱看**儿。

乙:噢。

甲:一个人一个爱好。

乙:对。

甲:有的人不爱看节目。

乙:爱什么呀?

甲:有的人爱养花儿。

乙:这也是陶冶情操。

甲:大盆儿小盆儿端出端进,养花儿。

乙:对。

甲:有的人哪,好养鸟儿,提喽这鸟儿出去遛遛,这叫哨哨。

乙:多大功夫!

甲:有的人买了鸟儿啊,不养。

乙:干什么呀?

甲:放喽。

乙:这叫放生。

甲:也有见了鸟儿啊,不养也不放。

乙:他是?

甲:弄死。

乙:弄……

甲:什么人都有啊。一人一个脾气呀。有人爱宰鸡,宰鸡、宰鸭、宰鹅。

乙:嗯。

甲:有的人好逮蝎子。有爱掏耳朵的,给自个儿掏完了给别人掏,我们那儿姚雪芬就那样儿,特别爱掏耳朵,给别人掏,热心肠儿。

乙:噢。

甲:哎, 热心。

乙:对。

甲:哎,有得好热闹,有的好清静,这人不一样啊,可能跟性格有关系。

乙:您说这个呀,我跟您说呀,这跟岁数有关系。

甲:跟岁数有关系?

乙:哎,您看这年轻人哪,都好热闹,人一上了岁数就不好热闹了。

甲:哎,这可不是绝对的,不是所有得上岁数的都不好热闹,也有好热闹的。

乙:是啊?

甲:比如说你们老爷子吧。

乙:噢,我父亲。

甲:他父亲哪,今年……快六十了吧?

乙:五十九。

甲:没你高。

乙:哎。

甲:比你矮。

乙:嗯。

甲:也就到你这儿吧,哎,这么个个儿,你随你妈。

乙:哎,反正我母亲个儿高。

甲:他妈大高个儿,烫个飞机头,细腰乍臂,宽肩膀,扇面腰,就跟我们那儿王毓宝的那个意思……

乙:行了,行了。

甲:他父亲哪,就像弹弦的那个韩宝利。

乙:有这么比的吗?有这么比的吗?

甲:这得告诉人家啊。先说他父亲,不提他妈呀。

乙:你说个儿矮不就完了嘛。

甲:什么模样啊,咱先说他这模样儿,小平头儿,挺短的那小头发茬,小平头,细眉毛,小眼儿,瘪鼻子,大嘴,大核罗素,总爱嗦裸着嘴唇……

乙:您跟大伙儿介绍这个什么呀?

甲:这老头跟咱一般的老头不一样啊,好热闹。

乙:哎,反正听个戏,看**都乐意去。

甲:谁说的?谁说的?那是一般老头,听戏,看**儿。

乙:你不是说好热闹吗?

甲:你爸爸不好这热闹。

乙:那他是?

甲:爱看打架的。

乙:这(看)打架的叫好热闹?

甲:平常他爸爸坐那儿打蔫儿,冲盹儿,一听有人抬杠拌嘴娇情起来了,嗬!眨么着小眼儿旁边看着,还非得激火让这俩人动起手来那是最好。有人劝架他还不乐意:“有你的嘛 ?乐意看看不乐意看一边呆着去!”

乙:呀!还非得看这个?

甲:这有一好吗。

乙:噢。

甲:还爱看什么呀?

乙:什么呀?

甲:着火。

乙:着火我爸爸也爱看?

甲:着火呀。

乙:好,好,好。

甲:嗬!就爱看着火。

乙:嗯。

甲:要是有些日子没有着火哪,看不着他心里头起急。

乙:嗯。

甲:这么大岁数,蹬着梯子,上房,扒着房沿看:“哎呀!还是没信儿!”

乙:呀……还是没信儿!

甲:一听哪儿着了,赶紧,去看去。

乙:嗯。

甲:看完了回来给大伙讲:怎么着的,烧着什么了,伤着人没有,来了多少消防车……津津乐道。有的时候,看完了回来,不痛快。

乙:哎,损失太大。

甲:“嘛!没火苗子!”

乙:呀?!

甲:“光冒点儿烟,没劲!白去了,这有嘛,白去……”

乙:行了,行了,就为看火苗子是吗?

甲:这有一好吗。最爱看的知道是什么吗?

乙:什么呀?

甲:交通事故。

乙:交……

甲:车祸。大汽车“卡!”轧着人了。嗬!你爸爸高兴!

乙:这……我爸爸也爱看?

甲:这他非得看!这要看不着是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乙:您说至于嘛!

甲:往往一出了交通事故啊,围观的人特别多。

乙:对呀。

甲:围得里三层外三层,这要咱们咱挤不进去,你父亲有主意。

乙:他有什么主意呀?

甲:跟人对付。

乙:噢。

甲:“借光您了,借光您了,让我进去!我的看看哪!”“挤什么呀!这么多人哪儿挤得进去!这么大岁数……”“不是啊,我孩子!”

乙:呀?!

甲:“我孩子轧着了!”咱们人人都有恻隐之心哪!孩子轧着了,能说不让他进去?“啊?是您的小孩儿呀?借光借光!让这大爷进去!”让到里边儿,大伙还劝哪:“大爷!别太难过了!”“难过嘛?跟我那孩子边边大!”

乙:呀!好!嘿嘿。

甲:“家大人哪,不看住了哇!看看,完了,多可惜!”看够了,溜达出来,找没人地方儿乐去了。那天又赶上一档子。

乙:这事儿还不少。

甲:车祸,当时围了个风雨不透,你父亲听信儿晚了,来到这儿还是挤不进去呀,就听见人家议论:“看了嘛,这么小,多惨哪!”他还得用这法子:“借光您了!让我进去,我的看看哪!”“挤嘛?挤嘛?”“不是,我孩子,孩子轧着了……”“啊?是你孩子?进去!”一瞧啊——

乙:哎。

甲:轧死一驴。

乙:哎?!我说你缺德不缺德呀!?你!几位!别信这个啊!刚才说那是他爸爸,我告诉你!也就马三立爱干这事儿,我告诉你啊,别人不干这缺德事儿!

马志明先生的相声和马三立先生的相声有哪些区别?

马志明评书和相声的水平是非常高的。马志明的父亲是非常有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老先生。而马三立老先生的单口相声水平,相信全国人民都会认为是最好的之一。马志明先生是一个相声世家出来的,非常有相声艺术天赋的相声演员。在相声界的地位也是非常高的,像郭德纲之类的相声表演艺术家,也要毕恭毕敬的跟少马爷学习。

一、马志明是家传的手艺,在相声上拥有很高的造诣。

马志明在相声界如同泰山北斗一般的存在,如果没有足够的相声功力,在相声界的名望也不会如此之高。马志明虽然很少在电视上表演相声,但是也有幸,在一次晚会当中见过马志明表演贯口。马志明先生已经是高龄的相声演员了,但是说起贯口来依然可以行云流水,顿挫有致。可见少马爷是有非常深厚的功底的。

二、有人说听马志明的相声,不如听马志明的评书

相声和评书其实是两种艺术形式,但是在相声发展的时期,相声演员也会说一些评书,并且和评书演员将一些故事分配开来。相声演员所说的评书大多都不会是全本,只会是比较精彩的一部分,不然就等于抢了评书演员的饭碗。而马志明家所说的评书,都是比较有意思的,甚至有一些古本,甚至几近失传的故事都可以在马志明的评书当中听到。

三、马志明的相声水平和评书水平都是相声界高水平当中的

在天津有一个比较夸张的说法,说天津的相声都是马家门派出来的,可见马家相声在天津的影响力是有多大。而作为马家相声的掌门人,对于相声这门艺术的掌握肯定是不言而喻的,而相声演员大多都会去学习的评书,也不可能落下。

马志明的相声你都听过哪些?

马志明先生是马三立先生的儿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深得父亲真传,也是马氏相声迄今为止最好的传承人之一。因为从小受到父亲教导,所以两个人在很多地方都有相似之处,比如对小市民和底层人员的?善?、相声的?教化?、天生的?悲悯?等。至于不同点,主要是能力和风格方面,马志明和父亲有一定差距。

1、火候方面

虽然马志明是马三立先生的儿子,也是当前马氏相声的当家人,但是从火候上来说,距离父亲还有些遥远。尤其是《卖挂票》,两个版本给人的感觉不一样,马三立的现场效果非常到位。而马志明的版本,在对比之后就让人觉得没那么好笑。一些对火候要求严格的作品,马志明更是很少表演。

2、节奏方面

虽然马志明的作品和风格都偏于温和,但是他的节奏很快,与马三立的中节奏有些许差距。不过这种节奏,并不是一种坏事,现在的百姓更喜欢快节奏的作品,实际效果方面不比父亲差。算是与时代共同进步,找到了属于符合时代和自己的风格,这是马志明做得比较好的地方。

3、能力

我们常说考验一个相声人的能力,就看这个人能不能说一段好的单口相声,仔细看当今的相声界,基本没什么人能做到这点。马三立这方面很好,单口和双口都非常厉害,可以用能力闭弥补没有好搭档的缺陷。马志明在这方面差点,由于他的风格偏温,所以需要一个烘托气氛的好捧哏。这也是马志明这些年,没有做到像父亲一样成为相声界?泰山北斗?的真正原因。众星捧月的时代,马三立成为了月亮,而马志明的时代没有月亮,他本人只比其他星星耀眼一些。

马志明的相声说的好吗?

我听过马志明的相声有《洋药方》、《学曲艺》、《学大鼓》,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比较喜欢听相声,一说到相声,很多人都会想到比较出名的郭德纲,毕竟就目前来看,郭德纲说的相声都非常受欢迎。其实除了郭德纲以及其他的相声演员之外,马志明的相声说的也很不错,马志明是属于国家的一级演员了,我还是比较喜欢这位老演员的,我很喜欢他说的相声,很动听,也能够很好的带动气氛。

一直以来马志明的相声都是不温不火的状态,很多人也都听说过他的相声,但是并不知道马志明这个人。我也是因为他的《学大鼓》这部作品认识了他,这部作品一开始听的时候觉得不咋样,但是后来越听越是觉得这相声真的不错。马志明的长相也不算太出众,所以就算是相声出了名,很多人也不会认识马志明,这个人为此马志明也曾经尝试过做出一些的改变,但是后来觉得自己的相声出名也算是一种出名。

我听过马志明和黄族民的相声《洋药方》这一部作品可以说相当的不错,这部作品让很多观众都特别的喜欢,因为在这部作品当中有很多的包袱,能够观众们哈哈大笑。除了《洋药方》之外,《学曲艺》 这部作品也很不错,从侧方面的说出了学艺人的不容易。作为一个相声演员来说,相声的基本功是必须要有的,而正是这基本功其实在一开始的时候,也是很多人难以接受,也算是最难的一项了。

正所谓,万事开头难,只要是把这个头开好了,也就是把基本功练好了,那么以后的路也算是好走了。马志明其实还有很多的作品,每一部作品都很不错,值得大家欣赏的。

马志明的相声说的是非常好。马志明被相声界尊敬的称为少马爷,可见马志明在相声界的地位有多么的崇高,现在相声说的最风风火火的相声演员郭德纲,也会毕恭毕敬的称马志明一声师爷。甚至在天津有一种说法,说天津的所有相声都是来自于马家门派,当然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也从侧面证实了马家的相声,有足够的实力让人信服。

一、马志明的父亲是马三立大师

说起马志明可能有一些人不太熟悉,但是说起马志明的父亲马三立老先生,那肯定是家喻户晓的一位相声演员,也可以称之为相声大师。马三立老爷子在相声界的地位是比侯宝林还要高的。老爷子坐着拍照,侯宝林也得站在后面。这么一位相声大师的后代,学习了相声,继承了相声行业,自然是会被严苛要求的,水平不高是不可能的。

二、马志明本身的相声实力是非常高的

马志明本身的名气并不是依靠自己的父亲而打出来的,而是因为马志明本身有非常好的相声素养,在相声界有着非常高的地位。马志明年纪大之后很少参加电视节目,但是在天津台还是有过几次演绎,从那几次表演当中我们可以看出,马老先生虽然年纪已经大了,但是说起相声来,一张嘴阴阳顿挫有致,足以说明马志明先生的相声功底非常好。

三、马志明先生在相声界的地位主要来自于自身的实力

说起马志明先生在相声界的地位,很多人会以为是马三立的功劳。因为马三立的相声界的地位,那是泰山北斗,所以马三立的孩子地位自然不会太低。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在相声界就算辈分高,但是没有足够的相声实力,依然是不可能出头的。



郭德纲十大最好听相声

郭德纲十大最好听相声:

1、《相声五十年之现状》

这个节目是老郭在他还未爆红全国时期的作品,也是小编心里分量最重的一个段子。

实话实说,这个段子包袱并不多,笑料也很老套,比起那些我字系列、你字系列的作品来说,‘笑果’逊色不少。但是,这个段子立意太过深刻,像小编这样的相声爱好者听后,甚至都会鼻头一酸。

段子开始首先回顾了相声一百多年的历史,从开山祖师爷开始,悉数了历代前辈,紧接着又盘点了近年离世的相声名家,继而发问如今的相声为什么会沦落到今天这样。

也许是因为我幼时学过几年评书、相声的缘故吧,对这门艺术有着特殊的感情。

2、《我是黑社会》

这个段子不仅仅是老郭的代表作,更是创立其风格的经典之作!记得2006年老郭爆红时,小编这边的报纸是这样介绍老郭的:十秒一次小笑,半分钟一次大笑!这是老郭的招牌,也是他的创新。

那种用密集的包袱组成一句话,而这个包袱还可以翻来覆去地来回使用,是老郭的独创。比如老郭去纹了个纹身,用的是贴画,这引发第一次笑声;贴画里还有蜡笔小新,引发第二次笑声。

不自禁地唱起大象,大象,引发第三次笑声;下雨了贴画被冲掉了,引发第四次笑声;浑身像是血,来往的路人纷纷给钱,引发第五次笑声。一句铺垫,几句话的功夫里,让观众哄堂大笑了五次,这正是老郭的风格。

这段《我是黑社会》是小编笑地最爽的一段相声,也是至少30年里最好的新段子之一,苗阜、王声的《满腹经纶》比之这段还稍有些逊色。

这段相声是老郭在他巅峰时期的得意之作,如今的老郭太忙,怕是没有时间再去创作这样的经典作品了。

3、《八大改行》

《八大改行》是老郭为数不多的几段没有太大改编的传统相声,基本上是遵照老先生的录音趟下来的,而且是小编唯一听过的全本《八大改行》。

由于舞台时间的限制,演员是没有机会说全八大的,一般只说三大。像是侯宝林大师的《改行》里,也只有三位。类似情况还包括《八扇屏》、《扒马褂》等等。

这个段子实在是太吃力、太考验基本功了,老郭从抓髻赵到大金牙,从刘宝全到仙玲花,把八位老艺人说了个遍。

又从评戏学到拉羊编,从京剧学到莲花落,运用了多种唱腔。足可见非凡功底。就凭这一个段子,老郭的基本功在当今相声界无人可及。

这个段子曾经在小编的手机里存了两年,后来把它截成了片段,一个一个地听,一个一个地也学着模仿,这算是个范本,也是后人学习传统相声的资料。

如今的老郭大概是不会在使《八大改行》了,他自己的解释是一万个观众就十个要听《八大改行》的,我不能因为你一个人得罪其他的观众,估计还有个原因是老郭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年轻的小伙子了,大概也使不动这么高强度的段子了。

事实上,这路段子,使一遍也就够了,本来就是个教科书式的节目,没必要常演常新。

4、《济公传》

《济公传》这个节目到底是评书还是单口相声,老郭自己都没解释清楚,在这里姑且算成是相声吧!

这实在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节目!自从有了《济公传》,老郭得了个外号,叫做“坑王”,每次都挖一大堆坑,每次都不填上。说了这么多年,九度黄淑女才说了两度,好家伙!这哪里是个头啊。

因为游本昌老师的济公形象太过深入人心,所以再去创造一个济公实在不容易。因此,老郭为了这个人物下了很大心思,从说话方式就与众不同,到最经典的吃饭情节。

目的都是要为郭德纲版济公贴上标签,也许观众想到的济公形象依旧是游本昌老师,但是说起话来是沾牙倒口的老郭,这就是一个崭新的人物。

5、《西征梦》

老郭着实改了不少传统相声,像是《白事会》、《栓娃娃》、《梦中婚》,而小编认为改的最好的就是这段《西征梦》。

《西征梦》是最古老的传统相声,出自于开山祖师朱少文先生,历代前辈均有改编,像是张寿辰大师改编的《打明白》,但像老郭这样几乎是重新写了一遍,还真是不多见。

这个段子里,老郭刻画了一个无用之人做了一个春秋大梦,其中提到的‘老和部队’至今还是老郭最大的粉丝社团,可见这个作品的影响力。

而德云社十周年的时候,老郭搭档石富宽先生的也正是这段《西征梦》,可见老郭对这段相声的喜爱程度。

比起谦哥捧的《西征梦》,石富宽先生更加平和、明快、扎实,不闹腾又四平八稳,那时的谦哥还没达到师傅的捧哏水平。不知道要是再演这个节目,谦哥是不是会更加出彩。

6、《酒令》

这个节目最早出现在德云社15周年的庆典上,由德云社的三大顶梁柱老郭、谦哥、高老板合作完成。是老郭最经典的一个改编自传统的群口相声。

小编至少看过七八个版本的《酒令》,老郭这版是最搞笑的。事实上,《酒令》这个段子笑果并不好,要不是有名气的演员是无法让观众坐住耐心去听的。

老郭在这里加上了划拳的戏份,一种拳一段笑料,尤其听到老虎棒子鸡的时候,真是令人前仰后合。上菜的一段,反响并不大,也亏得是老郭,要换做别人,怕是要转台了。

如今的老郭常在演出尾声的时候,把高老板请到台上,和谦哥共同表演一段,这些节目都没个名目,算是个玩笑戏作,只有这段《酒令》是改编传统,独立成节目的经典。

7、《我要上春晚》

这个节目可算是老郭发迹之后,对主流相声界的檄文。似乎就是因为这段相声之后,姜昆等一干大佬开始集体炮轰老郭。

事实上,相声本身就是讽刺艺术,要做的就是针砭时弊。春晚的没落有目共睹,拿它当题材,是符合潮流的。

而节目里拿春晚相声开涮,且不管老郭是否有意为之,本身也没有错误,可以拿男足当笑话,就可以拿春晚相声开涮。

老郭的开涮不无道理,小编小时候就听老艺人说过,相声最多只有四个人四个人以上那不叫相声。

可是,自从姜昆先生的《回眸望九》开始,十数人的相声层出不穷,甚至侯耀文先生都免不了俗套,竟然来了个12个人的《十二生肖大拜年》。

这的确是春晚相声的毛病,时间的紧凑已经不能给相声演员发挥的余地了,也就没有了《虎口遐想》、《宇宙牌香烟》、《五官争功》了。

我很多年前就在想,希望春晚可以放过相声,不必要跟京剧一样,不管有没有人看,都必须要有一个节目。让喜欢相声的观众自己去看吧!也许对相声有益无害。

8、《大返场》

当年的老郭酷爱返场,大概是因为想要表现得德云社的火爆吧!有些人说他返场是不尊重观众和其他演员的表现,我是不能苟同的。

因为那时候卖的就是老郭,谈不上压住了其他演员;观众看的也是老郭,自然希望多看他一会,更谈不上不尊重。

印象里德云社十周年的大返场是创造了返场记录,一直到凌晨,在主持人、电视台都撤了的情况下,老郭返场了32次。说是32次,其实有些算是凑数,但这段和谦哥、王玥波的节目堪称返场中的经典之作。

老郭、谦哥三次戏耍玥波,一次比一次耍的厉害,小编当时看这段节目的时候,感觉点睛之笔在于王玥波,玥波几乎是没有台词的,但是笑点全在于他,他的使相,换做他人,估计达不到这个效果。

如今老郭和玥波似乎有了些嫌隙,很难再看到他俩同台了,这对观众来说是个损失,谦哥捧的固然好,但是和玥波风格不同,很难让谦哥演成一个老实人,在台上处处受到挤兑,谦哥更俏皮,虽然受挤兑,还能绝地反击。

9、《大实话》

《大实话》自然不算是一个相声,但是作为德云社出场率最高、观众最熟悉的节目,实在是不得不提。现在的老郭演唱大实话的时候,谦哥是不搭腔的,因为谦哥深知,张文顺老爷子的搭腔堪称经典。

一段平淡无奇的小曲,竟然能够几次引起哄堂大笑,这正是张文顺先生最擅长的捧哏方式。老头斜着个肩膀,一脸坏笑,垫的话可以说是常演常新。

在他最后一次登台,话几乎已经说不出来的时候,表演的最后节目正是这段《大实话》,也难怪老郭称他为“着名大实话捧哏表演艺术家”。

10、《列宁评戏》

《列宁评戏》这个段子有很多名字,以前叫做《唐山评书》、《列宁在1918》,是一个几分钟的小段。小虽小,但很精,用来做串场最好不过。

现在老郭和谦哥表演的《列宁评戏》,基本上都用做返场,只把唱词那段演绎一下,不算是个正经八百的段子,而老郭和月波那版的《列宁评戏》,则是有头有尾,是一个完整的段子。

这段视频,网上依旧能找到,那是十多年前,老郭还是小郭,光头还是有浓密头发的时侯。那时,老郭第一次进北京,合伙搭档的正是王月波,就在电台录了这个仅仅六分钟的小段。

这样的小精品大概是跟师傅侯耀文学的,侯先生在春晚里表演过两个几分钟的串场节目,一个叫做《打岔》,一个叫做《戏迷》。

《打岔》是我认为的最经典的小段;而《戏迷》则跟《列宁评戏》风格类似,只不过一个套的是京剧,一个套的是评戏。

老郭的返场节目有很多,但大多以笑话、唱腔为主,真正可以独立成段的节目,其实不多。而这段《列宁评戏》正是其中的代表。

关于“求一段相声名字”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jndzxx.com//zhishi/17352.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